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代府兵军府机构设置与沿革释证*

2015-02-12

阴山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三司将军

熊 伟

(许昌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许昌 461000)



隋代府兵军府机构设置与沿革释证*

熊 伟

(许昌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许昌 461000)

隋文帝开皇年间由中央十二府与东宫十率府构成的府兵军府,各军府职能有所差异,军府之间存在内、外宿卫之分,府兵宿卫制度体现出重内轻外的特点;十二府中八府统领着府兵,其基层军府为开府府与仪同府,其后则演化为骠骑府与车骑府。至炀帝大业年间,将开皇时期的十二府扩充为十六府,十六府与东宫十率府在职能分工上有了较大调整,十六府中形成了以十二卫分统鹰扬府,左右备身府统领雄武府的组织结构,表现出结构功能分化的制度特征。

隋代;府兵军府;机构设置;沿革;功能分化

隋以前的西魏北周,国家政治以周礼六官制度布局,当时创立的府兵制,其军府机构是一个功能混融的组织系统,乃将政令、执行及其他军政职能等融冶于一身。隋文帝立国初期,即罢废了六官之制,大力调整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政令与执行得以分开。军事系统方面,设置了独立的最高军事政令机构——尚书省兵部,管理着作为最高军事执行机构的中央卫府与东宫率府;而文帝时由中央卫府与东宫率府构成的军府组织,其内部主要功能之间出现了重要分化;至炀帝时,建立了中央十二卫统鹰扬府,左右备身府统雄武府较为整齐的组织结构,军府内部功能间有了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一、文帝开皇时期的府兵军府机构

(一)中央十二府与东宫十率府

文帝开皇年间,中央一级设立了十二府及东宫十率府的府兵军府机构。《隋书·百官志》对该时期中央军府机构设置状况记载颇详,今则兼采《唐令拾遗》、《通典》等材料释证如下:

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1]

其中,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各置大将军为其府主。(仁井田陞撰《唐令拾遗》引“隋令”云:隋十二大将军直为武职,位左右台省之下……至开皇末年,罢十二卫大将军员。[2](P144))将军之职官,“隋初,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又各统亲卫。”[3](P783)在各府中分置以僚佐,如长史、司马、录事、功曹、仓曹、兵曹、骑曹等诸曹参军,法曹、铠曹行参军及行参军等员。接下来分述各府职掌及置员情况:

1.左右卫府职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与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系统内职官同为内官。在左右卫府内置有诸种闲散职官,“又各有直閤将军、直寝、直斋、直后等员,并掌宿卫侍从;奉车都尉、掌驭副车;武骑常侍、殿内将军、员外将军、殿内司马督、员外司马督,并以参军府朝,出使劳问。”[1](P778)这些闲散职官,并不具有固定的职事。又左右卫府内统领的亲、勋、翊三卫,是左右卫府基本成员,左右卫府下设置有开府府与仪同府,两府分置僚佐如长史、诸曹参军等员。2.左右武卫府职责在统领外军宿卫。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该卫府不属于内官系统,不设直閤以下闲散职官,(此种内、外区分或与宫廷位置及与皇帝的关系程度相关。)其下亦设置有开府府及仪同府,其领兵开府置僚佐情况,与左右卫府之例同。3.左右武候府职掌“掌车驾出,先驱后殿,昼夜巡察,执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置,巡狩师田,则掌其营禁。右加置司辰师,漏刻生。”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1](P778)左右武候府与左右卫府同属于内官系统,其领兵开府置僚佐情况,亦同左右卫之例。前期加置之司辰师,漏刻生,其后则被移入司天监。4.左右领左右府职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置有大将军(1人),将军(2人),其下有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备身等员,又有府佐如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等员。因侍卫左右,与君主关系颇近密。5.左右监门府职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不置大将军,而以将军(各1人)为府主,左右监门府内置僚佐,如郎将,校尉、直长,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曹参军,铠曹行参军,及行参军等员。6.左右领军府各掌以“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实际分担着该府日常工作。不置将军官,该府僚佐如长史、司马、录事及诸曹参军、行参军,其开府、仪同府领兵开府置府佐情况,同于左右卫之例。

