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葡萄牙东方海上贸易帝国的兴衰*

2015-02-12亮◎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葡萄牙人印度洋葡萄牙

陶 亮◎

论葡萄牙东方海上贸易帝国的兴衰*

陶 亮**◎

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迅速在印度洋及邻近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控制了印度洋贸易航线,形成了一个东方海洋殖民贸易帝国。随着其他欧洲列强的崛起,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逐渐瓦解。葡萄牙在建立东方海上殖民贸易帝国后,缺少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战略远见,未能把南亚、东南亚的丰富资源转化为自己的战略物质力量,使其帝国的发展无可持续性,最终丧失了对印度洋的控制,从而在争夺对印度和东南亚的殖民竞争中败退。这是葡萄牙海洋帝国败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衰败原因的前提。

印度洋 葡萄牙 海洋战略

葡萄牙发现通往印度洋的新航路后,随即在印度洋及邻近地区开始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从东亚、东南亚到印度洋地区,葡萄牙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侵略扩张的据点,垄断了东方经印度洋到西方的贸易,形成了一个东方海上贸易殖民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葡萄牙掌握着印度洋的制海权。但是,当其他西方列强进入印度洋时,葡萄牙逐渐丧失了在印度洋地区的优势,东方贸易帝国也随之衰亡。关于葡萄牙衰败之主因的分析一般有政治经济落后说、西欧列强的竞争、天主教原因、西班牙兼并说等。*Ernst van Veen, Decay or Defeat An Inquiry into the Portuguese Decline in Asia, 1580-1645 , Netherlands, CNWS Publications, 2000; Milo Kearney, The Indian Ocean in World History, Rutledge, 2004; 王家丰:《葡萄牙、西班牙帝国的兴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齐世荣、钱乘旦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皮尔逊(M.N Person)总结了西方学界关于葡萄牙海洋帝国衰败之原因,除了上述原因,还有“种族”论,即葡萄牙允许葡萄牙人与当地土著通婚,导致了葡萄牙官吏与士兵堕落和人种质量的下降;而葡萄牙历史学家则始终认为是西班牙的兼并才导致了帝国的衰落。*M.N. Pearson,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The Portuguese in India,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还有的认为葡萄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营巴西上,亦因造船技术的退化导致了运输危机,后勤补给无法正常。*Rasul Bux Rais,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Superpowers, Rowman & Littlefield, 1987, p. 21.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印度洋及其邻近地区在近代全球的重要性与葡萄牙的印度洋战略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本文的“印度洋”包括印度洋水域和印度洋周边陆地区域。

一、15至18世纪的印度洋地区

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洋相比其它几大洋,地理环境比较独特。作为人类活动中心的北印度洋区域,其西边是非洲大陆,东部则为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和澳大利亚所拱卫,仅有狭长的水域与太平洋相通;亚洲大陆屹立其北部,南印度洋是一片开阔荒芜的水域,整个北印度洋区域呈半封闭状。潘尼迦把印度洋称作三面被陆地封锁的大洋:亚洲南部是为背脊,非洲是其西墙,而缅甸、马来西亚和连绵的海岛保护它的东面。*[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德隆、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4页。南亚次大陆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达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半岛东西最宽约1600公里。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位于这个区域的中心。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在欧洲人看来在印度洋航行要比在大西洋容易得多,海岸线长而曲折,半岛岛屿众多,沿途人口稠密,港口多,天气晴朗便于导航……。*[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五卷),王华峰、周俊南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168页。印度次大陆对控制印度洋有着地理上的重大的战略意义。阿尔弗雷德·马汉曾这样描述印度洋的重要性:“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将统治亚洲……印度洋是通往7个海洋的关键。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由印度洋决定。”*R.R-Chaudhury, Sea Power and India’s Security, London: Brassey’s, 1995 , p.99.据该作者考证,这句被人广泛引用的论断在马汉所有的著作里都没有找到,最早使用这句话是意大利人Guido Gerosa,1970年11月的阿根廷报纸Atlas刊载了他的作品,其中有这句话。因此,Chaudhury认为此话并非马汉原话。但无论是否为马汉所言,这句话都是对今天印度洋地缘状况非常恰当的描述。马汉的这一论断至少大致诠释了新航路开辟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洋地区与世界帝国的关系。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控制南亚次大陆,之后才能去控制印度洋。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沿非洲东海岸至东亚、东南亚及红海、地中海、欧洲,北印度洋是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海路枢纽。印度人、阿拉伯人、中国人等曾在这一水域充当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介体。特别是中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成为了印度洋事业贸易的主宰。欧洲人急需的亚洲香料几乎都为阿拉伯商人把持。阿拉伯商人把香料经印度洋运至红海和波斯湾,然后由陆路商队运至地中海,最后由威尼斯商人销售欧洲,其巨额的利润令欧洲人垂涎三尺。这种情况在蒙古帝国崩溃、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尤为突出。当然古代印度洋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传播基本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在西方殖民者进入印度洋地区以前,没有哪一股力量能够完全控制印度洋,也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海权。

