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与方法探讨

2015-02-12王舒宇杨伟辉

云南科技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业者教育

刘 杨,王舒宇,杨伟辉

(1.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3;2.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言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个体,是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和最具活动力的主体。人的思想对行动具有决定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人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源泉。创新创业的意识是创新创业行为的先导和基础,创新创业能力对创新创业行为产生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来的实践已经证实,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路径的缩短,创新创业风险的降低,创新创业成功率的提高,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获得。

在目前知识爆炸、信息交流充分、信息交换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要不断确立和深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人生教育。人的使命教育,人的动力教育,是对社会最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是人类苦苦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的永恒话题,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培养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培养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

伴随着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特别是创新创业史已经有5 000多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才不断发现、培养使用、发展奋斗的创新创业历史。工业革命以来,当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之后,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本追赶成为经济追赶的先导和主流。谁拥有了最优秀的人才,就意味着谁拥有了制胜的法宝。创新创业时代的到来,人才改变一个组织、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例子不胜枚举。

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赋予人才培养不同的内涵和社会责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判别标准。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人,着力于人,用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促创新的尺度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要更加开放,面向未来,面向创新和创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人才队伍。

在今天“聚才”、“引才”盛行的时代大潮面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人才是一切人才战略的根本。培养为了使用,使用也是培养,立足培养,使用才有内涵,立足培养,引进才有动力,立足培养,聚集才有活力。立足培养,才具有人才使用的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能够给人以明确的“预期”。实践证明,忽视培养的人才引进,在付出高昂成本之后,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起作用的比例呈不断衰减的趋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养充足的人才和强大的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和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不能突破制约瓶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已经成为目前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必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区域发展竞争力之所在。

1 创新创业的支撑体系

1.1 分层次的课程目标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目标在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结合。创业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是创业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实施教育举措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1.1 不断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素质是指以创业者的个体遗传禀赋和素质为基础,在自然环境与社会教育的交互影响下,通过主观努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客观一种外化形态,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内在动力、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品质塑造。

内在动力——在持续的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精神层面的目标诉求,包括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目标、价值观等内容。创业的内在动力集中表现在创业活动的内生素质和个体活动的社会性质,支撑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主观态度、行为模式与克服困难的坚韧程度,是创业者精神的主要来源及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储备——在创业能力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这样一个假设前提下,创业者的知识结构与素养决定了创业成本多少、创业路径多长、创业成功率多高等。创业者的知识储备决定着创业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成功创业的案例不断揭示着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储备与拥有创业精神与意识同样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储备与技能积累是开展各种创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创业者只有根据自己创业方向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知识储备与技能积累,不断拓展创业领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科技前沿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能力提升——能力既是主观动力的来源之一,也是创业成功的客观条件,表现在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创业效率的高低,是保证创业过程顺利进行的必备内因条件。创业能力提升除了一般的获取信息、资源等能力外,还包括市场商机的洞察能力、商业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利用能力、团结并不断激励团队的能力、快速的应变和决策能力、团队管理与合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品质塑造——品质塑造主要体现在心理品质。品质塑造是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情绪控制与心理调节。与人固有的遗传、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其核心是情绪、情感、情怀与意志。通过坚定强大的自信心,极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矢志不渝的恒心,善于调控情绪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等不断塑造和完善。通过理解、宽容、冷静、理性和充满创业热情的心理品质来呈现。通过旺盛的斗志、充沛的精力和诚实守信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不断丰富。

1.1.2 不断深化的创新创业精神塑造

不断拓展新思路,不断开创新路径,不断激发新动力,不断坚持和完善个性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没有开创型个性,很难有创业行为,更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开创型的个性就是要不断修炼自己,逐步完善在已有的社会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条件、关系和格局的能力。精神的塑造体现在心理要素共同参与和身心综合表现的各个方面的,是具有明确指向和影响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精神塑造具有若干可观察、可度量、可总结的特征。敏锐特征——成功的创业者一般都具备采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演绎可获取的商业信息,感知、觉察和把握别人尚未注意到的市场商机,对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环境变化等有敏锐地感受力和洞察力。自主特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我判断、决断行动的素质和能力,具有自主对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独立特征——创业就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主行动的过程。能够不轻信,不跟风,不盲从,不轻易为众意所动,审时度势,独立开展工作。冒险特征——创业无章可循,无路请缨,在理性分析的前提下,大胆实践,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敢作敢为,敢于决策、敢于冒险,敢于承担独立决策的风险压力。竞争特征——物竞天择是自然进化的本质特征,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也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因,只有在面对竞争对手时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勇于超越对手,不甘人后,才可能达成创业的梦想。坚韧特征——创业艰难百战多,只有坚持才会有未来。创业者只有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才能承受挫折和失败,才能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创造性地解决困难。适应特征——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市场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创业者必须根据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转换,较快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合作特征——技术的多学科性,市场的多变性,都需要创业者能够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具备协商、共议的气度,善于与其他人合作共事。创新特征——对理想追求的无止境,人类欲望的无止境,使得创业者必须不断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有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心态,具有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能力。克制特征——创业是理性分析的感性表达,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组合,是完美向成本让步的技巧,要求创业者能够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有较高的自我控制力。