十二府职掌各有不同,不同功能类型的职事以“大杂烩”的方式纳入于府兵军府机构中。《隋书·百官志》东宫诸府置员条中又列记东宫十率府,其各府职掌及置员情况亦略述如下:1.太子左右卫率府职掌东宫之禁卫。各置率(1人),副率(2人),率府僚佐有长史、司马、录事、诸曹参军、诸曹行参军,行参军等员,又有直閤、直寝、直斋、直后等闲散职官。2.太子左右宗卫率府职掌以宗人侍卫。其置官如左右卫率府,不置直閤以下员。3.太子左右虞侯府职掌“斥候伺非”。各置开府(1人)为府长官,率府僚佐长史以下员同左右卫率府例。4.太子左右内率府未见职掌情况。各置率、副率(1人),该率府内有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备身等员。率府僚佐无功曹、骑曹、兵曹、法曹及行参军等员,余所置官与虞候府同。5.太子左右监门率府职掌诸门之禁。各置率(1人),副率(2人),该率府僚佐长史已下,与内率府例同,又置有直长等员。

开皇初所置中央十二府长官通常以大将军或将军担任,独左右领军府不置将军之官,而由其府僚佐承担长官职事。东宫十率府长官主要以诸“率”担当,太子左右虞侯不置“率”,而以“开府”任之。东宫十率府乃拟制中央十二府,发挥的功能颇为近似。

十二府中的八府(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军卫)有领兵开府的权力,诸卫府所置开府府与仪同府是开皇初期府兵军府的基层单位,如左右卫府统领开府府与仪同府,“又武卫、武候、领军、东宫领兵开府准此”[1](P778),则东宫率府似亦领兵。卫府与东宫率府皆有统领地方军府之职责,然中央十二府与东宫率府之间仍有所差异。首先,东宫十率府既拟制十二府,其制度结构则略为简单,而其制度规模亦小于十二府;其次,两类府兵军府守护对象存在差异,卫府卫护中央朝廷及君主的安全,东宫率府则保护着东宫及太子的安全。

关于十二府的来源问题,谷霁光先生认为,“十二府的来源有二:一是西魏北周的禁兵系统,原属宫伯、武伯职掌范围之内,这里有如左右卫的直寝、直斋,左右领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一是西魏北周的府兵系统,原来司武、司卫等名号已改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等,而左右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军都领骠骑府、车骑府,即是府兵。两者结合在一起,成为十二府,法律上称为‘禁卫’,是两种禁卫军队的综合组织。”[4](P108)由此可见,原属西魏北周“霸府”(宇文氏)与“王都”(拓跋氏)分统之武力形式,在隋大一统局面下被混为一体了。

十二府又有内军、外军宿卫的不同。谷霁光先生认为,“府兵分为内军与外军。左右卫所领亲卫、勋卫、翊卫,称为三卫,三卫各有骠骑府、车骑府为外军;实际上三卫为内卫,其他外军为外卫”[4](P109)。谷先生此种内外区分方式着眼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对此论断,笔者不敢苟同,在笔者看来,这一内外军形式,不同于魏晋以来所谓中外军之制,不是一类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区分方式,而是与权力分布的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府兵以宿卫朝廷为核心,由内而外拓展延伸,以内廷与外朝的地理区划为其分界,区分出内卫与外卫的军事宿卫制度。其中,左右卫府与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内职官同归为“内官”,其所统领卫士则为内宿卫,而左右武卫则属于外官,其所统领的卫士应为外宿卫,亦可称为外军宿卫。

开皇中央十二府中有八府为内宿卫,左右领军府亦统领着军府,不知所领军府之卫士为内宿卫,抑或为外宿卫,待日后详考。又明确说明外军宿卫者仅有左、右武卫府二府,则开皇初府兵系统中央之大部分卫府属于内宿卫,小部分则归为外宿卫。