从文明程度来看,印度洋的核心区域北印度洋的南亚次大陆和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文明程度并不比欧洲落后。阿拉伯帝国曾一度占据伊比利亚半岛数百年,之后的奥斯曼帝国不仅灭亡了拜占庭,还长期对欧洲形成了威胁,并把伊斯兰教传播到巴尔干地区。另外,阿拉伯人的科技文化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教也传至了东南亚。

作为印度洋中心地带的印度,历史上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并时常遭受外族入侵和统治,但因为自身的印度教文明要先进于外来文明,外来文明大都被印度文明同化。即使被与印度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穆斯林的征服,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印度文明,这种情况直到英国殖民征服为止。印度文明远播至东非、东南亚、中亚和东亚等地,对这些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环印度洋地区形成了众多印度化国家。

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来看,印度毫无疑问是该地区的巨人。印度河—恒河流域几千年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它的农业经济一直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份额。据估计,1500年印度人口约有1.1亿,*[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伍晓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到1600年增加到1.4亿至1.5亿。*M.N. Pearson,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The Portuguese in India, p. 21.据麦迪森估计,1700年左右印度的GDP占世界总量的24.4%,19世纪20年代仍占16%,*[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36页。18世纪左右中国和印度的GDP几乎了占了世界总量的一半,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不包括俄罗斯、土耳其等国),16世纪初人口仅有7千万左右,18世纪初也仅增至1亿。*[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12页。16至18世纪的印度对只有几百万人口的西欧小国来说就是一个巨人。

15世纪至18世纪的印度洋地区,主要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与欧洲相比并不低。这完全不同于当时远远落后于欧亚文明的美洲和非洲,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充满生机的欧洲相比,无论是科技、社会文化还是经济都发展缓慢,政治制度与思想意识落后僵化,并逐步与欧洲拉开差距。但是由于印度庞大的人口,广阔肥沃的耕地,精耕细作的耕种农业,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使它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算上邻近的中国,当时两国占据了世界一半以上的GDP。

“几千年的文明使人们卓有成效地利用了那里肥沃的土壤……并按早期的法律、早期的宗教信仰把人们结合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团体……如果我们从政治的角度去看这块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葡萄牙人发现的是组织得非常牢固的国家……这些国家了解最新的军事艺术……”*[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1170页。

印度庞大的人口和巨额的物质财富及在印度洋重要的战略位置,对任何入侵者来讲都是无法抵挡的诱惑,而印度政治上长期的分裂割据和种族宗教矛盾为入侵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至于入侵者如何利用这样的机会,则是关系其能否长期占有这个物质财富基地的关键,反过来能否长期经营好这个基地则关系着这些掠夺者的统治能力是否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便击败后进的强盗,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二、葡萄牙人发现印度洋

西南欧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收复失地”(Reconquista)的“圣战”中较早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蓄积了强烈的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也孕育了“军国主义文化”,*Michael Honig , Portuguese Maritime Meddling In the Indian Ocean, June 30, 2013, http://history.emory.edu/home/assets/documents/endeavors/volume3/MichaelHonig.pdf这几种情感在财富欲望的支配下造就了强烈的对外扩张力。国小民寡、陆地扩张无望的葡萄牙把眼光投向了海洋,对非洲黄金的渴望,对传说中富饶的东方和香料贸易的渴望,在航海技术进步等条件下,葡萄牙人开始沿非洲西海岸的南下探险。*葡萄牙海外扩张之动因,既有宗教因素,也有经济利益的驱动,至于各自所起的作用大小国内则有争论。参见斐培、李在芹:《新大陆发现的宗教因素》,载《世界历史》,1990年第2期;黄鸿钊:《葡萄牙人首航东方的历史创举》,载《东南亚文化》,1998年第2期。有人认为葡萄牙的东方计划早在葡萄牙人到达印度以前就制定了,情报搜集工作进行得更早。*[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五卷),第1172页。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葡萄牙人最初并未想到印度,是随着沿非洲西海岸探险的深入而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印度洋。[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7页。

1415年,葡萄牙攻占了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休达(Ceuta)。1420-1460年,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南进,先后发现了加纳利群岛、马德拉群岛,到达了赤道附近的几内亚湾,罪恶的黑奴贸易自此开始。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罗马教皇向欧洲发出了反穆斯林的“圣战令”。1455年1月8日,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罗马教皇训谕》,允许葡萄牙人向非洲海岸及东方的穆斯林发动十字军圣战,寻找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以联合“非常信仰基督”的印度人来对付穆斯林,允许葡萄牙国王享有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517-520页。葡萄牙人的东方海上探险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意义。

1481年,若奥二世即位后,葡萄牙人掀起了新一轮的南下非洲西海岸的探险。1482年奥古·卡奥(Diogo Cao)到达了刚果河口,1485年卡奥远航至纳米比亚海岸的克罗斯角(Cross)。绕过非洲南段,通往印度洋的航路近在咫尺,而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olomeu Dias)。1487年迪亚士开始了向非洲西海岸最南端的航行。船队在纳米比亚附近海域遭遇暴风。1488年1月,死里逃生的迪亚士船队终于出现在了印度洋。1488年2月迪亚士率领的船队抵达了南非的莫赛尔湾(Mossel)。葡萄牙人终于到达了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发现了通往印度洋的新航线。

