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社科学报影响力研究

2015-02-12赵树庆姚晓黎

关键词:影响因子影响力

赵树庆,姚晓黎

(1.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西 太原 030032)



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社科学报影响力研究

赵树庆1,姚晓黎2

(1.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西 太原 030032)

摘要: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社科学报是社科学术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军,其中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排名前100位的,数据几乎可以与同位次的综合大学相抗衡;从三大来源/核心期刊收录情况来看,所反映的权重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前100位情况相似;从社会评奖、评刊及资助情况来看,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学报的社会认知度与其数据表现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社科学报;影响因子;影响力

理工科优势大学,指具有理学与工学传统优势,而人文社会学科门类较少、发展较慢且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的大学[1]。同理,本文所指的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是指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及其相关学科具有传统优势,而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传统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既包括从20世纪50年代效仿苏联高教体系组建的,后逐步扩充办学规模,完善办学体系,由原来单纯的理、工、农、艺等系列省部属专门性院校发展为理、工、文、管、艺等门类齐全的自发生长性大学,如中北大学;又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出现的大规模、大范围高校合并热潮中新成立的综合性高校,其占主导性地位的,依然是理工部分,如西安交通大学。这一类高等院校本科层次中,按照一般的分法,包括三类:一,“985”院校;二,“211”院校;三,一般本科院校。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起,理工农医类院校开始创办社会科学学报,华东石油学院首开先河。到目前为止,“211”及以上的绝大多数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都有社科学报,而一般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新的刊号审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满足需要,或者独立拥有社科学报,或者将原以理工农医内容为主的学报辟出部分刊期用来刊发社科论文。故传统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社科学报(以下简称“优势学报”),由于受到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院校的社科学报相衡量。如何办好理工农医类大学社科学报一直是学报同仁们研究的重要课题[2-4]。

一、优势学报《年报》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及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年报》)数据统计,以高校名加“学报”(偶有“学刊”类称呼)冠名的社科学报共有537种。其中,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专科、高职、电大、成人类等院校学报多数为文理综合且偏重于文科,按人文社科计。本文所讨论的理工农医类优势大学社科学报,主要指那些刊名中含“社会科学版”字样的,传统上被视为理工农医类院校的本科院校学报。在本文中,为便利计,只统计以大学名称命名的社科学报,其他像《文史哲》(山东大学)、《史学月刊》(河南大学)、《云梦学刊》(湖南理工学院)等由高校创办的综合类或专业类学术期刊没有计算在内。据不完全统计,此类学报约有131种。在131种学报中,按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复合影响因子排名(包含非学报类学术期刊),分布于400名之后的只有11种,约占8.4%;分布于200名到400名之间的,有56种,约占42.7%;分布于100名到200名之间的,有30种,约占22.9%;前100名中,有34种,约占30%.排名在前100名以内的34种优势学报,按照主办院校层次,涵盖了“985”“211”和一般本科院校三种类型;按照学科分布方向,既有清华、浙大、西交、重大等全科性大学,又有四川理工、东华理工、湖南科大等“理工”面目鲜明的大学,还有中国农大、中国地大、南京邮电等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本文选取《年报》(2014)复合影响因子排名进入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前100名中的优势学报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样进入前100名的传统综合学报(以下简称“综合学报”)为参照,通过系列的数据分析,结合核心期刊源收录情况、社会评奖等美誉度测量,对优势学报的发展现状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

(一)复合影响因子

复合影响因子是《年报》排名的主要依据。根据《年报》(2014)对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度数据统计,以复合影响因子为依据,在排名前100名的期刊中,总共有71种以大学名称冠名的学报,其中有33种为优势学报,占比46.5%.如果以复合影响因子1.000为界线,只统计线上的大学社科学报的话,2013年共有42种期刊,其中34种为学报,优势学报有14种,占41.2%.