十二府具有禁兵系统与府兵系统的双重功能,各府府兵不同于唐代直隶皇帝私人的中央禁军,他们承担着番役,轮番宿卫中央,以捍卫朝廷整体为目的;然宿卫中央的府兵大部担当内宿卫之制已体现出重内轻外的特点,说明当时皇帝权力处于府兵军府机构的重点捍御之下,并没有脱离该制度架构发展为一类独裁的权力。进一步,在内宿卫中又有轻重主次之分,其中,左右领左右府实由西魏北周的禁兵系统功能演化而来,其主要成员活跃在皇帝身旁,职掌“侍卫左右”,与皇帝有着更为近密的私人关系,是皇帝特别倚仗与信任的部分,因此,左右领左右府在内宿卫中又显得更为重要。这样,相比外宿卫,君主更亲近于内宿卫;而在内宿卫中,又更亲近于左右领左右府。由此,内、外宿卫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而在内宿卫之中又存在彼此牵制的关系。

(二)开府府、仪同府与骠骑府、车骑府

隋开皇初期府兵系统的基层军府为开府府与仪同府,二府府主分别为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开府府与仪同府下辖军坊与乡团。“隋初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各领军坊、乡团以统戎卒”[3](P809),军坊与乡团是府兵主要居住场所,聚居城中的军人设立军坊,居于田野的军人谓之乡团,正与民居之分坊村相同。[5](P279)军坊、乡团与民居的坊村相分离,各置坊主、团主一人及佐二人。开皇十年(590年)诏,令军人“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至此,坊团之制逐渐罢废,军民在管理和生活方式上被连结在一起。

基层军府的府主名号——开府(开府仪同三司)与仪同三司,乃沿袭自北周府兵军号。北周府兵军号除部分用于实授,作为军职外,又有部分散阶化后被称为“戎秩”,在官品结构中充任“本阶”,发挥着“进位授阶”的政治功用。又北周府兵军号常常与将军号连授在一起,二者在品阶功能上相得益彰,构成北周特有的混融型本阶。进入隋代,戎秩发展为散实官,府兵军号与将军号之间有了区分[6](P95)。

然而,当府兵军号与将军号用于实授,充作军职时,文帝开皇初,开府(“开府仪同三司”简称)与骠骑将军之号,以及仪同三司与车骑将军之号,仍然常常连授在一起,如隋代杨子崇“开皇初,拜仪同,以车骑将军恒典宿卫”[7](P2457);长孙晟“使还称旨,授仪同三司、左勋卫、车骑将军”[1](P1332)。仪同三司与车骑将军,开府府与骠骑将军之间有“联姻”关系,使得府兵军号与将军号之间能够互换使用,常以一种职名代替另一种职名。如《隋书·樊子盖传》云“高祖受禅,〔樊之盖〕以仪同领乡兵。”[1](P1489)本材料说明了隋代仍然有以仪同三司统领乡兵的现象存在。而这一“仪同三司”的军号又可以用将军号“车骑将军”另行指称。据《隋书·刘权传》略云“高祖受禅,〔刘权〕以车骑将军领乡兵。”[1](P1489)则是用车骑将军代仪同三司之例。

又因为府兵军号与将军号之间关系甚切近,在官员迁转材料中,常常出现省写府兵军号或将军号二者之一,而以另一名号代行其事的情况,如阴世师“弱冠,以功臣子拜仪同,累迁骠骑将军。”[1](P1149)阴世师本应由仪同三司进位至开府仪同三司,通过府兵军号获取骠骑将军之将军号。今则省写为由仪同(“仪同三司”简称)“累迁”至骠骑将军,可见时人对府兵军号与将军号之关系谙习已久,对此类省写并不以为意。又由于府兵军号与将军号此种特殊关系,开府府也可以称为骠骑将军府或简称为骠骑府,而仪同府亦可称为车骑将军府或车骑府。