葡萄牙发现通往印度洋的新航线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不言而喻。“葡萄牙的舰队在1498年出现在印度洋和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是欧洲与世界其他地方权力平衡发生转移的重要转折点的标志,自此,世界其他地方开始处于欧洲的支配之下”。*John Law, “On the Methods of Long Distance Control: Vessels, Navigation, and the Portuguese Route to India ” , in John Law (ed. ),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 log y of Knowledge Socio log ical Review Monograph 32, Routledge, 1987, pp. 234-263.葡萄牙人的探险是殖民扩张性和掠夺性的,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几乎对当地人使用暴力,并在沿途海岸和岛屿的重要位置建立武装据点。

在葡萄牙沿非洲海岸探险的同时,西班牙人把目光投向了大西洋的另一半,以图横渡大西洋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随着新土地的不断发现,两国对新土地的归属发生了矛盾,在解决国际纠纷尚无国际惯例可循的情况下,他们请求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予以仲裁。1493年5月,教皇在大西洋的佛得角以西300海里划出了一条臆想的子午线,被称之为“教皇子午线”。该线以西新发现的土地归西班牙,该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葡萄牙并不满意这样的划分,认为这更有利于西班牙,它希望通过与西班牙谈判,最后由教皇来裁决。1494年,葡萄牙、西班牙两方代表在西班牙的托德西利亚斯小城签订了西葡两国瓜分“新世界”的条约,史称《托德西利亚斯条约》(Treaty o f Tordesillas)。*关于《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谈判的过程和具体内容,可参阅[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924-987页的相关内容。西葡两国关于东西“新世界”的划分保证了葡萄牙人“合法”地建立其东方殖民海上贸易帝国,这种情况直到其他西欧国家海上殖民贸易兴起。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刺激下,葡萄牙加快了开辟通往印度新航线的步伐。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奉葡萄牙国王之名,率领由四艘帆船、168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路。这只船队配备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设备,包括火炮装备,实质上是一只小舰队。达·伽马随身携带了葡萄牙国王给卡利卡特(Calecut)国王和传说中东方基督教“普列斯特·约翰国王”的信。11月16日,进入了印度洋。

船队继续北进,到达东非马林迪(Malindi),达·伽马受到了当地苏丹的热情接待,并为达·伽马的船队配备了一名优秀的领航员——称为“怒海之狮的”伊本·马吉德(Ibn Majid)。在马吉德的引导下,1498年5月20日,葡萄牙人首次绕过和突破了庞大的穆斯林世界,到达了印度西海岸马拉巴(Malabar)海域,船队前面远远凸显一个险峻的海角,传闻已久的卡利卡特到了。马吉德对达·伽马说“这就是您所向往的国家”。*[苏]约·彼·马吉多维奇:《世界探险史》,屈瑞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页。达·伽马一行的《旅行日记》描述了葡萄牙人初见富庶繁华印度时震惊的情景:

“通过……贫穷的士兵们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东西:港口里停满了船,港外船只往来穿梭,生机勃勃……还有那些盼望已久的商品:肉桂、胡椒、丁香、丝绸、珍珠和宝石”。*[葡] 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873页。

卡利卡特是一个印度教小国,仅有少量的穆斯林和阿拉伯商人。卡利卡特国王接见了达·伽马一行,接受了葡王给他的国书。从5月20日至8月29日,达·伽马在卡利卡特停留了三个月。在此期间,葡萄牙人向当地人兜售带来的欧洲商品,并不成功。当地人对质次价高的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还因为贸易问题与阿拉伯商人发生了冲突。葡萄牙人的专横导致与卡利卡特人发生了武装冲突。达·伽马想与卡利卡特的统治者萨摩林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化为泡影。此外,达·伽马还在当地搜集了大量的情报。8月29日,达·伽马在对手追击的情况下,决定返航。返回途中,在船上发现了一名来刺探军情的间谍。间谍除了向达·伽马交代军情外,还讲了许多丰富的相关东方的地理知识和贸易情况。1499年7月10日,船队回到里斯本。返回的船员仅剩五十多人,两艘船,大多数人葬身他乡。

达·伽马真正到达了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印度,当金子、钻石、香料、宝石、丝绸、瓷器等令欧洲人垂涎的物品从船上卸下并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引起了整个欧洲的轰动,达·伽马被视为民族英雄。达·伽马的印度之行使葡萄牙人掌握了对后起的欧洲殖民者有重要价值的信息:第一,穆斯林世界并非铁板一块,王国之间也相互征伐;第二,印度并没有欧洲传说中的基督教国家,是一个异教徒的地方;第三,印度的确非常繁荣富裕,民风温和;第四,印度洋沿岸没有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印度半岛四分五裂,小国林立,相互征伐不断,不像西欧君主国家那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16世纪印度人的词汇里并没有“叛国”(treachery)的字眼”;*M.N. Pearson,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The Portuguese in India, p. 32.第五,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洋军事技术落后于葡萄牙;第六,垄断印度洋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要控制印度洋,印度洋其实处于权力真空。15世纪的“印度洋各港口的贸易对任何宗教信仰和任何国籍的商人开放”。*K.S. Mathew, “Trade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Portuguese System of Cartaeas”, in M. D. D. Newitt (ed.), The First Portuguese Colonial Empire,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86, pp. 69-81.最后,葡萄牙质劣价高的商品在东方市场并不受欢迎,没有竞争力。

