APP下载

“四个全面”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

2015-02-12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探求 2015年6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制度政治

□ 陈 炜(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广东 广州51007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若干重大会议铺陈商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以清晰勾勒,后由党报集中阐释、逐条梳理,可谓水到渠成。“四个全面”的提出,其立足点是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其目的是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其定位是确立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其根本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既有过去三十多年一直主抓的经济发展,也有新近备受关注的社会发展、生态发展、文化发展。而政治发展,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推动上述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可以认为,“四个全面”中所蕴含的理念,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先讨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再就“四个全面”的内容指向分析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的影响。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的争论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一直是中国政治学领域探讨的焦点,主要问题包括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涵、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发展的障碍、发展的评估等[1]。其中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问题,可谓众说纷纭,争议颇大。简单归结起来,可分为单一动力论和多元动力论两种。单一动力论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主要得益于一强大的推动力。至于是何种力量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譬如林尚立就认为,在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初期,首先要有强大的领导力量来提供支持,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为中国全面开启现代化提供了中心支柱和领导核心”,“党对社会的整合、方向的把握、路径的规划以及进程的领导,都会对国家产生直接的影响”[2]。而郭燕来等学者则认为,经济增长与市场体系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市场经济变革了利益关系,确立了人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育了当代中国公民新型的政治人格,并进一步塑造了一个有限政府的结构,推动了当代中国政治的民主法治道路[3]。还有学者提出,各种社会组织的兴起正持续改变中国政治的生态环境,不仅协助政府完成职能的转变,而且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社会监督,应当被认为是今后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4]。

多元动力论则提出了政治“动力场”的概念,认为政治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有国家和政党层面的主动作为,也有社会大众自身的变迁,更有科学技术变革等的外部力量,以上因素轻重相当,合力塑造了当代中国政治的概貌和发展前景。譬如李元书就认为,包括人的需要的变化和发展、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的转型、个人意识的觉醒等等,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5]。任溶则认为,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力量,总的来说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与社会基层所发起的自下而上的推动的双重因素,此外第三部门的介入是新出现的干预力量,这三种动力的彼此制约和协同将决定着今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总体格局[6]。

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六种动力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固然非一种力量所能左右,但也并非诸因素同等排列、不分先后,而应当是主次分明、轻重有别。总的来说,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六:首先是党的领导,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并列其后,再次是社会变迁分化,然后是社区基层变化,最末是其他外部因素。此六因能效不同,但共同塑造了当代中国政治的格局。

(一)党的领导

现代政治某种程度上就是政党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党的力量推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密、代表最广泛的精英团体,一直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从领导中国人民从一盘散沙走向团结独立,到开创新中国内政外交的新局面,再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走上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重大政治转折点中均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林尚立所言,“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政党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整个政治发展的去向、路径与方式。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为党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和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使中国政治迈向民主”[7]。今后,随着党内民主进程的继续完善和作风廉政建设的持续推进,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会动摇。

(二)经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不仅是在物质生产层面重塑了社会,也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可以说今天中国政治的发展现状,处处可见经济成就的烙印。在转向“以经济为纲”后,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工业领域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经济成就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福利保障业的起步,而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也正在进行着重大变革。现代市场经济一方面推动了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方式的革新,使之以符合现代经济规律的方向调整,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民众的政治观,过去激进、盲目、浪漫的政治理念逐步被客观、理性、包容的新观念所取代,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成为主流,政治稳定已经成为被普遍认同的政治目标,重视秩序成为重要的政治心理。

(三)制度建设

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政治动力是制度建设。当代中国的制度建设包括了内部制度建设和外部制度建设两部分。所谓内部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对掌管权力和稀缺资源的组织所进行的管理改革,包括党政军在内的各级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制度建设,这类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规范资源的使用,提升管理的质量,节约治理的成本。而外部制度建设,则是指面向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制度改革,主要是指重大的政策方针、法律规章以及其他对社会事务的安排,这类制度建设的目标是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明确权利与义务界限,理顺不同利益间的冲突。两类制度建设从不同侧面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内部制度建设针对的是公权力的使用,外部制度建设面向的是私权利的保障。时至今日,制度建设对于民主政治的成效已经有所体现,公权力正走向公开透明,私权利则渐入人心。

(四)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经济发展与制度改革的产物,但又作为独立变量影响中国政治进程。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社会变迁,是持续的阶层分化。改革开放后,所谓“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状况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阶层构成的复杂格局,不仅阶层的划分难以遍数,且不同阶层之间相互交叉,一个人可以同属多个社会阶层。阶层的持续分化凸显出了利益因素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由此衍生的利益集团更是成为左右中国政治进程的幕后力量。而不同社会团体的形成,也起到了协助社会治理、增强民主参与的作用。正如朱光磊所说,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变化,完全可以看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思路[8]。

(五)基层社区发展

基层社区包括了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块。乡村社区发展主要是指村民自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兴起的农民自治和直接民主实践,发展至今已经作为国家法律确认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形式。经过这一实践,中国农民的主体利益意识被唤醒,规则意识、协作意识、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城市社区建设则选择以完善社区服务为着力点,培养新型社区文化。随着基层社区政治建设的推进,社区居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方面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民主和法治意识得到增强,对自身权益和政府权力的认识更趋于理性。

