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学刊》2015年总目录
2015-02-12
《阅江学刊》2015年总目录
(作者姓名后括号内前一数字表示该年期号,后一数字表示当期页码)
本刊特稿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钟昌标,刘伟(1,5)
社会体制的本质、构成与特点
严强,王心(2,5)
圣西门:被误解的自由主义者
张旭昆(3,5)
分享主义: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观
刘方喜(4,5)
中国城市过程中的控制与参与
姚尚建(5,5)
政治异化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历史坐标的重新定位
炎 冰(6,5)
阅江论坛
哲学与社会现实
——吉林大学贺来教授访谈录
贺来(1,10)
2015年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陈昆亭,虞晓芬(2,13)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思路
刘林元(3,12)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困境与趋势
刘军,程中华,李廉水(4,15)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户晓辉(5,11)
气象与人类社会REDD+机制对亚洲国家毁林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影响研究
盛济川,苗壮(1,42)
江苏应对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法律问题研究
宋晓丹(1,50)
雾霾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困境及其对策
韩志明,刘璎(2,52)
从硬能力到软能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政治学思考
——基于政策过程的视角
闫辰(2,59)
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贫困的应对策略
张胜玉,王彩波(3,45)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的支撑体系建设
赵树迪,张琪,周显信(3,53)
经济理性批判与道德理性回归
——以气候问题为例
史军,胡思宇(4,22)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气候谈判:制约因素与协同合作
王苏春(4,27)
强台风灾害链情景下多部门应急联动建模与仿真文献综述
于小兵,曹杰,蔡玫,张梦男,骆翔(5,22)
论我国春雨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意义
渠红岩(5,30)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气象情报合作
李平,张建雄,杨林聪(5,38)
国家“三个重大”分析和气象“十三五”规划重大政策选择
陈正洪,陈鹏飞(6,18)
非营利视角下的公共气象服务参与研究
何亚群,叶芬梅,王珊珊(6,25)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分割式困境与对策
——基于整体性治理的理论视角
曾维和,杨星炜(6,31)
经济观察
基于哈肯模型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系统演化机制研究
曾鸣,余福茂,苏程浩(1,20)
考虑无风险资产的安全首要有效投资组合
刘慧宏,丁元耀(1,27)
面向传统制造型企业转型的知识整合超网络研究
单海燕(1,35)
企业竞合战略模式选择研究
杨增雄,焦扬(3,23)
最低工资标准与中国城镇职工工资
——兼论最低工资制度落实情况的影响
顾和军,吕林杰(3,30)
不同所有制企业融资成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王佳宁,李冲(3,38)
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比较与借鉴
孟祺(4,34)
劳动力质量与进口中间产品质量
钟建军,熊晓花(4,42)
双向知识转移影响服务型供应链决策的机理及仿真分析
——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
翁莉,马林(4,53)
进口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比较研究
叶劲松,吴丽莎(4,60)
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余菜花(4,71)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制造业研究可视化分析
朱光,曹玲,骆翔(5,43)
农户清洁生产的契约治理机制研究
贾愚(5,48)
沪杭高铁经济带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汪建丰(5,56)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进化博弈研究
米传民,张 婷,张绍光(6,43)
供应链定价策略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马 鹏,刘 勇(6,51)
水产品出口贸易研究综述
黄远浙,钟昌标,张梦婷(6,58)
高等教育评论
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
宣勇,钟伟军,张凤娟(2,70)
基于高校特色发展的江苏高校分类体系研究
陆岳新,孙俊华,洪港(2,81)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综述
徐月红,岳贤平(2,87)
关于韩国高水平私立大学法人理事会的研究
张雷生(3,86)
关于日本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若干思考
祝曙光(3,97)
金融学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研究型大学的实证分析
林乐芬,孙蔚(3,103)
大学章程制定何以塑造大学的魂和根
田联进(4,93)
多元主体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徐中兵,姜丽萍,刘捷(4,98)
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陈纪波,顾赛菊,王桂芝(4,104)