葡萄牙实施海上探险计划开始时就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以防把探险信息泄露给其他欧洲国家。航海探险的每一个新发现,沿途的地理情况,特别是往返航线,严禁船员泄露,《航海日记》严格封存。对泄密者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当达·伽马开辟直接通往印度的航线后,葡萄牙国王唐·曼纽艾尔一世公布了这一重要事件。他分别写信给教皇和西班牙国王讲述了发现印度的事情,但并没有透露重要的细节。曼纽艾尔一世一反常例这样做是提醒教皇和西班牙尊重《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的规定,新发现的东方是属于葡萄牙的。然而,发现通往印度新航线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欧洲,葡萄牙上百年的航海秘密成为其他欧洲国家追逐的重点,秘密逐渐不再成为秘密。1502年,意大利人坎蒂诺(Cantion)从里斯本窃取了一份葡萄牙人的“世界地图”,即欧洲著名的“坎蒂诺地图”。地图精确绘制了西东非的海岸线和地理要塞,清楚地描绘了印度、印度洋的海湾和马达加斯加的地理轮廓。

如果从1417年攻占休达算起,锲而不舍的葡萄牙人历经八十多年的艰难探险,牺牲无数人,突破了庞大的穆斯林世界,最终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对世界历史和人类进程的影响,今天再怎么评价也不为过。“好望角的发现和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出现使这一地区(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Rasul Bux Rais,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Superpowers, p.19.从葡萄牙国家层面而言,一个人口不足两百万的小国,如果统治者没有一个长远的海洋探险规划,并将其制定为长期国策予以执行,如果葡萄牙人不能尽全国之力支持探险活动,这样的壮举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葡萄牙印度洋商贸殖民帝国的建立

发现通往印度的航线并不是葡萄牙人的终极目标,垄断与东方的贸易关系,获得财富才是葡萄牙人的根本目的。为此,在达·伽马返航后的半年后,即1500年3月,曼纽艾尔二世任命佩德罗·阿尔维斯·卡布拉尔(Pedro Alvares Cabral)为指挥官,统率一支由13艘武装船舰、一艘补给船和1200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舰队前往印度。随行成员中有两名船员曾同达·伽马到过印度。这次远航对葡萄牙人而言获得了意外的重要收获。船队为了避免逆风和利用洋流,船队到达了大西洋另一边的南美洲海岸,葡萄牙人发现了巴西。在巴西停留十天后,卡布拉尔折向印度洋。沿途,葡萄牙人详细勘察了马达加斯加,考察了东非黄金贸易中心索法拉(Sofala)和基尔瓦(Kilwa),访问了莫桑比克和马林迪,对东非沿岸的地理和重要港口做了详细的记录。由于有熟悉航线的船员领航,所以,1500年9月13日,船队顺利地到达卡利卡特,此时,船队仅剩6艘船。

起初,他们与卡利卡特国王萨摩林相处很融洽,国王高兴地接受了伊曼纽尔二世带给他的礼物,并允许葡萄牙人在岸上建立贸易货栈。但是印度洋早已形成的贸易体系与新来者葡萄牙人发生了严重的冲突。15世纪印度洋的贸易虽然是公开对每个商人开放的,但这是印度洋地区长期的商贸竞争形成的利益平衡格局所致。在这里,每个商人都属于某一个商会组织,这些商会组织是按宗教信仰、出生地、血缘亲属关系等纽带形成的,其中穆斯林商人最多,其次还有印度教商人。他们大都分布在印度洋沿岸各个港口中心,而这些港口城市大都是独立的城邦王国。商会组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分工明确,专业化强,它们大都是专门经营一种或几种商品。*M. D. D. Newitt, A History of Portuguese Overseas Expansion: 1400-1668, Routledge, 2005, pp.58-60.商会的专业化是也印度洋地区长期商业竞争的结果。另外,印度洋的贸易航线也早已形成:来自东亚、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经印度各港口集散,然后海运到波斯湾和红海,这条航线无论是对商人还是对沿途的统治者都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利益共享。而葡萄牙人来到印度就是希望能把欧洲人喜欢的东方产品由葡萄牙人自己运到欧洲而获利,运输航线就是葡萄牙人开辟的新航路。当葡萄牙人一旦露出他们的本意,必然首先引起商人们的警觉,而且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敌对,也势必加深双方的猜疑。