西魏北周时代,开府仪同三司与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与车骑大将军之间常常连授,而大都督则有机会与骠骑将军走在一起。如据《周书·赵贵传》记载,赵贵本官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与东魏人战于邙山。贵为左军,失律,诸军因此并溃。坐免官,以骠骑、大都督领本军”[8](P262)。赵贵乃由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贬降至骠骑(将军)、大都督,可知当时大都督与骠骑将军二号也曾有过连授,但这种连授并不密切。隋开皇初期取消了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高级将军号,而开府仪同三司的品级则由北周的从九命(相当于隋代的从一品)下降至正四品,恰落在与骠骑将军相同的品级之中,而仪同三司的品级则由北周的从九命(从一品)下降至正五品,则正与车骑将军品级相当,开府仪同三司与仪同三司品级下降,说明了由北周戎秩发展而来的散实官在隋代地位相比北周已有了下降的趋势,然而,府兵军号品级的降低,又为开府仪同三司与骠骑将军、仪同三司与车骑将军的“联姻”创造出重要的机会。

但是,此种府兵军号与将军号的连授并没有持续太久,开府仪同三司与仪同三司等府兵军号不断散阶化的结果,是其名号与原所具有的军事职事之间的日渐分离。散阶化的部分府兵军号以高下构成品级,军号的变换呈现为品阶的升降。隋代由府兵军号转化而来的官阶与军职的分化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隋文帝时,戎秩以散实官面目示人,兼有阶官与军职的特征。然而,当散实官序列与散号将军一道,充任该时期的“本阶”,主要运用在官员进位授阶当中时,则其作为军职,用来统领府兵征战镇戍的职任在不断削弱与失去。

府兵军号散阶化,在军号与军职之间,便有了“名实不符”之嫌。这样,有必要在军中另行编制,建立起一套新的军府军号,使新军号与具体军事职事相衔接,以取代那些已散阶化的府兵军号。这样,骠骑将军与车骑将军等将军号因时而动,逐渐取代了开府、仪同三司等旧有府兵军号在领兵军府中的实际位置,后来的发展,骠骑府与车骑府更是甩开了开府府与仪同府的“怀抱”,成为了开皇后期府兵军府机构军事基本单位的主名。

二、炀帝大业时期的府兵军府机构

(一)中央十六府与东宫十率府

隋炀帝上台不久,大刀阔斧地改革了文帝所建立的官僚政治结构,其中在大业三年(607年)定令中,对开皇中央十二府及东宫十率府制度多所改动。

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凡十六府。[1](P793~794)

大业三年(607年)时,“炀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其领名为骁骑。”[9]《旧唐书》左右骁卫条注云:“古曰骁骑,隋改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所领名曰豹骑,国家去骑字曰骁卫府,龙朔去府字,改为左右武威,神龙复为骁骑。”[10](P1899)而在《隋书》本条中,以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据《新唐书·兵志》又作“骁骑卫”,陈傅良《历代兵制》亦据唐兵制作“骁骑卫”,唐长孺先生以为《隋书》此条盖有脱字,辨以《兵志》所说为是,今取从之。[11](1~2)

根据材料可知,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定令时设立的十二卫,分别为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又加上由左右领左右府改换而来的左右备身府,以及依开皇旧名而来的左右监门府,凡中央有十六府。

文帝时左右卫之下有亲、勋、翊三卫,“三卫是皇帝的亲兵,禁卫宫殿,其名始见于北周。……充当三卫的照法令应以高级文武官僚的子孙充当。北周是关陇军事集团极盛时代,当时三卫多半即由关陇贵族的子孙充当。直到隋代,基本上也还如此。”[12](P449)隋代,门荫逐渐形成了制度,三卫,一般由那些拥有父祖资荫或封爵的子弟充任。炀帝时改三卫为三侍,即引文中提及之亲、勋、武三侍,三侍又分左右,如李密出身于关陇大贵族八柱国家,“魏司徒弼曾孙……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10](P2207)他荫袭了其父李宽“蒲山公”的爵位,因此成为了炀帝身边的“左亲侍”。这些充当三卫(或三侍)的人物,大多为隋朝廷高级武官及高勋的子孙,他们经由三卫之路进入职事官行列。

隋炀帝大业年间又对文帝东宫十率府制进行了大力调整。今乃据《隋书·百官志下》略记如下:

左右侍率改为左右侍率,正四品。改亲卫为功曹,勋卫为义曹,翊卫为良曹。罢直斋、直阁员。左右宗卫率改为左右武侍率,正四品。左右虞候开府改为左右虞候率,正四品,并置副率。左右内率降为正五品。千牛备身改为司仗左右,备身左右改为主射左右。各员八人。左右监门率改为宫门将,降为正五品。监门直长改为直事,置六十人。[1](P801)

