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2015-02-12李利华,卢敏南,刘清等
摘 要:“十二五”期间,昆明医科大学实施“推进学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是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高水平科研成果还不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足等。为了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学校应当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实施四大专项培育计划,建立和培育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为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68(2015)05-0021-03
收稿日期:2015-09-06
作者简介:李利华(1966-),男,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昆明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和法医学教学科研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殷切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昆明医科大学作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经过8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科研积淀深厚,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医科类院校中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我校实现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新目标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发展形势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完善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提出了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对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在周边国家和东南亚地区所处的战略性地位予以充分肯定。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培养民族医药人才,充分发挥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基地,提高民族医药研发能力和诊疗水平,对维护少数民族人民健康、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设中医药强省、民族文化强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医科大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新形势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提升我校科技综合实力,是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既是我省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客观要求,又是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2 学校科技发展现状和问题
当前,教育、科技领域综合改革突出强调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高校科技创新要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实施推进学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2017年行动计划,加大政策、资金、人才引进和科研条件投入力度,科研规模、层次及水平显著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了区域特色学科研究领域及研究团队,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科研学术成果,主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我省医药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研项目规模和层次大幅增长,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9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排名全国独立医科院校前22位,持续排名云南省第3位,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900多项,厅级及其他科研项目600多项,年科研总经费突破1亿元;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成效明显,着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支持广大教医护职工和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产出重大科技成果,争取重大科技奖项。在“十二五”期间,学校获省级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部分研究成果已具备国家科技奖条件,组织申报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00多篇,获专利授权40多项;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着力加强校院两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专项建设经费4400多万元,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增省级科研平台24个,其中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省级协同中心2个;创新团队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获准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新增省级创新团队8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不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或产学研联盟建设,和昭通市天麻研究院合作建立了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昭通天麻研究中心,建立了云南省卫生政策研究中心、云南省药物政策研究中心。支持和鼓励各学院和科研机构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合作、技术服务及政策咨询服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加强树立“三服务三转变”理念,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加强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制定出台了13个有关科技管理制度的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
但是,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还不强,科技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高水平科研成果少
标志性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少。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少,整体科研实力较弱,科技力量分散,整合与集群化联合攻关研究不足,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能力不强,科研项目层次和水平不高,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不多,这与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建设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还不匹配、不适应。
2.2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弱
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市场意识淡薄、推广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推广思路及手段;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力度不够,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
2.3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足
技术进步依赖原始创新,高校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前沿性探索的主力军,现行科研结构布局和组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学校科技发展的需要,科研管理体制、科研评价机制、科研激励约束机制、科技合作与交流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改革创新。
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
总体发展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实施四大专项培育计划,以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培育为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合作交流,推动科教协同创新,为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强力科技支撑,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科技创新发展主要对策及措施:
3.1 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显著提升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能力
加强医学领域、药物研发、交叉学科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和立项工作;结合优势特色学科,加大国家和省级重点重大项目培育及组织协调力度;加强组织引导,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
3.2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
坚持特色性、创新性、集成性及应用性原则,持续实施学校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加强组织引导,有计划分层次培育重大科技成果,产出高水平原创性学术成果;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政策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3.3 实施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积极推动校院两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建设若干特色研究院所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建立特色学科或综合性交叉学科研究院所;加大科研条件平台经费投入,推动校院两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支持二级单位设立相关学科领域教授研究室;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培育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加强科研平台服务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围绕我校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打造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和研究团队,构建科技人才高地。
3.4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办学办医办药优势,创新社会服务工作体制机制,盘活用好各种资源,积极拓展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项目和活动;健全完善科技转化、教育培训、财务、资产和后勤管理相关制度及措施,强化激励机制,给予各学院和参与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全面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分类指导,提供政策服务,鼓励支持各学院及研究机构依法建立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或咨询服务机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行职务发明奖励制度,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3.5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提升学校学术声誉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这是所有高校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科技发展,要借智、借脑、借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助推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全面发展;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研究基地,形成稳定完善的共建合作机制体制;加强组织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国际联合研究,拓宽合作研究范围和领域;加强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研究团队引进工作,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支持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及交流;加强与国际相关学科领域学术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国际相关学术组织职务。
3.6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科技管理“新常态”
转变工作思路,建立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支撑服务条件建设,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实施全程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完善以“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适合学校科技工作实际的不同科技活动分类评价的具体实施意见和评价指标体系,确保科技评价的独立性、公正性、科学性、客观性;推进科研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完善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体系,建立科研人员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科研惩处约束机制,处理好激励点与面的关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按照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机构和制度,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和社会服务能力,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科研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层次规模和质量水平需加快提升,我们必须奋力追赶,加速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为我省实现医药人才培养和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