有几件事导致了葡萄牙人与卡利卡特人和穆斯林商人关系的恶化。首先,葡萄牙人向当地穆斯林购买香料遭到拒绝,葡萄牙船队捕获了一艘穆斯林商船,这艘商船也正是萨摩林通缉的。其次,葡萄牙人怀疑阿拉伯商人阴谋劝说萨摩林反对他们。最后,葡萄牙人在卡利卡特的货栈遭受到了穆斯林商人的袭击,50名葡萄牙人遇害,卡布拉尔进行了报复,捕获了一艘与事件有关的船,葡萄牙人与穆斯林商人走向公开敌对。*M. D. D. Newitt, A History of Portuguese Overseas Expansion: 1400-1668, p. 61.同时,卡布拉尔要求萨摩林驱逐居住在卡利卡特的穆斯林,遭到拒绝。于是他下令炮击卡利卡特。且战且退的葡萄牙人沿着马拉巴海岸南撤,到达了印度的另一港口科钦(Cochin)和胡椒产地坎纳诺尔(Cannanur)。与卡利卡特人不睦的科钦人热情帮助葡萄牙人,把大批香料和东方产品卖给他们。卡布拉尔开始返航,1501年1月回到了里斯本,来回总共16个月。这次东方之行令曼纽艾尔二世非常满意,据传卡布拉尔带回的商品在欧洲卖到了原价50倍的价格。*[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1200页。

卡布拉尔的本次印度之旅使葡萄牙人明白:第一,葡萄牙的东方贸易计划要想实施,必须要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第二,亚洲人造的快船很容易被葡萄牙炮火击沉;*Jan Glete, Warfare at Sea, 1500-1650: Maritime Conflic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 Routledge, 2002, p. 79第三,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是他们发誓要对付的敌人。*M. D. D. Newitt, A History of Portuguese Overseas Expansion: 1400-1668, p. 61.从此,葡萄牙的东方政策很明确:以炮舰之利建立葡萄牙的东方殖民贸易体系。

常驻印度洋舰队的建立。1502年2月,葡萄牙组建了15艘装备精良的舰队,达·伽马被任命为指挥官,再次前往印度,这支舰队的将常驻印度洋,传教士随行。达·伽马船队在烧杀抢穆斯林商船,彻底露出了殖民者的本性。到达印度后达·伽马与卡利卡特人不和的王国建立联盟关系,科钦为葡萄牙人提供了基地。达·伽马又武力强迫卡利卡特萨摩林与葡萄牙建立商业关系,强迫萨摩林驱逐居住在卡利卡特的5千户穆斯林。萨摩林拒绝了达·伽马驱逐穆斯林的要求。于是达·伽马纠集科钦等王国进攻卡利卡特。

达·伽马开始在印度洋实行贸易许可证制度(System Based on Cartazes)。所有在印度洋进行商贸活动的船队,都必须买葡萄牙颁布的贸易许可证,否则将视为非法船只;在红海有敌意的穆斯林的贸易必须停止;不准土耳其人在印度洋贸易;香料必须由葡萄牙专卖;许可证规定了船航行的目的地,运输哪些人、何种武器和何种货物。*D’Souza , Carmo, System of Cartazes , Legal System in Goa ,Vol II, Laws and Legal Trends (1510-1969), Publisher Agnelo D’Souza , 1995, pp. 14-15. Quoted in Carmo D’Souza, Seventh Century Portuguese Legal Regime and Twenty First Century Global Tren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une 30, 2013.http://www.fd.ul.pt/Portals/0/Docs/Institutos/ICJ/LusCommune/SouzaCarmo1.pdf

许可证制度不仅仅是为了航运贸易安全管理,也是一种强化葡萄牙对印度洋控制的海洋战略。一旦接受许可证,就必须遵守葡萄牙的运输管理规定,如果违反了相关规定,葡萄牙有权进行包括武力在内的干涉。认可了这一规定,也就认可了葡萄牙人对印度洋的统治权,*Carmo D’Souza, Seventh Century Portuguese Legal Regime and Twenty First Century Global Tren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还要定期向葡属当局交税。以此为借口,达·伽马为了补给供应和掠夺商品,对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商船和相关贸易港口动辄实施海盗式的劫掠。葡萄牙对印度洋的控制和东方贸易的垄断初步制度化。1503年达·伽马返回葡萄牙时,据估计带回了大约1500吨的香料,为葡王赚取了巨额利润。*M. D. D. Newitt, A History of Portuguese Overseas Expansion: 1400-1668, p.66.

为了继续强化对印度洋和东方贸易的控制,1505年曼纽艾尔国王任命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D. Francisco de Almeida)为第一任印度总督,授予他葡属东方的最高统治权。葡王让阿尔梅达做的不仅仅是对香料贸易的垄断,而且要他击败从红海到欧洲传统贸易线上的利益对手埃及的马穆鲁克苏丹和威尼斯人。*M. D. D. Newitt, A History of Portuguese Overseas Expansion: 1400-1668, p.72.阿尔梅达率领由22艘船舰、25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舰队前往印度,其中包括修理船只的工匠。他首先掌管了东非黄金交易中心港口索法拉和基尔瓦,在莫桑比克、基尔瓦等地建立了军事基地,与马林迪的统治者结成联盟,并攻占和焚烧了蒙巴萨。葡萄牙人在东非沿海形成了军事优势。同时,阿尔梅达加固了科钦和坎纳诺尔的葡萄牙据点,设立了香料收购站,为科钦国王加冕,加强与科钦的联盟。阿尔梅达把总督区设在科钦,科钦成为了葡萄牙统治东方的第一个行政中心。