开皇年间太子左右卫率府条未见有三卫的记载,而本条大业年间的材料记载了东宫左右卫率改为左右侍率,亲、勋、翊三卫改为功、义、良三曹的史实,可推知文帝时左右卫率亦设置有三卫。炀帝对东宫率府的调整,与将开皇十二府扩充为十六府,十二卫分领府兵之制原理相似,即将原本混融不分,未经辨识的诸率府,按功能类型的同异进行归并与区分。

其中,将左右侍率、左右武侍率、左右虞候率府政治地位拉平,并加以整齐化。率府长官仍以“率”称,同置于正四品品级之中,承担着保卫太子与东宫安全的政治任务。又将原来率府中残留的闲散职官予以废除。而左右内率府与左右监门率府就其所发挥功能而言,与上述六率府有所不同,他们被划入“另册”;内率与监门率府长官的官品等级地位由原来的正四品降至现在的正五品,比其他六率府长官品阶地位低一级;又将左右内率长官职名改为宫门将(由左右监门率所改),得名乃出于其所担当的职事,长官不以“率”称,无形中拉开了与左右侍、左右武侍、左右虞候六率之间的距离。

(二)中央十二卫分统鹰扬府

大业中央十六府中,十二卫之所以单独标举,原因是十二卫有分统基层军府之责。

前述已知,隋文帝在开皇年间设置的中央十二府,各卫府虽同处于府兵系统中,然诸府职掌差异仍比较显著。各府内职官及僚佐根据所发挥职能类型的不同,其职官数量与类别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大将军与将军等高级武官在诸府中或存或否,或多或少。而炀帝大业年间所置中央十二卫,则遍置大将军与将军之官,此据《通典·职官典》记载:“隋凡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以总府事,盖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3](P782)又,中央十二卫分统鹰扬府,十二卫在统领府兵之权力上相当齐整,其所发挥的军事功能也显得更为趋同化。其下又置以虎贲郎将(原名护军,正四品,因唐人避太祖李虎讳改称为武贲郎将)、虎牙郎将(从四品,因避李虎讳改称为武牙郎将),是十二卫大将军、将军的副贰之官。隋末,十二卫大将军、将军位高未必权重,虎贲郎将与虎牙郎将实际统领府兵,在指挥府兵镇压地方叛乱中扮演重要角色。

十二卫府下统领各个鹰扬府,鹰扬府乃由原先的两军府(骠骑府与车骑府)拼合形成,其中《通典》略云,“开皇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3](P809)《唐六典》诸府折冲都尉条注称:“开皇初又置骠骑将军府,每府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13](P644)两书所记似仅置骠骑将军府,而无车骑将军府。唐长孺先生赞成两材料观点,认为“数字示与所属某卫之关系,地名或其他名号则为其专称,皆别称而非统类之大名。其统类之名则泛称军府,但以一府之长为骠骑将军,其副贰为车骑将军,故又称为骠骑府与车骑府,故非部伍之名也。通典六典止称骠骑一府者,以车骑为骠骑之贰也。兵志云二府者,以骠骑,车骑亦即开府与仪同。于制皆开府置属也。虽若两说不同而皆可通。但车骑所领之兵说即骠骑所领之兵,犹之其后鹰扬郎将之副贰鹰击郎将,总称鹰扬府,更为鹰击府,则称一府较妥。(唐初有二府,武德二年合为一。)”[11](P4~5)

笔者以为,唐先生上述断语似有不确。从置府源流上说,西魏北周时代已分开府府与仪同府为二府,二府分置府佐;隋代所置军府直接沿袭自北周军府,所立开府府与仪同府亦分置府佐,此可由《隋书·百官志下》材料列记之开府府与仪同府僚佐设置情况悉知。之后,开府府与仪同府逐渐为骠骑将军府与车骑将军府二府取代,亦分别置佐。两类军府府主与府佐的品阶在官位品级中分别体现并各存差异,则可窥知二府分置乃真实存在。