基于信息的教育纠结与理论创新
李德昌(5,80)
高等院校国际化评估的分类及指标选取
魏亚(5,88)
行业特色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路径探析
张守涛,贾冰(5,94)
众创空间视域下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市场驱动力
费坚,赵海涛(5,99)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崔芬萍,裴世鑫,孙婷婷(6,64)
迷失·偏离·回归: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反思
关 辉(6,74)
美国高等教育对我国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启示
胡 策,赵忠富(6,80)
制造业研究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蔡银寅(2,17)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的测算及启示
郭际,叶卫美,张巍(2,25)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碳排放脱钩研究
曹广喜,刘禹乔,周洋(2,37)
江苏制造业发展水平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
杨浩昌,武翠,王佳玮,余菜花(2,45)
专题研究:创新社会治理
论澳门行政文化中的社团基因
李峰(1,58)
辩证系统思维与社会治理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探究
刘国章(1,66)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政策过程碎片化研究
向俊杰(4,78)
基层群体利益博弈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
孙璇(4,87)
探究日本福利经验:模式和框架的视角
[日]渡边雅男(6,85)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刘志勇(6,94)
专题研究:日本近现代社会与文化
战时日本报界视野下的女性动员
孙继强(3,59)
儒学在明治日本的变迁及其与军国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孙传玲(3,67)
日本近代教育的军国主义演变
朱琴(3,74)
论坂口安吾文学创作中的反战思想
杨波(3,81)
专题研究: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
城市精神与新型城镇化
侯波(5,62)
老子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李颂华(5,68)
基于灰色理论的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周锦,邱红(5,72)
六朝今论
论北魏元珍墓志的史料价值
刘军(1,73)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志考释
周能俊(1,81)
新闻与出版
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定位和实践路径
陈相雨,王丹(2,96)
基于底层抗争的想象性报复:社会怨恨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
冯莉(2,103)
当代社会舆论的传播规律与社会价值
骆正林(3,110)
转型期政治沟通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探析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视角
张林庆(3,120)
古代文学研究
《河岳英灵集》选评孟浩然诗及其诗歌史意义
卢燕新(1,88)
孟浩然诗中的鹿门山寺与山僧
高人雄(1,96)
论吕天成及其《曲品》
——以其对南戏的批评为重点
王辉斌(1,101)
日本江户时期伊藤仁斋《大象解》探析
史少博(3,124)
咏史诗与文艺世俗化的潮流
——从另一个角度看郑思肖的《一百二十图诗集》
吴德岗(3,131)
地域·政治·审美:唐宋文人的荔枝书写
赵军伟(3,141)
古代文学研究的“正”“反”“合”
方丽萍(4,108)
宋人对陆龟蒙高士形象的建构及其文化意义
——兼论宋代的新型隐士典范
熊艳娥,张凯南(4,115)
汪瑗及其《杜律五言补注》考述
齐函(4,121)
论刘禹锡的诗序
吴振华(6,102)
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接受之管窥
李金坤(6,111)
李瓶儿故事素材来源考论
张文德(6,120)
审美文化研究
论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
程杰(1,109)
“红杏出墙”意象考释
——再论古典文学中“墙喻”的阻隔功能
纪永贵(1,123)
论折梅文化
林雁(1,135)
“涧底松”的审美和文化意蕴
王颖(1,143)
艺术之“真”的追问
郭继民(4,128)
江南渔隐与元代吴镇的渔父词画
李杰荣(4,135)
气象影响文艺:从结构决定论到文化生产论
王东(5,122)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逻辑演进及其理论得失
方丽(5,129)
明清时期立春节日演剧习俗考
张丑平(5,135)
论唐宋词中的莺声
白帅敏(5,141)
藏密坛城(曼荼罗)的文化符号意义
——藏密曼荼罗系列论文之三
意 娜(6,127)
元代碑铭及其音乐性初探
韩 伟(6,135)
文艺理论研究
宇文所安中国诗学研究的“情”“欲”视角
徐宝锋(2,108)
新媒体艺术批评的几个概念辨析
刘世文(2,114)
文化学视域下的传统“工艺造物”及其审美特性
孙发成(2,121)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创作时间刍议
——兼与曹星原先生商榷
刘凯(2,129)
祝允明诗歌美学风格综述
黄彦伟(2,137)
新奢华时代的消费与生活风格
——新奢侈品现象的文化考察
杨向荣(2,144)
语言学研究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徐时仪(5,103)
语言学的“身体”转向
——兼评《语言具身认知研究》
陈志杰,邱媛媛,刘平(5,108)
论汉语词汇音节的最优现象
施建平(5,115)
书 评
梅文化研究的深耕细作
——评程杰教授《中国梅花名胜考》
沈志忠(4,144)
重现宋代集句诗的发展形态
——评张福清《宋代集句诗校注》
巨传友(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