穆斯林商人为了躲避葡萄牙的贸易管制和高压,他们改变了在印度洋的传统航线,不再经印度西海岸周转,而是绕道锡兰南部和马尔代夫直接到波斯湾和红海。葡萄牙人的船舰大都在近海海域活动,且数量有限,对此鞭长莫及。于是阿尔梅达把目光转向了锡兰岛。1505年,他派儿子小阿尔梅达率领一支舰队攻占锡兰。葡萄牙人利用锡兰南部僧伽罗人和北部泰米尔人的矛盾,通过支持僧伽罗人而控制了锡兰的香料贸易,并在锡兰到西海岸建立了军事据点。为了完全控制印度洋上的海上贸易通道,阿尔梅达继续攻占航线沿途的重要地点。1506年夺取了亚丁湾入红海口的斯科特拉岛;1507年攻占了波斯湾入海口的霍尔木兹岛。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扩张,葡萄牙人基本控制了西印度洋。

葡萄牙人的军事扩张和贸易垄断完全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印度洋贸易利益平衡。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等穆斯林统治者长期以来对过境商队征税成了他们重要一笔收入,葡萄牙人的所为无疑是动了他们的奶酪。据统计,1498年,威尼斯商人到装货点装香料,每次都会出现因货太多而资金不够。到1592年,前往贝鲁特的大帆船只能装运四包胡椒,而到1504年,到东地中海港口的货船几乎已无货可装。*[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1210页。另外,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海盗行径也激起了沿岸城市和印度人对葡萄牙人的愤恨。埃及苏丹决定联合印度人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奥斯曼帝国向反葡萄牙的穆斯林和印度人提供包括火炮在内的援助,威尼斯商人也加入了反葡阵营,为穆斯林和印度人提供援助。

1506年3月,卡利卡特的萨摩林和穆斯林率200多只舰船进攻科钦,被小阿尔梅达在海上击溃。1507年埃及苏丹排出一支舰队前往印度与卡利卡特联合。1508年3月,埃及——卡利卡特联合舰队与小阿尔梅达率领的葡萄牙舰队遭遇,由于力量悬殊,葡萄牙被击败,小阿尔梅达阵亡。老阿尔梅达决定为子报仇,他等待支援舰队的到来。1508年秋,新舰队到达印度,阿尔梅达决定与埃及——卡利卡特联合舰队决战。1509年2月2日,老阿尔梅达统率舰队进攻联合舰队所在地古吉拉特(Gujerat)的第乌。双方力量对比,虽然埃及——卡利卡特联合舰队船只数量比葡萄牙的多数倍,船员士兵更是葡萄牙人的十几倍,但葡萄牙船员训练有素,船体大而结实,炮火射程远,最终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印度洋海战以葡萄牙人的胜利而结束,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海上优势得到巩固。“这是亚洲史上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使葡萄牙在印度洋上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同上,第1222页。“第乌海战还标志着伊斯兰——基督教之间的霸权之争,从欧洲和中东地区向当时在国际贸易中占支配地位的印度洋地区扩散”。*齐世荣、钱乘旦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第17页。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被称为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先驱。

第乌海战后,被称为“海上雄狮”的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接替阿尔梅达任第二任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任总督之前已在从非洲到印度洋军事行动中担任舰队指挥官,对如何保障葡萄牙在印度洋的优势和扩大葡萄牙在东方的利益有自己的策略。他曾称要保障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利益,葡萄牙必须要控制四个战略要地:控制亚丁湾取;占有霍尔木兹岛;占有果阿和第乌作为葡萄牙东方基地,以威慑和影响印度的其他地方。阿尔布克尔克认为这四个地方可成为葡萄牙最可靠的军事要塞,以避免不必要的费用。*M.N. Pearson,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The Portuguese in India, p.31.他认为他的前任建立的一些要塞是多余的,没有特别的价值,反而消耗了葡萄牙有限的能量。因此上任后他下令拆除了沿东非海岸到阿拉伯海的部分堡垒。

首先,阿尔布克尔克攻占了果阿,把果阿作为葡属印度总督区和葡属东方统治中心。果阿是一个岛,位居次大陆西海岸中部,是当时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的最重要的中转站,易守难攻,港深水阔,补给方便。此外,时刻准备进攻葡萄牙人的埃及人和土耳其人都聚集于此,阿尔布克尔克认为果阿有可能成为反对葡萄牙的大本营,必须趁早清除。阿尔布克尔克与南印度的比贾普尔苏丹王国(Bijapura)进行了剧烈的争夺,果阿曾数度易手。站稳脚跟后,阿布克尔克按照意大利人几何学的设计,耗费2两年的时间修建坚固的防御要塞,建立总督府、教堂、学校和葡萄牙人生活区,把科钦的葡萄牙人全部迁了过来,包括传教士和各类工匠。为了长久计划,阿尔布克尔克还铸造钱币,鼓励葡萄牙人与土著通婚,以稳定军心。另外还建立了冶炼中心,制造武器;建立造船厂来修理和建造船舰。他还招募了大批的工匠。阿尔布克尔克宣称“果阿的铁所制造的大炮和火枪要比德国的铁制造的优良”。*Michael Honig, Portuguese Maritime Meddling In the Indian Ocean.果阿逐渐被建成为葡萄牙在东方坚固的堡垒、军事基地、殖民扩张的跳板和殖民贸易的中心,一度成为印度洋最著名的城市,被葡萄牙人誉为“葡萄牙国王王冠上的一颗宝石”。*Caroline.B. Brettell, “Portugal’s First Post-Colonials: Citizenship, Identity, and the Repatriation of Goans”, Portuguese Studies Review 14 (2) (2006/7), pp.143-170.

