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率的作用

2015-02-11闫小红陈曼丽

医疗装备 2015年14期
关键词:外渗预见性输液

闫小红,陈曼丽

(河南省舞钢市人民医院,河南舞钢462500)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率的作用

闫小红,陈曼丽

(河南省舞钢市人民医院,河南舞钢46250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降低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发生外渗的作用。方法:对小儿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发生渗漏肿胀的部位进行分析,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结论:针对高危因素的患儿采取预见性护理,既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又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对护理质量和输液安全起到了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预见性护理;静脉输液;外渗

在儿科护理护理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由于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小儿年龄小、生理解剖及心理等特点,存在好动,不合作,血管细、短,不易固定等因素,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药液外渗,局部出现肿胀、疼痛不适,如处理不当,严重可导致静脉炎,皮下组织坏死等,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极易导致护患矛盾,甚至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或医疗护理纠纷投诉。我科住院患儿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导致发生液体外渗的主要因素为患儿自身、药物、护理、陪护四大因素,与周颖的文报道一致。在开展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儿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高危因素实施了预见性护理,无一例发生渗漏部位的组织坏死及医疗纠纷,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6月~2014年9月行静脉留置针的15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6例,女84例,年龄3个月~10岁。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头皮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对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程序,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

1.2 评估方法:护士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固定至输液的总过程,如穿刺后输注通畅且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初步成功: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外渗,无回血且滴注不畅为失败。同时,还需在半小时评价无穿刺并发症(皮下血肿、液体外渗)发生,如无上述情况发生将视为一次性穿刺成功[1]。

2 预见性护理

2.1 输液前护理

2.1.1 情绪上的干预: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由输液护士与患儿及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安抚患儿的情绪,使患儿能够从恐慌的情绪中摆脱出来,能够很好的配合护士进行操作,并且没有恐惧感,在取得信任和配合的基础下,达到穿刺时共同分散患儿注意力的目的[2]。

2.1.2 加强培训学习:对儿科常用的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如20%甘露醇、氯化钾、多巴胺、间羟胺、葡萄糖酸钙等,护理人员要掌握这些高危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因此在使用各种药物前,及时准确地进行药物评估和静脉通路选择的临床护理评估,是降低因药物因素引起的外渗的因素[3]。

2.2 输液过程中护理

2.2.1 根据文献报道,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时,渗液容易发生于患儿上肢和下肢,与关节位活动而使留置针滑出血管有关,但上肢较下肢易被发现。而头皮静脉则因相对固定,渗漏最容易发现,因此发生渗漏的概率最低[4]。因此<1岁的婴幼儿头部血管较丰富充盈,相对固定,不影响患儿肢体互动,则作为首选,>3岁的患儿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则上肢手部的血管作为首选,对能行走的患儿,为不影响患儿的活动,则尽量避免穿刺足部的静脉。穿刺时尽量避开静脉窦、关节活动处级血管交叉处,对肥胖、营养不良、极度消瘦、危重患儿、血液循环末梢差的患儿,要尽可能保护血管,合理使用静脉。穿刺时动作要轻巧,姿势要稳准,最好能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最好选择BD24G安全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均使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

2.2.2 患儿静脉输液时,护士要每隔15~30min巡视患儿1次,尤其时婴幼儿、昏迷患儿、烦躁、哭闹患儿,巡视时要认真、细致检查输液部位有无异常,注意询问患儿有无不适,严格床头交接班,严格防止静脉液体外渗的发生。输液结束后,按专科技术规范流程,正确固定、封管。如发现液体滴入不畅或局部渗液要及时拔管,并及时做好皮肤护理,同时耐心给家长解释,取得家长的配合和谅解。

2.3 重视心里护理,加强健康教育:穿刺后的输液过程中,患儿因自身的好动的特点,较难保持长时间的安静,为减少患儿因异常哭闹、无意牵拉引起的外渗,增加家长配合依从性,一是提供观看动画片的环境。二是制做发放健康宣传资料,指导婴幼儿输液时横抱、竖抱手法、体位。针对一些家长因关爱心切,不愿意打扰在输液过程中睡着的患儿,从而拒绝护理人员对输液部位正常查看的患儿家属,通过护士对输液基本知识的教育,提前告知输液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及输液外渗的危害,指导家属通过各种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以减轻其对陌生环境及治疗疼痛的恐惧心理,对于哭闹不止、合作性差的患儿由护理人员予以重点留意,增加巡视,可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5]。健康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护士态度应主动、耐心的与家长沟通,忌使用生硬言语和不耐烦的情绪,从而导致出现不必要投诉。

3 讨论

输液外渗可使患儿局部出现疼痛、肿胀,如处理及时或不当,甚至可引发静脉炎或皮肤坏死溃烂,给患儿造成较大的不必要的治疗痛苦,同时也是造成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6]。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造成患儿输液外渗的高发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通过全面了解和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有效地制定护理措施,做到防患与未然,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更加协调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通过临床实践,说明护理人员的预见意识与所积极主动采取的防范措施,既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又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能对护理质量起到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1]郝守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84.

[2]吴英姿,余银镇.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患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42-43.

[3]周颖,高国娥,白咏梅.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滤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41-142.

[4]鄂爱梅,唐汇群.45例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肿胀部位分析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8,10(28):121-122.

[5]黄利娥,彭丽芬,赵纳.应用PDCA循环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606-607.

[6]薛锦.静脉输液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1(7):27-28.

R473.72

B

1002-2376(2015)10-0165-02

2015-08-14

猜你喜欢

外渗预见性输液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