(二)被引半衰期

期刊被引半衰期是衡量某一期刊老化速度的一个指标,某一种期刊的被引半衰期大,则意味着该种期刊被利用的时间长;相反,则意味着该种期刊被利用的时间短[5]。优势学报被引半衰期最低为2.8(《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最高为6.9(《浙江大学学报》),平均值为4.89。综合学报(含师范类,剔除工商、审计等专门性院校,下文若不单独标明,即指此意)最低为2.9(《吉首大学学报》),最高为10.6(《北京大学学报》),平均值为6.99。可见,优势学报半衰期明显低于综合学报。

(三)互引指数

互引指数是某刊的被引集中度与该刊所属学科的平均被引集中度之比,用于分析某期刊被引期刊分布广度的合理性。排名前100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平均被引集中度都为38,故只要比较其分子,即研究对象的被引集中度就可以了。在33种优势学报中,其数值最低为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最高为96(《浙江大学学报》),平均值为38;与此对照,综合学报最低为3(《邵阳学院学报》),最高为13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平均值为58。通过计算发现,前100名刊物的排名高低与互引指数多寡的关联度并不明显。将前100名学报中的师范类大学学报(共10种)和农大学报(共6种)的排名高低与互引指数多寡进行关联度分析,亦证实了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将排名前100名刊物的互引指数与前200名、300名及以后的刊物的互引指数作比较,会看到比较明显的级差。

互引指数低或者偏低的期刊,普遍伴生着他引总引比和他引影响因子等相关的数据同时偏低的现象。这一系列相关指数同时出现问题,基本可以判断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预和不良运作[6]。总的来看,即使在排名相当靠前的优势学报中,也存在这一问题,有的明显存在“刷数据”的嫌疑。

(四)Web即年下载率

Web即年下载率可以用来测度上网期刊的即年扩散速率,在网络文献日益重要的今天是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7]。优势学报2013年即年下载率最低为19(《东华理工大学学报》),最高为152(《清华大学学报》),平均值为71。综合学报最低值为26(《邵阳学院学报》),最高值为172(《苏州大学学报》),平均值为82。可见,优势学报即年下载率要低于综合学报。从数据上看,优势学报下载率,从高往低呈现明显的下降曲线,最后一名仅及第一名的1/8,而综合学报的下载率与排名关系不大,如排名第30位的苏州大学学报下载率排名第一,《南开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排名分别为46、72,但其下载率分别为102、97,都比平均值要高出不少。由此可见,综合学报就个体而言有相对稳定的声誉及读者群,而优势学报读者群则受影响因子等因素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富集性。

二、来源/核心期刊收录情况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刊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合称的“三大核心期刊”,尽管学界对此颇有异议,认为三者不可混为一谈,需要重建学术评价机制,但不争的事实是,“各高校几乎都有专用于教师和科研人员业绩考核的学术期刊榜,而所谓‘三大核心’排行榜正是各校制定自己的学术榜的主要依据”[8-9]。尽管核心期刊目录的制作者从来都不承认其工作的首要目的是期刊质量评价,认为他们只提供一本参考工具书,但是,在期刊评价实践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查三大来源/核心期刊最新收录情况,可以对优势学报的发展现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一)CSSCI来源期刊中的优势学报

CSSCI(2014-2015)收录高校综合性学报70种,其中优势学报20种,占比29%.排名最高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第4名)。在前10名中,优势学报占4席。

(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优势学报

《要目总览》共出过六版,最新一期于2015年9月出版,这里引用2011年12月第六版的报告。《要目总览》第六版收录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的高校学报共71种,其中优势学报13种,占比18%.这一数据,比CSSCI(2014-2015)年度统计的数据低11个百分点,但与CSSCI(2011-2012)年度数据持平。

(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的优势学报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版)选择该库近5年(2007-2011)的数据为主要的统计样本(部分指标用到2006年数据),其中,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录的高校学报共68种,优势学报15种,占比30%,比CSSCI(2011-2012)年度数据高,而与其(2014-2015)年度数据持平。

分析三大来源/核心期刊最新数据可知,各家收录的学报规模都保持在70种左右,尽管因评价体系、数据获取时限等有所差异,入选期刊的种类及排名相差较大,但优势学报与综合学报所占比例相差无几。以CSSCI为例,选取几个时间节点,统计优势学报收录情况:2000-2002年,在全部35种高校综合性学报来源期刊中,优势学报仅有《清华大学学报》1种;2004-2005年,总数35种,优势学报增加到2种(清华和浙大);2010-2011年,在70种中占有16种;2014-2015年,70种中占有20种,且在前10种中占有4种。由此可以看到,优势学报进步明显,特别是有些农业、理工类大学学报的强势入选,改变了传统优势大学社科学报的“血统观”,说明我国高校社科研究阵地在15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关注此一问题的人来说,具有颠覆性的价值。反观《总览》特别是《要览》的收录名目,则会发现,传统的社科名校学报依然牢牢占据前沿位置,入选的优势学报排名靠后。这一情况,与《年报》依据影响因子所作的排名有较大的出入。由此估计,在排名中,《总览》《要览》更依赖定性评价,而CSSCI与《年报》排名,更多依赖定量评价。

三、社会评奖、评刊及资助情况

学术期刊社会认知度、美誉度,从根本上讲,是由其刊发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决定的,但是,期刊主办院校的声誉、权威的评奖结果、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优秀的主编和编辑团队等,则是实力“兑现”为声誉的有效通道。作为社科领域的后起之秀,优势学报是否有效地利用了这一通道?