至炀帝时,则将骠骑将军与车骑将军府拼合并改换为鹰扬府,实现了基层军府的合一。鹰扬府之府主为鹰扬郎将(正五品),由骠骑将军(正四品)职名改换而来,其副手鹰扬副郎将(从五品,大业五年·609年改为鹰击郎将)则从车骑将军(正五品)职名改换。鹰扬府主与副贰相比于开皇年间开府府与仪同府(骠骑府与车骑府)府主与副贰,其品阶地位又有了不少低落。鹰扬府中以校尉、旅帅、队正、队副等职名,替换了旧有的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军府职名,而“旧都督以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官,皆罢之。”[1](P794)

这样,经过炀帝大规模的制度改革,文帝开皇年间所创设的散实官(旧都督以上、至上柱国)、散号将军(四十三号将军)及八郎八尉等品阶序列内容皆遭至罢废。又别将、统军、军主、幢主等西魏北周时仍作为职事官存在,如今成为了军府系统内闲散之官,与直阁将军、直寝等一并被废弃了。在一番职官清整之后,校尉、旅帅、队正、队副成为了鹰扬府内中下级的职事官,其中,校尉又分为统领骑士的越骑校尉与统领步兵的步兵校尉,这些军将与鹰扬郎将、副郎将一并发挥着实际领兵作战当中的军事功能。

总之,炀帝大业时的政治措施旨在改变文帝开皇时军府中职事官与散官功能混融的局面,使府兵系统之实际军府不再同时兼有领兵作战与进位授阶的双重功能,努力使军府军事职责更为明晰化,将十二卫统领诸鹰扬府之制改造成一类比较纯粹的军事制度。十二卫与诸鹰扬府又各自置军府之府佐如长史、录事参军、诸曹参军等员,负责对军府内各种文案进行处理。

(三)左右备身府统领雄武府(附左右监门府)

大业中央十六府,以十二卫分统鹰扬府兵,剩余四府其功能有所不同,今又据《隋书·百官志下》材料分别论之。

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又各置直斋二人,以贰之,并正四品,掌侍卫左右。统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并正六品。置长史,正六品,录事、司兵、仓、骑,参军等员,并正八品。有折冲郎将,各三人,正四品,掌领骁果。又各置果毅郎将三人以贰之,从四品。其骁果,置左、右雄武府雄武郎将,以领之。以武勇郎将为副,员同鹰扬、鹰击。有司兵、司骑二局,并置参军事。

左右监门府,改将军为郎将,各置一人,正四品,直阁各六人,正五品。置官属,并同备身府。又增左右门尉员一百二十人,正六品;置门候员二百四十人,正七品。并分掌门禁守卫。[1](P800~801)

炀帝将原属于文帝中央十二府中的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府与其所置大业十二卫相区别,原因在于这四府与十二卫府承担的职任本有所相同,如左右备身府原由左右领左右府发展而来,而左右领左右府,其源乃在魏周的禁兵系统,职责在保护皇帝本人及皇室的安全。这与十二卫府运用军事力以支撑中央政治机构整体之正常运作的目的有所差异。

左右备身府不置大将军、将军之官,而由两类郎将系统充任府主:1.备身郎将与直斋。继承了开皇中央十二府中左右领左右府的基本功能,左右备身郎将也成为左右备身府全府的府主,其下统以千牛左右、司射左右等员,职掌“侍卫左右”,在皇帝身边充任侍从官之职,该系统有自己的府佐官如长史、录事参军,诸曹参军等员。2.折冲郎将与果毅郎将:是炀帝于其统治后期新所创设,于左右备身府中分置折冲郎将掌领骁果诸事,而以果毅郎将为折冲郎将的副贰之官。折冲郎将下又统以若干左右雄武府。形成了以折冲郎将统以雄武府之制,其组织结构类似于以十二卫诸将军统以鹰扬府之制。