其次,加强和扩大葡萄牙队印度洋贸易航线的控制范围。阿尔布克尔克任总督时,葡萄牙对印度洋的控制力主要在西印度洋区域,也即从锡兰、阿拉伯海、红海到东非海域。此时他已不满足于仅控制西印度洋的香料贸易,他打算把控制范围扩张到东印度洋和东南亚,直接占有最重要的香料产地摩鹿加群岛(Moluccas)。艾曼努尔二世原本想让阿尔布克尔克攻占红海海峡,以彻底控制香料贸易,但阿尔布克尔克认为葡萄牙兵力不足,不宜直接跟埃及和奥斯曼帝国发生战争,因此,他决定攻占扼守香料贸易的咽喉马六甲城。葡萄牙之前已两次派舰队进攻马六甲都以失败告终。1511年5月,阿尔布克尔克统领葡萄牙在印度洋的主力舰队向马六甲进发。8月10日,葡萄牙攻占马六甲城,并立即着手巩固城池,修建防御要塞,建立殖民管理机构,阿尔布克尔克把带来的多数军队留下作为常驻军。这足见马六甲在葡萄牙人心目中的战略地位。

1512年果阿之战后,卡利卡特屈服,阿尔布克尔克在那里筑建了要塞和造船厂。马拉巴海岸的穆斯林势力被驱逐,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地位进一步巩固。1515年他又攻占了霍尔木兹岛,建立了常驻军制。但他接连几次去攻占红海要塞的亚丁城都没有成功。

第三,阿尔布克尔克在枪炮的威力下,采取各种手段拉拢印度的土邦王公和其他地方的统治者与葡萄牙联盟。除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一结盟方式外,阿布克尔克还采取了令印度土邦王公最为害怕的一招:控制马匹的交易。南印度不产马,王公们相互征伐的战马由阿拉伯商人从其他地方,主要是阿拉伯半岛运来。阿尔布克尔克占领果阿后规定所有的马匹交易要全部运到果阿进行交易。结果许多印度王公不得不派使节到果阿与葡萄牙人交好。“来自埃塞俄比亚、波斯、暹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使节争相讨好阿尔布克尔克总督”。*M. D. D. Newitt, A History of Portuguese Overseas Expansion: 1400-1668, p. 98.这样,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统治基础扩大了。

当心力交瘁的阿尔布克尔克于1515年12月16日在果阿去世时,葡萄牙已基本控制了印度洋贸易航线,占据了沿线重要的战略要塞,筑建了牢固的石料堡垒,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印度洋上的埃及和奥斯曼土耳其反葡萄牙海上力量也被完全击溃,他们只能对葡萄牙人实施小股骚扰,已不能从根本上对葡萄牙在印度洋的优势构成威胁。葡萄牙东方贸易殖民帝国的形成。富有远见战略谋划和高超的军事才华与外交手段的阿尔布克尔克被称为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缔造者”,确立了葡萄牙“在东方100多年的牢固统治”。*[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1252页。他在印度洋的策略和对殖民地的管理模式对后来的西方殖民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阿尔布克尔克的继任者在他构建的帝国框架内继续完成他未尽的事宜。1518年葡萄牙人在科伦坡建立军事要塞。1530年,果阿正式被宣布为葡属印度的首都。1535年,葡萄牙人攻占了马拉巴海岸另一个重要的港口第乌,修建了堡垒。1536年占领了缅甸的勃生(Bassein)。1559年占据印度孟加拉湾的达曼(Daman)。1564年,葡萄牙人终于完全占有了梦寐以求的摩鹿加群岛。此外,葡萄牙人还在太平洋进行贸易扩张。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东方帝国达到了鼎盛,一度富甲欧洲。

四、缺失印度:葡萄牙海洋帝国衰败的关键

葡萄牙东方贸易殖民帝国以葡萄牙控制印度洋海权为基础的,这种控制是以在东非、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等印度洋沿岸和近海岛屿的地理要塞修建军事堡垒为支撑点而为之的,形成了珍珠链式的战略控制线,葡萄牙总共约100艘各种型号的船舰分布在这条漫长珍珠链上的40个要塞。*M.N. Pearson,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The Portuguese in India, p. 31.如果从里斯本算起,“从而使这个帝国横跨140个经度,从里斯本出发,需经历70个纬度才能到达好望角,从好望角到波斯湾的航程4000英里,从波斯湾经科摩林角、孟加拉湾、马六甲、爪哇岛有1.5万英里”。*李景全等:《日不落之梦:17-18世纪荷、法、英的殖民角逐》,北京: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从里斯本到果阿,一般都要航行6个月,且旅途险恶。要持续维护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霸权,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人力物力的补给,并不断要加强自己的军事政治优势,这需要强大的后勤物质供给。这对于国小民寡、人口不到150万的葡萄牙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虽然葡萄牙建立了在印度洋的霸权,但是各种反抗势力从来停过。随着当地人与欧洲人的来往,土著们与葡萄牙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逐渐缩小。为此,葡萄牙人消耗越来越大。等到它的欧洲对手出现的时候,葡萄牙已经是力不从心了,退出世界政治的中心也是必然的结局。