(一)学会评奖

2014年11月,第五届高校社科期刊评优及表彰会议在广州召开。“通过会议评审方式,采取统一评分、专家讨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共评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31家”,其中优势学报仅有清华及浙大两家;“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79家,包括《澳门理工学报》等9家优势学报,“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107家,有北交、北理等18家优势学报。优势学报在入选上述三种奖项的217家学报中,仅占13%*数据见《第五届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表彰名录》(http://www.cusjs.com/page/Default.asp?ID=719).

(二)名刊、名栏建设

教育部在2003年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中,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该工程于2004、2006、2011年(分两次)分3批公布了31家名刊。名刊中,冠名学报的21家,属于优势学报的仅有清华大学学报,不到5%.

2004、2011、2014年,教育部分3批公布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入选名单。在第1批16名中,优势学报中只有《西交大学报》的“经济与管理研究”入选。第2批24名中,优势学报中有《东南大学学报》的“艺术学研究”等3种入选。第3批29名中,有《上交大学报》的“科学文化”等3种入选。全部69个栏目,优势学报入选7种,占10%.

(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2年6月、11月分两批发布了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名单。根据规定,入选社科基金资助名单的,每年给予40万元的办刊经费。第1批有学报16种,优势学报仅有清华和浙大两家。第2批有学报16种,优势学报仅有南京农大学报1种。两批合计32种学报,优势学报有3家,仅占10%.

可见在数据排行榜表现抢眼的优势学报,尚未将“虚拟的金币”兑现为实在的奖项和资助。

四、结语

2003年教育部在印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时,对于入选期刊提出5项条件:(1)鲜明特色;(2)理论成果卓著,有较高社会知名度;(3)科学高效的办刊机制;(4)主办高校具备雄厚的人文社科学术优势;(5)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目前看来,尽管优势学报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距离,与世界著名高校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优势学报既要重视数据上的迅速追赶,更要重视内涵建设,重视学术声誉的认知度、美誉度的巩固和提高。而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恐怕要等到中国理工农医类高校的转型之路彻底完成之时。

参考文献:

[1]刘法虎,张彦通.中国理工科优势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价值追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92.

[2]接雅俐,郭立锦.八种理工及农业类院校学报社科版论文被引与下载情况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2-146.

[3]徐铭瞳.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高教研究版,2010(2):34-36.

[4]彭希京.试析山西理工农医高校学报社科版与CSSCI扩展版期刊的差距[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9-82.

[5]罗式胜.文献半衰期的类型及其运用[J].情报学报,1997,16(1):63.

[6]李禾,马超一,丁广治.根据互引指数、他引总引比等指标分析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J].中国科技信息,2013(18):162.

[7]袁翀.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二次文献转载及web下载排名统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97.

[8]朱剑.“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不能误用[N].社会科学报,2012-02-23(5).

[9]朱剑.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的排行榜谈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6.

(编辑:李红)

The Influence Research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of the

Dominan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ZHAO Shu-qing1, YAO Xiao-li2

(1.JournalCenter,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Shanxi030024,China;

2.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TaiyuanCollege,TaiyuanShanxi030032,China)

Abstract:Social science journals of the dominan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are a new army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field. The top 100, listed in the Annual Report of China’s Academic Journal Impact Factors can almost compete with those of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with ranking parity; the weight, reflected in the inclusion in the three major sources or core periodicals, are similar with that of the top 100 listed in the Annual Report of China’s Academic Journal Impact Factors; Viewed from the case of social awards, review journals and funding,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social cognition of the journals of the dominan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and their data presentation.

Key words:the dominan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impact factors;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5)06-0077-04

作者简介:赵树庆(1971-),男,山东龙口人,太原理工大学编辑、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收稿日期:*2015-10-12

猜你喜欢

影响因子影响力
让激情更具影响力
太极拳,风縻世界的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基于个性化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算法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
云雾物理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虚拟仿真实验
“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的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