(六)外部因素

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科技进步和全球化两方面。技术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所谓的“网络政治”:在网络空间对现实政治进行进一步的展开。网络政治兼具被动性和主动性两种特征,被动性是指网络中所发生的事件和话语是依托现实事件所展开,主动性是指网络政治进程有时候会反馈至现实世界,对现实政治施加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政治当中,形成了全民议政的风潮。在这股风潮下,大众提高了政治参与热情,从而逐步扭转了过去中国社会臣民型政治文化,而网络世界的匿名和公平特质又给予了大众相对自由的意见表达氛围,社会中的真实声音可以被广泛聆听。另一方面,网络中大量散布的谣言讹传也极有可能危害现实政治发展,这是网络政治的弊端。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身处开放发展时期,受到全球化影响不可避免。全球化不仅增强了各国经济、贸易和金融往来,也提升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速度,从而带来人们思想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已经并且将长时间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政治效应,其中既包括优秀政治文明的标杆作用,也包括不同民主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冲击。同时中国自身的政治发展也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建立和平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的又一个目标。

三、“四个全面”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生成与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同时也对面向人类未来的现代政治文明以及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四个全面”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从要素生成阶段向整体发展阶段发展的决定性战略布局,不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来说,还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得益于六大力量推动,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这六大力量的明确保障,其政治指向确保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平稳持续发展。

1.“四个全面”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就将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巩固现有经济成就作为未来国家战略的第一目标,也就确保了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

良好的政治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健康运行,历史上诸多战争与社会动乱已经证明,一旦经济发展受挫,势必会中断政治文明的进程,甚至引起政治文明的倒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反思第一代领导集体战略构想的基础上,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而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并于1979年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将“小康之家”定为第一步的发展目标。到2000年,在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最低水平的小康目标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由此迈出了“小康社会”的第二步。党的十八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标志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已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

应该说,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为接下来的政治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才能培育现代公民社会,才能营造平等、宽容、多元的现代政治价值观,才能保证民主政治有序推进。今后,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良好的社会治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而这都仰赖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和财富。唯有保证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合理配置经济成果,使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国政治发展之路继续下去。

2.“四个全面”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与世界先进政治文明发展模式相呼应,又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状相适应。

现代政治文明离不开制度保障,离不开现代治理体系的支持。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建设,实际上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面向国家机构的职能和组织建设,包括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人民团体等的管理机制和权责范围建设,目标是形成权力透明、责任明晰、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国家治理机构;其二是面向市场社会的功能和规范建设,主要是指在政策法规、社会治理措施领域的订立、修缮和废除,目的是明确治理内容、提升治理质量、协调治理关系。总的来说,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相衔接的现代治理体系,从而激发和增强市场、社会的自有活力,并借助后者的力量对国家治理效果进行监督,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

此外,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治理体系建设涉及到了政治理念的重塑、政治主体间地位的调整、政治进程的再造、政治功能的重新定位,本身就是一次全面的政治改革。而现代治理体系的建成,对于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化解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巩固基层社区所取得的政治成果、应对科技创新和全球化冲击,都有着重大的价值。

3.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全面依法治国是未来战略发展的另一个车轮,也是确保中国政治发展动力在公平、可预测和稳定的轨道内发挥作用的必然选择。在分化的社会结构与多元的利益主体条件下,要确保政治发展的有序进行,实现超大规模社会的社会整合,维系社会动态的政治稳定,就必须以法的形式明确所有社会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厘定各个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形成各司其职又相互促进的协同格局。

具体来说,依法治国的实现,有赖于法治观念的普及、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治方式的执行。法治观念的普及,是公权力对法的敬畏,是私权利对法的善用,是全社会对法的尊重和维护;法律体系的完善,是指宪法体现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人民权利的保障,是指各主要法律法规在公平基础上对相关权利义务的明晰界定和准确指示,是指各种规章细则的一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法治方式的执行,则是规章制度得到完整执行,错误行为得到矫正和追责,受损一方得到合理补偿。依法治国的这些要求,实际上也是现代政治的要求。显然,法治通过限制专断的权力,使之服从国家的法治框架,把确定性、可预测性等引入对社会生活的调控,这有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同时,法治通过对一切私人的、公共的权力施以必要的法律限制,从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现实秩序。

4.“四个全面”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提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所要实现的组织目标,旨在维护党作为中国政治发展最核心力量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运动,并以过人的胆识进行了全面的党风建设,肃清潜藏在党内的“小贪巨腐”,以此向国人和全世界宣告从严治党的决心,也赢得了民众的拥护。

当然,从严治党并不仅仅是指革新党的作风问题,更是指革新党的组织领导方式。党作为执政党,以政治领导和党管干部的方式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掌舵护航,党的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的发展格局。2014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分别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第一次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无论是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制度,还是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完善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健全党管人才的人事体制和工作机制等等,都是为了确保党作为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核心动力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今后,只有继续完善党内各项制度安排,推动党内民主、落实党务公开,才能确保党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领导地位,才能引领中国走向民主政治。

[注 释]

①倪春纳.国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1,(4):1.

②林尚立.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20.

③郭燕来.利益与权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4):31—33.

④李斌.政治发展的社会新动力:试论中国民间组织兴起的政治发展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5,(2).19.

⑤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⑥任溶.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

⑦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

⑧朱光磊.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中的若干思维方式问题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6).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社会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5]俞可平、李侃如.中国的政治发展:中美学者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杨光斌.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林尚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制度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