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及提升路径探析
2015-02-12周颖,秦灵
周 颖,秦 灵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立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紧密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开展,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贯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要把大学生认知、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最终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而增强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认同”和“三个自信”,既是适应新时期时代主题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是评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标准,也是提高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
一、增强“三个认同”、 “三个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吻合度,通常是作为检验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尺度。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虽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直至今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李维昌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从广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结果的评价,“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所达到的实际效果、效能和效率的总和”[1]。从狭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及“对一定的思想观念、核心价值、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的接受程度。”[2]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观点,因为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需要立足于宏观层面,把它作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结果的重要标志,而且要立足于微观层面,正确把握它在引导、启发和塑造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对受教育者价值选择、价值取向、价值判断方面的引导和规范。
而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前提条件就在于建立和依靠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培养的内容、实现的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准也应该随具体实际和时代背景的改变而创新。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的统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任务。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坚实堡垒,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相关内容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坚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使命。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转变,作为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准也应该随之转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高校的育人使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将目标仅停留于知识层面,这无法完全检验实践层面的效果,只有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确立为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个认同”,才能够真正检验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才能为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这应该成为目前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科学合理的新标准。
二、坚持“三个认同”、 “三个自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理论认知不足和学习动机功利化
“认同”属于心理学概念,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思想、价值观念的认可和接受,主要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关键,行为认同是最终目的。针对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其相关知识不了解、不知晓。”[3]依据认同三阶段理论可知:当大学生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论认知时,要实现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就难上加难。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人们对理论知识的知晓度、情感的认同度与行为的践行度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就是说:对某种理论知识的内涵、观念以及相关理论了解得越清楚、越透彻就越容易从心理上认可这种理论、接受这种理论,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运用这种理论。目前,大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理论教育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部分大学生甚至抱有“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思想,以“有用性”为标准衡量事物的价值,在读书、学习等能力培养方面,偏重实用主义,遵循有利可图就做,无利可图不做的原则。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和认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严重的考验。
(二)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空泛、方法单一和教育者理念模糊
一是,教育内容抽象空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教材的纯理论性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这是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的主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二是,教育方法单一生硬,理论灌输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灌输有过诸多的论述,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但是我们反对“单一理论灌输”和“填鸭式灌输”,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灌输教育。三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模糊。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要让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教育者首先要认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首先要自觉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受到其利益的“纠缠”,其行为并不是建立在“三个认同”的基础上,而是迫于教学和行政压力对大学生进行照本宣科的纯理论灌输。上述这些方面都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实现和增强“三个认同”的实际效果。
(三)多样性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论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一方面,出生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意识、观念、行为必然受到当今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实践中的主体、客体、中介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问题必须而且是应该立足于当今中国的社会大环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泛滥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多变化、差异化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其凭借开放、便捷、快速等优势迅速深入人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是一群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步伐生长起来的一代,是受多变化的社会环境影响最深的一代,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普及并懂得运用网络交流也离不开网络信息的一代。西方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通过网络传播进入我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
三、坚持“三个认同”、 “三个自信”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奠定认同基础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途径。因此,思政课要围绕“三个认同”的要求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不会自发形成,因此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位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要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以及制度的理论知识教育。要把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依据认同层次分析理论,首先应该而且也必须注重认知认同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知识教育,是增强“三个认同”、坚定“三个自信”的基础,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增强“三个认同”、“三个自信”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理论教育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中国实际情况,最主要的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正面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在改革发展中产生和存在的问题,理论教育结合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成就的实践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三个认同”、坚定“三个自信”。毋庸置疑,实践教育在增强大学生“三个认同”、坚定“三个自信”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它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引导,鼓励践行,巩固认同成果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当前我国最大的实践活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实现大学生“三个认同”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期目标。针对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已经迫在眉睫。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思维活跃但具有批判性思维不拘泥于理论喜欢讲求实际的青年学生,从实践教学入手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效的防止学生中的“学而无用”的思想。也只有在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中才能保障认同成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3]李维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杨静.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现状调查及思考 [J].中国轻工教育,2014(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