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非主流社会思潮

2015-02-12李双套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历史唯物主义

李双套

(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非主流社会思潮

李双套

(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引发的社会思潮,对当前社会道路的选择、社会制度的形成、社会政策的实施产生了系统化、理论化的影响。基于此,可以认为当代中国有三大非主流社会思潮,即新自由主义、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用唯物史观的视角去审视非主流社会思潮,其价值取向是抽象的表现,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审视其价值取向的表现是具体的,是对当下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阐释。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左派;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思潮;历史唯物主义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世界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利益分化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萧功秦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有六种: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新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1]。马立诚在《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论述道,当下中国共有八种社会思潮,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潮、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和新儒家思潮[2]。而程恩富认为,当前我国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复古主义、折衷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七大社会思潮[3]。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评选出的2014年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则是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生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主义、新儒家、宪政思潮[4]。如果从社会思潮对社会政策、社会制度乃至中国道路的影响来看,许多思潮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心理情感的倾向,而不是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基于此,本文探讨的是指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对当前社会道路的选择、社会制度的形成、社会政策的实施可能会产生系统化、理论化影响的思想,即新自由主义、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这三种思潮。

一、当代中国三大非主流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与社会问题相伴而生,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三大非主流社会思潮是针对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理论形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传统社会正向现代社会转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既有传统社会的旧问题的遗留,即马克思所说“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5];也有新问题的出现,如邓小平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6]。这些新问题既有人类社会共有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还有处于转型期国家特有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原有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新的利益群体出现,他们极希望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但原有利益群体会极力维护原有利益格局,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交织混杂;同时,社会规则的更新跟不上利益格局的维护、调整,既有的社会规则无法调节新的利益诉求,从而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无法解决。

马克思时期,社会思潮的多元性发展态势并不突出,社会结构单一,社会阶层结构日益简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过,“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7]。这是马克思对工业化早期社会阶层结构的考察。然而,工业化一方面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二元化,但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到了工业化中晚期,由于社会分工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分化也越来越严重,工业化促使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出现多元利益主体,从而出现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是一定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和价值诉求,它也可能影响其他社会阶层,甚至全社会,由于社会阶层和社会思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两者并不是机械决定论,社会思潮是理论形态和心理形态结合而产生的,社会思潮甚至可能利用瞬间民意(瞬间民意并不是真实民意,但是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心理反应,具有突发性、冲动性、感染性)而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思潮,从而冲击主流思潮,引发思想混乱、社会动乱。所以要用主流社会思潮去引导,用法制去规范非主流社会思潮。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价值是自由。新自由主义主张人生而自由,在政治上,主张多党制,自由结社,组成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可以自由竞选,在经济上,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全面私有化,反对政府对市场的任何干预、调控;在文化上,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和政治主张的多元化,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主张和理论,彼此之间平等,没有主次之分。当代中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改革开放后对“文革”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就是伴随着这种思潮而兴起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对改革这一话语进行自由主义式的解读。转型期的中国,表现出的社会问题比传统社会要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新自由主义认为其产生的原因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本身并没有错,在改革与否这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思潮并无冲突。但是在改革的途径和目的上,两者是不一样的,新自由主义认为问题的出现是政治体制改革不彻底,他们将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如官员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社会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都归结为政治上集权,那么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呢?新自由主义认为要实行西方的宪政民主和多党制。

左派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左派对中国问题的解读和新自由主义是相反的,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不平等,其产生的缘由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改革过了头,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不平等现象并没有凸现出来。他们将中国改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职工下岗、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出现、国外资本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等问题都归结为改革的过度,理由就是改革开放之前没有这些问题。左派认为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中国实际上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已沦陷为国际资本主义的附庸,所以他们反对全球化,认为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借鉴依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等西方左翼理论,他们认为只有用公有制、计划经济才能实现社会平等,可如何才能回到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呢?左派认为要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争取。事实上,左派宣称改革开放之前的平等是在大家普遍贫穷的意义上说的,确实,改革开放之前,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收入基本上没有结余,有时甚至温饱都是问题,大家都很贫穷,看似平等。但是这种平等拒绝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它“想把不能被所有的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抛弃”[8]。而且事实上,改革前的平等也是虚假、抽象、形式的。一方面贫穷掩盖了不平等;另一方面,表象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核心价值是民主,这种社会主义的实现和运行都是依靠民主。这种思潮对于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北欧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的高福利国家。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发展中有两条发展道路,一条就是沿着苏联、东欧、中国这条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另外一条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它主张通过议会选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通过和平方式进入社会主义。所以民主社会主义既保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又通过高税收、高福利来实现社会平等。在政治主张上,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和新自由主义是一致的,它坚持多党制,主张社会民主党和其他政党在同等条件下参与竞选;在经济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在社会政策上,主张实行覆盖从出生到死亡的多种福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的差异在于是实行共产党的领导还是实行多党制。