如果说1580年西班牙兼并葡萄牙是葡萄牙帝国衰落主因,那么合并前的70、80年间葡萄牙在东方是否做了实质性的有利于帝国持续的举措?答案是否定的。阿尔布克尔克建立的东方贸易帝国的管理体系和对印度洋的控制方式在他之后基本没有什么革新,甚至还退化。葡萄牙学者雅依梅·科尔特桑认为正是由于他的继承者犯下了太多的错误,才导致了帝国的垮台。*[葡]雅依梅·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1252页。

如前所述,15至16世纪的印度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创造的物质财富,其总量远远超过欧洲,且土地辽阔,但印度却是一个政治上长期分裂、政权林立、缺乏近代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的地理概念,宗教矛盾、种族矛盾和种姓等级制构成了印度社会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是一个既非常富有,又非常虚弱的地方。所以,外来入侵者总会把次大陆视为一块能轻易获取的肥肉。对国小民寡的葡萄牙和远离本土的殖民地如何把次大陆丰富的资源转化为自己的战略物质力量决定着它的帝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16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葡萄牙在印度洋并没有真正的对手,后来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对葡萄牙是最为有利的。*Michael Honig, Portuguese Maritime Meddling In the Indian Ocean.次大陆德里苏丹政权已经奄奄一息,后来的莫卧尔帝国只关注内陆征伐,对海洋没有兴趣,对南印度的统治也是名存实亡。中国的明王朝自郑和后对海洋再无兴趣。但是葡萄牙人并没有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把印度这块肥肉变成自己能量源。他们仍然墨守成规,满足于占有次大陆沿岸的几个要塞,缺失了进一步征服印度的时机。如果葡萄牙人能完全征服印度,那么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弥补葡萄牙兵源不足,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粮食及潜在的大市场。要保持在该地区的持久支配力,必须有一套长远的控制印度洋的海洋战略,这正是后来英国能在印度洋地区建立长期霸权的重要原因。如果葡萄牙有效地占有印度次大陆,那么也能有效地控制印度洋。此外,印度还是向周边扩张的跳板和基地。

但是,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那一天,葡萄牙人的目的就是垄断东西方间的香料贸易,当这一目的实现后,葡萄牙把主要精力放在贸易掠夺,在印度洋地区缺乏长远战略。葡萄牙人并没有在东方确立更高的战略追求,仅满足于守成,其全球战略志向更不能与后来的英国相比。战略目标的高低决定了葡萄牙人的海洋战略和殖民政策。

后来的英国殖民者在争夺印度,征服次大陆时遇到挑战要比葡萄牙复杂。英国人当时面临的对手有法国、荷兰和葡萄牙和19世纪的俄罗斯。英国人在击败竞争次大陆的对手后并没有满足于在海岸地区建立军事据点,而是立即着手征服整个印度。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人首先征服了富庶的孟加拉,然后以此为基地,于1849年征服了整个印度。对印度的征服和掠夺是英国建立世界帝国的物质基础。巨额的印度财富源源不断地被运往英国本土,为英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而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又为巩固大英帝国在印度和印度洋的霸权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政治保障。印度庞大的人口还为英国殖民军队提供了大多数的士兵,成为英国进行殖民扩张和镇压殖民地反抗的主要依靠力量,这对于只有几百万人口的英国而言是一个根本性的补充。印度也成为英国殖民者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的大本营。印度对大英帝国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英属印度总督寇松曾称“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支柱,我的意思是英伦诸岛所能依靠的外部支柱。我相信大英帝国丧失任何一块它统治的地方后它仍旧能生存下去,仍旧是一个帝国,但是假如我们丧失印度,我确信我们的太阳将会落下。”*Durga Das, From Curzon to Nehru and After, New Deli, Rupa & Co., 1981, pp. 44-45.大英帝国失去北美,失去澳大利亚,它仍然是大英帝国,但是倘若失去印度,那他只能是英国。因为对次大陆的有效控制,使印度洋成为了大英帝国的内湖。

葡萄牙在处理印度次大陆的战略上的短视,控制印度洋海权政策上的浅视,最终丧失了征服印度的机会,丧失了能够支撑一个帝国的物质基地。帝国的扩展度必须与它自身所能供给的能量相适应,超过一定的度,帝国的控制力就会下降,直至帝国崩溃,建立一个帝国要比维持一个帝国的代价小得多。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衰败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在于此,值得让人深思。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世纪以来海洋大国在印度洋的权力角逐和兴衰研究”(项目编号:13XSS011)的阶段研究成果。

D8

A

53-1227(2015)04-0032-18

** 陶亮:云南大学历史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在站博士后

猜你喜欢

葡萄牙人印度洋葡萄牙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屯门海战:中西方第一次武装冲突
葡萄牙KOI餐厅
近代上海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的权势转移
The Hardest Language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去印度洋
“佛郎机”在哪里?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