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
2015-02-11刘慧
刘 慧
(沈阳二四二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42)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
刘 慧
(沈阳二四二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42)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收治的37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为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3例患者为早发性癫痫,占8.11%,34例患者为迟发性癫痫,占91.89%。此外与皮层下病灶相比,皮层灶更加容易发生癫痫,(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脑卒中癫痫患者多以全面性发作为主。结论:针对于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而言迟发性癫痫尤为常见,同时皮层病灶是最易发生癫痫的主要部位,患者多以全面发作为主,因此需要尽早及时的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
脑卒中;癫痫;发病机制;特点
导致成人诱发癫痫的主要病因是脑卒中,同时脑卒中也是临床中的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造成极大的伤害,也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痛苦[1]。探讨脑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分析临床特征易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本次研究将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5月~2015年3月,选取收治于我院的37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为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47~73岁,平均(63.3±2.8)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无既往癫痫史,全部为首次脑卒中患者,将其他因素诱发的癫痫患者排除。同时,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中相关内容。37例患者全部经过我院CT以及MRI证实。
1.2 方法: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全部采用卡马西平0.4g,2次/d丙戊酸钠片,剂量为0.4g/次,2次/d。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病机制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病在2w以内的患者为早发性癫痫;发病时间≥2w的患者为迟发性癫痫。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37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其中3例患者为早发性癫痫,占8.11%(3/37),34例患者为迟发性癫痫,占91.89%(34/37)。在早发性癫痫患者中皮层灶发病1例,皮层下发病2例。部分发作1例,全面发作2例,3例患者均为脑出血,未发生脑梗死患者。而在迟发性癫痫患者中,皮层灶下发病28例,皮层下发病6例,29例患者为全面性发作,5例患者为部分性发作。其中脑出血患者占44.12%(15/34),脑梗死患者占55.88%(19/34);迟发性癫痫与早发性癫痫患者差异之间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往往在发病前并无癫痫史,但在脑卒中后一定时间中发生癫痫,同时排除脑部其他代谢性病变,通过脑电监测癫痫性放电和患者的脑卒中部位大致相同。研究中的37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均经过我院头颅CT和MRI证实。同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早发性癫痫患者的发病率为8.11%(3/37);而迟发性癫痫患者的发病率为91.89%(34/37)。与相关资料报道的相比,此次研究各项数据均明显偏高,对原因进行分析可能为:(1)患者的脑电图以及临床表现是诊断癫痫的主要方式,但由于部分患者意识和语言障碍,使得癫痫患者可能存在漏诊、误诊的情况。(2)针对于早发性癫痫患者的观察时间受到一定影响,观察时间低于14d。(3)部分患者发作未及时就诊,导致反复发作等,均会对研究数据产生影响。同时在迟发性癫痫患者中,皮层灶下发病28例,占82.35%(28/34),皮层下发病6例,占17.65%(6/34),这与国内的相关报道研究相似,这充分说明了皮层部位卒中发生癫痫的可能性更大,皮层下发生癫痫的几率更小,这可能与皮层区对脑血管病导致的癫痫发作阈值更低,增大了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等因素有关[2]。
除上述之外,研究中还发现患者多以全面性发作为主要特征,但是国外文献报道患者以部分发作居多,认为这可能与地区差异、部分患者未及时就诊、误诊和漏诊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差异[3]。在用药方面,针对部分发作患者建议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而对于全面发作患者则建议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再次复发。通过本次研究认为,针对于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而言迟发性癫痫尤为常见,同时皮层病灶是最易发生癫痫的主要部位,患者多以全面发作为主,因此需要尽早及时的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
[1]张艳丽.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冯艳蓉,田鸿福.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吉林医学,2013,55(4):609-611.
[3]吴平,莫国毅.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744-4745.
R742.1
B
1002-2376(2015)10-0089-01
201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