雄武府作为骁果的基层军府,各府府主为雄武郎将、其副贰之官为武勇郎将。雄武府的军府组织结构乃仿鹰扬府而建制,其军府内职官似应也包括有校尉、旅帅、队正、队副等中下级武官。又置司兵、司骑二局,并有参军事等员。然而,骁果直接对皇帝负责,直接由君主掌握,不承担护卫中央主要机构的职能,这样,于府兵制度基点之上,产生出与府兵主要功能相异的骁果制度,此种措置,应视为隋炀帝对文帝开皇中央十二府制的一次重大调整。

大业十二卫府中虎贲郎将为将军之副贰,在将军员阙时行使府主的职权,而其所统之鹰扬府府主为鹰扬郎将;左右备身府府主为折冲郎将,副贰为果毅郎将,其下之雄武府府主为雄武郎将,副贰为武勇郎将,皆以郎将为长官主持各个军府事务,因此,“郎将主府”之说,最早应始自隋炀帝统治时期。

又有左右监门府,亦改将军为郎将,未言为何种郎将,抑或为监门郎将耶?《隋书》材料中有多条关于监门郎将之记载,如杨处纲“授开府,督武候事。寻为太子宗卫率,转左监门郎将”[1](P1214)。可判断其监门府之府主为监门郎将,则亦以郎将主府,监门郎将以监门直阁为其副手,监门府“置官属并同备身府”,然既不置骁果,其置官佐应不属于折冲郎将系统,而应同于备身府之备身郎将与直斋系统。监门府又有左右门尉、门候等员,主要职责在“掌门禁守卫”。左右监门府系统也主要活跃在皇帝的身边,是皇帝可信赖的亲信侍从官。

总之,炀帝对府兵中央军府系统的调整,正在制造“齐”与“不齐”之间。将功能相似的卫府与率府加以归并,在官员品级、具体职事,职官构成等方面加以“整齐化”;又在军府系统内功能不同的军府间进行了区分,同样,也在官员品级、具体职事、职官构成等方面制造出“不整齐”。经过如此调整,虽然同处于卫府或率府的军府结构中,仍然拉开功能不同军府之间的距离,明晰各类军府不同的责任与义务,使之朝向各自专业职能化方向发展。这样,隋府兵军府系统结构,逐渐改变了西魏北周时期兼容并包、混融不分的功能形式,开始不断表现出结构功能分化的制度特征。

[1]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仁井田陞.唐令拾遗[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

[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6]卢向前,熊伟.本阶官位形成与演化——北朝隋唐官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7]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9]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2]唐长孺.唐西州差兵文书跋[A].唐长孺.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D].武汉:武汉大学,1983.

[13]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责任编辑 常芳芳〕

(英文摘要

An interpretation on Structural Establish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Mansion Army Institutions in Sui Dynasty

XIONG W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The Mansion Army Institutions which are made up of twelve central Military Institutions and ten Military Institutions for protecting Eastern Palace reflect different functions during Sui Wendi Kai Huang years. Among the Mansion Army Institutions, Palace Guards embody an inside and an outside, the system of which exhibit a striking trait of taking the inside more seriously than outside. Eight of twelve central Military Institutions which are based on Kai Fu and Yi Tong Military Institutions command Mansion Soldiers, and then evolved into Military Institutions of Piao Ji amd Che Ji. In the Daye Period of Sui Yangdi, twelve central Military Institutions extended to sixteen, Both of sixteen central Military Institutions and ten Military Institutions for protecting Eastern Palace have changed much in the aspects of functional divisions. Among sixteen central Military Institutions, twelve of which command Military Institution of Ying Yang, the left and right Imperial Bodyguards rule Xiong Wu Military Institution, which embody the instit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Sui Dynasty; The Mansion Army Institutions; Structural establishment; Evolution;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2014-09-1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府兵制与北朝隋唐国家政治过程研究”(2014-gh-450)部分研究成果。

熊伟(1980-),男,江西新建人,博士,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副教授,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北朝隋唐史研究。

K241

A

1004-1869(2015)02-0070-06

猜你喜欢

三司将军
“将军”兔
我家的“将军”
小恩的礼物
勇者斗恶龙
我的“不可以”妈妈
我的爸爸是外星人
将军
将军吃了“闭门羹”
将军驾到
三司会审包括哪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