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5-02-12刘丁慧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时代

刘丁慧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

刘丁慧

“互联网+”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确认识“互联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思政教育;大学生

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列入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互联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创业观,从容地应对时代变革,更好地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已经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以传统产业为中心,以传播信息为主体,仅仅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工具。“互联网+”使得互联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加入了计算、数据、知识,成为一个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相互交汇融合的平台,“互联网+产业”占据核心地位,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纷纷投身到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为的是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于传统产业,教育产业自然不会缺席。“互联网+”时代,使得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形式蓬勃发展。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他们需要的知识和相关咨询,他们不再受限于书本或课堂;足不出户,也能周游世界;没有夫子,也可博览古今。

“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商业”帮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各种商品,“互联网+金融”使得人们不去银行也可完成转账汇款,“互联网+旅游”让人们成为自己的导游……但是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削弱了人们的情感联系,使越来越多的人丧失真实的社交体验,更多地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二、“互联网+”给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互联网+”给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机遇

“互联网+”丰富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说教式的授课方式”“一成不变的授课内容”“填鸭式的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传统思政教育的标签。这种教育方式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取得的效果也差强人意。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数以万计的图片、音频、动画、微视频等素材,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也使得思政教育告别了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更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慕课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教育形式把原有的单向灌输及被动接受的方式扩展到双向甚至是多向交流、互动,让大学思政教育“鲜活”了起来。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诸多限制。传统思政政治教育多是通过课堂、书籍以及校园活动等方式,受时间、地点、环境和人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各高校纷纷将优秀的教育资源搬到网络上,如清华大学创建《马克思主义原理》慕课,北大和复旦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还有上海市创建的以“思政教育”为主的易班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局限,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选择学习内容,进行知识重构,使思政教育由“教好带动学好”向“好学带动学好”转变。

“网联网+”提升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从内容确定到筹备编写再到出版印刷,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最后到达学生手中,信息和案例已经过时,缺少时代感,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信息的传递不再由某个人、某个组织完成,全体大众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大大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创造、更新和传播。任何时事政治、经典评论、国际咨询,学生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一网打尽,开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触网而新”的新时代。

(二)“互联网+”时代给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挑战

“互联网+”进一步加深了社会虚拟化,减少了情感交流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思想、境界、深度上塑造学生、培养学生,只有通过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才能够发挥其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行修养、正确的价值追求。而“互联网+”时代,提供了虚拟交流的环境,使学生与老师无须直接面对面学习,不再有面对面的情感互动,不再有心灵火花的碰撞,不再有由于相处而产生的师生情谊。这种“无情”的教育方式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接受道德与理想信仰的教育,失去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大打折扣。

“互联网+”时代,教师权威地位面临挑战。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教材是知识最权威的来源,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占领着知识传授的制高点,因此在学生心中威信较高。而“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充实,学生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壁垒,自由地畅游在网络里获得知识和信息,当然也包括思政教学、时事评论、新闻资讯等。思政教育者丧失了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权,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加之当代大学生个性更独立,更乐于依赖自己拥有的知识去思考、判断问题,导致“亲其师,信其道”渐行渐远。

“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提出要求。“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给当今社会带来的不再是循规蹈矩的改进或是升级,而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的时代,必然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后备人才,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又一重任。同时,也要关注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理想和现实存在落差而引起大学生浮躁、焦虑、冒进等负面情绪的滋生。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与就业,理性面对成功和失败,乐观面对困难和挫折,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顺势而为,合理利用“互联网+”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顺势而为是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发挥“互联网+”的优点,克服其不足。“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仅停留在说教和宣讲的局限,扩宽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传统的文化、法律知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以及优秀人物事迹制作成微视频,通过互联网、APP软件、微信等通信方式进行传播,充分运用网络新手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现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充满生机、焕发活力。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课堂教学、走访寝室、文体活动及座谈会等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O2O”模式。

(二)创新思政教育理论,丰富教育内容

思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由内而外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三观”。伴随科技的发展,社会背景的变化,思政教育的对象的特点相差甚远,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创新思政教育理论,丰富教育内容,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如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国学教育,在学生了解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同时,引导、鼓励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融入法治教育、创业指导、心理辅导、情感关注等内容,不断探索、丰富思政教育的着力点。

(三)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直接决定思政教育的成败。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教师只有加强学习,紧跟时代进步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弥补职业短板,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者职责。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互联网+”,要以开放的思想走进“互联网+”,去解它、接纳它并且思考如果利用它。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从网络上获取、分析和吸收知识的能力,不断充实知识储备,确保自己可以一直走在技术前沿;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各种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客观、正确的网络评论和思想导向。再次,教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将掌握的新技术、新手段应用与教学,丰富课堂,充实教学,提高教育成效。

(四)学校加强投入,推动思政教育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各种产业的结合,它的核心强调的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进行转型升级。因此,要做好“互联网+思政教育”,必须依靠学校的全力支持。第一,加强资金投入,做好硬件环境建设,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孵化条件。比如设立设备精良的网络中心、建立微课录制室、采购微视频录制器材等。同时,健全奖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学,创建更多优质的思政学习资源。第二,加强人员投入,创建思政教育的慕课、微课、微信、微博以及特色网站。众所周知,慕课和微课等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需付出比以往教学更多的精力,高校拥有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自然责无旁贷。第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改革原有扁平化的评价标准,将是否开展了网络教学、教学影响度、参与人数以及信息反馈的质量都纳入教学质量评价,建立一套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使得思政教育网络化可以长期开展,不断发展。

身处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不能坚守避战,思政教育更不能绕道而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历史使命,在深入认知、科学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锐意进取,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的途径,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让思政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1]李强天.网络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2).

[2]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3]闫帅.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继续教育研,2015,(7).

[4]曾鸣等.读懂互联网+[M].中信出版社,2015.

[5]钟殿舟.互联网思维[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周修琦

G641

A

1673-5706(2015)06-0112-03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立美德育模式及践行方案研究”(2014JKDYY46)阶段性成果。

2015-11-02

刘丁慧,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