1.2 教学手段多样化

由于中国历史缺乏商业的记载,文化的积淀非常薄弱。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社会整体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程度还不够高,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制度化建设还不够健全,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系列,灌输式教学手段依然普遍,教学效果与创业实践尚有较大差距。创业具有的强烈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在教授该课程时必须采取以案例为主的多样性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分析、实地参观等提高教学的实践效果和操作技能。通过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析,让创业者不断深化对创业全过程的了解,不断置身于创业过程,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1.3 评价机制动态化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创新创业历史分析,制度化的课程体系与实战化的评价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业活动的鄙视,以及商业历史记载的匮乏,使得现阶段我国的创业教育比较滞后,师资的匮乏,教材薄弱,缺乏具有实用价值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评价体系,只得借助以考试为导向的其他学科评价机制,降低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战性。很难达到很好的促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建立一套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评价体系,通过技术和产品、商业模式及实施方案、行业及市场、团队及企业、财务分析等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根本、赢利为基础、效益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创业教育的特征,不断丰富和完善贴近实战的多元长效评价体系。

特别是要改变目前以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模式,引导和培养创新创业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是社会财富增长,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的正确认识,让创新创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元素和内在驱动力,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让创业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内涵。

2 创新创业师资体系

2.1 以创新创业学术研究促进教师队伍水平提升

创新创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复杂行为活动,从教学科研的角度来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层次跨越、多领域协同的复杂活动,从不同学科的独特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都会发现不同的规律,就像“盲人摸象”的寓言揭示的那样。通过对欧洲国家海上扩张、工业革命、现代大学制度、科学院制度、专利制度、工业产权制度等的建立与发展的研究,创业教育也必须是多学科交叉、多层次协同、多领域综合、多环境融合、多样化集成,建立一套以教师为核心,以经济管理、工程技术、政府经济部门、企业、创业园、投资公司等领域专业人才为基础,构建立体化、实战化的教学体系。通过对案例的跟踪研究,不断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形成以实践丰富教学、以研究提升教学、以实战引导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2.2 以创新创业科研精神塑造教师队伍凝聚力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也是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但由于创业文化的薄弱和创业教育的滞后,具有创业经历和创业研究成果的教师比较匮乏,对创业教育的不了解,很难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要逐步形成鼓励创业教育研究,激发创业的热情,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发对创业教育的兴趣,促使在创业教育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3 以创新创业力量的汇聚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是制约创业教育的因素之一,必须形成并不断完善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在内的多元化创业教育师资体系。

3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3.1 充分发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的作用

当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车轮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时期,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指导举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应运而生。政府引导、公益支持、市场运作模式有效的发挥了政府引导功能,激发了公益事业对创新创业的支持,聚合了强大的市场活力,确保了大赛的有效运行。

创新创业这一时代主题和特殊使命,迅速以创业者为核心,聚集了金融、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政府服务、创业培训及股改上市等广泛丰富的社会资源,从而让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在如此资源集聚的平台上产生了物质的蜕变。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已经形成了规模,产生了效应,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一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制,一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路径,一种创新创业人才人才聚集的“大赛现象”,透露出科技创新创业的时代本质。

对于创新创业人才而言,大赛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平台,也是对商业模式检验的平台,更是获取资本支持和服务完善的机会,是沐浴改革阳光感受时代温暖的舞台,更是承受创新创业风险、孤独求胜生命体验中的珍贵记忆和寻找同路人的人生之旅。

3.2 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作用

高校大学科技园的兴建也为大学师生进行创业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条件。大学科技园出现在发达国家,是大学和工业结合的产物,是产学研结合的深化和发展。它以一个或多个大学为依托,依靠大学的科研、智力、人才资源,以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为主,起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器作用。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本校的科技园区,为有一定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的学生提供场所和其他硬件设施,使其能够将成果或发明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化。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很多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建立了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生创业实习基地。

3.3 建设分层次多模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确切地说实践教学是为了熟练掌握创新创业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培养其素质。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实践教学方式之一。

必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直接用于创业,合作参与创业,转让促进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于激励人才主动创造新成果和愿意转化新技术,这需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科技人员愿意创新、愿意创业、愿意转化。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4 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4.1 人才资源平台三者并重

在示范基地建设中和发展中,一是要统筹整合科技创新创业资源。二是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三是切实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建设。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 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体系。

4.2 人才技术产业三位一体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产业发展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着力完善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产业发展,促进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我省支柱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3 创新创业争先三效合一

创新创业是一种有挑战性、需要毅力的活动。一个竞争的环境容易激励人们的竞争意识,使人们全力以赴地应对竞争的挑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培养竞争意识、塑造竞争能力、适应竞争机制。

举办创新创业擂台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鼓励有志于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交创意计划。经严格评审,挑选优秀的创意计划给予支持和孵化。

5 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5.1 政策制度模式协同

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宣传、研究、使用各种优惠政策,组建、加入各类产学研合作的基地、组织。以技能提高为目标,孵化服务为支撑,以政策支持为引导,以培训为手段,构建政策体系。通过建立科学决策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评价与考核体系。

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模式创新,通过商业模式的学习、演练、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支撑功能,拓展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与被服务受众,形成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模式创新的创新创业良性互动局面。

5.2 项目市场资本结合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聚集的动力在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成果。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优势产业发展,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和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在通过人才培养,激发研发、孵化和产业化,通过人才要素的聚集倒动产业聚集,引爆分散的关键元素,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对区域和行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通过培养与实训,使创新创业人才的技术、项目、资本、人员得到合理优化和配置,使创新创业关键元素能够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支撑链。

[1] 吴晓波.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管理创新 全球大学都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J]留学生,2013(2):71-75.

[2] 刘杨.构建科技与经济的桥梁[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9.

[3] 李祖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J]中国高校科技,2014(12),61-64.

[4] 刘杨,傅红.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的运营和发展谈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市场,2010(10):49-51.

猜你喜欢

创业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给可穿戴设备创业者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