二、抽象的价值:三大思潮的共同点

上述三大社会思潮虽然主张各异,甚至对立,但实际上,三大思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所主张的价值都是抽象的,是脱离中国实际的,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从哲学上来说,是一种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不管是新自由主义、左派还是民主社会主义所坚持的价值都是抽象的,他们认为其所坚持的价值是永恒的,人们只要按照这个永恒不变的价值去设计社会制度,规定社会发展途径和方向,就可以建成世界上最美好的社会,这是唯心史观在社会思潮上的变种。殊不知,这种抽象的价值观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评价社会的。事实上,不管是自由还是平等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自由和平等,要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是不一样的。

新自由主义将自由看做是普世价值,将财产权、言论自由、选举自由、结党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将宪政民主框架下的多党制、选举制看成是符合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唯一制度选择,认为不管什么国家、什么时代都应该按照这样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来治理国家。新自由主义没有看到社会发展绝对不是观念转变的过程,不是通过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复制就可以完成的,而应该是由实践活动来推动的,是以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物质力量为基础,通过改造现实物质世界所创造的。马克思就说人类历史过程就是“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8]。左派强调的平等也是抽象的,它不顾及起点和途径的差异,一味强调结果的平等,而要达到结果的平等,必须实行全社会所有成员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工厂或公社里通过集体劳动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平均分配社会财富。在一切社会、地区、领域都要贯彻平等原则,这种平均主义很容易走向民粹主义,因为这种抽象的价值观是从道德制高点出发,很容易迎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民主社会主义看似很好地将自由和平等融合为一体,社会成员享有完善福利,但是这种自由和平等是与这些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人口数量等实际情况相关的,中国现阶段的自由和平等只能是和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由和平等,不能搞超越社会发展水平的平等。所以尽管三大思潮所奉行的价值观不一样,但是他们都认为社会现实是价值观的产物,将社会现实看成是可以按照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而设计出来的,从而走向了自由拜物教、平等拜物教,而不是将价值观看成社会现实的产物。

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在对市场化的认识上是一致的,他们将中国的问题归结为市场机制不充分,而市场机制不充分的原因在于一党长期执政,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干预市场作用的发挥,且没有处理好执政党与市场的关系,所以只有实行多党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在社会矛盾多发时期,如果不坚持共产党领导,则社会稳定难以保证,没有稳定,发展就没有基础,多党制势必会使不同阶层利益的冲突规模化、组织化、常态化,会导致矛盾升级,甚至社会解体。左派强调抽象的平等,是中国封建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思维的现代体现,这种思维只会导致共同贫穷。而且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平等,只会导致人们“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9]。可以说,以扼杀社会活力为代价的虚幻平等只会给中国带来贫困和冲突。

三、具体的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追求

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抽象的自由、平等和民主进行过批判。通过批判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这些思潮所提出的价值观是超越现实的,是思想家的空想,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可能和条件。因为自由、平等和民主必须要和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才有意义,如果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则其是进步的,如果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则是没有进步意义的。邓小平就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8]言外之意,不能用抽象的自由、平等和民主,而要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的这一思路是对马克思“实践优先”思维的继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突破了用抽象价值来批判具体现实的错误思路,克服了用观念来解释、评价历史的缺陷,回归到现实决定价值,而不是价值决定现实的理论上。他在总结这种突破时就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8]所以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审视这些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其观点进行分析,以鉴别其观点优劣,从而引导社会更好地发展。

以此观之,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社会进步的手段,也是社会主义的追求。三大非主流思潮各执一端,将所追求的价值上升为普世价值和抽象价值,殊不知,同一个的价值概念在具体历史时代的体现方式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类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并不是说每个社会、每个国家、每个个人都追求类似的自由、平等、民主,都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发展。要理解“自由、平等、民主”这些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必须用条件思维和过程思维来分析,也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去审视,只有具体的“自由、平等、民主”,而没有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对于中国而言,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总体落后且发展不均衡,“自由、平等、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要想完全均衡实现这一理想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当下中国的发展就是为彻底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做准备,就是在培育“自由、平等、民主”所需的条件和因素,也是在施行着与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自由、平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的制度,就是为了消灭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从而为彻底实现“自由、平等、民主”奠定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是为实现“自由、平等、民主”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保障,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由、平等、民主”。换言之,就是通过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政策来加强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这是执政党将执政理想与执政现实相结合、相统一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8):57-77.

[2]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程恩富,侯为民.当前中国七大社会思潮评析——重点阐明创新马克思主义观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10.

[4]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0-2014社会思潮动向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15(1):14-1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6]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3,540,538,544.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编辑:张文渲)

Non-Mainstream Social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 Shuang-tao

(DepartmentofMarxistTheory,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C.P.C.,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thoughts spark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a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impact on the choice of the current social road,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ial policies, based on which, 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there are three major non-mainstream social thou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o-liberalism, the Left and democratic socialism. To look at the non-mainstream social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e can find that its value orientation is abstract performance, which is not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hi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s value orientation is concrete performance and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realizing the values.

Key words:neo-liberalism; the Left; democratic socialism; social though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5)06-0030-04

作者简介:李双套(1984-),男,浙江湖州人,中央党校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实践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4CKS007);中央党校校级课题青年项目“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5-10-19

猜你喜欢

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影响分析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分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