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分析
2015-02-11孙向辉
孙向辉
(青冈县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黑龙江 绥化 1516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分析
孙向辉
(青冈县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黑龙江 绥化 15160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3.5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肾功能各项指标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肾脏病发展到晚期的证候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较高,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治疗需要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有效推迟尿毒症。大量研究显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单一方法的临床效果欠佳,本研究主要对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分期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0.68±2.35)岁,其中慢性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性肾病4例、多囊肾2例、尿酸性肾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8~82岁,平均年龄(49.34±2.32)岁,其中慢性肾炎19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性肾病3例、多囊肾3例、尿酸性肾病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组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低蛋白、高热量、低磷饮食,以鲜奶、鲫鱼、蛋清为主。患者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口服厄贝沙坦(国药准字H20000545,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氨氯地平(国药准字H20083685,浙江康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厄贝沙坦每天1次,每次200mg,氨氯地平每天1 次,每次10mg。适量服用钙拮抗剂、利尿剂等。通过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机体电解质、酸碱的平衡。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壮肾排毒方颗粒及中药方剂。壮肾排毒方颗粒组成:车前子、决明子、当归、菟丝子、黄芪各15g,生大黄、水蛭、蛇莓各10g,每天服用1剂,分2次服用。中药方剂包括:党参、大黄、山药各15g,茯苓、丹参各20g,北芪、白茅根、红花各25g,水煎服,每剂分2次煎服,早晚服用1次。
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SCr、尿素氮(BUN)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最后做统计学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SCr已经恢复到正常的范围之内,或者其值降低幅度大于30%,尿蛋白已经消失,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SCr下降的幅度在20%~30%之间,尿蛋白减少幅度大于25%,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者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均未达标,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患者显效9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43.58%,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66,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Cr值为(234.19±50.37)mmol/L,对照组为(384.54±56.28)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素氮(BUN)值为(10.26±3.27)mmol/L,对照组为(18.59±3.84)mmol/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一种慢性肾病,由各种病因所导致。通常情况下,慢性肾病发展到晚期,将出现由一系列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为划分标准,可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四期,即肾贮备功能下降、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尿毒症阶段。肾功能衰竭在不同的时期,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肾功能衰竭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其中药方剂包括茯苓、丹参、白茅根、大黄等,茯苓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效;丹参可有效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血脂;白茅根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大黄具有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肾功能各项指标的恢复,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黄智勇,刘瑞英.黄芪补肾汤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158-159.
[2] 余娴娴.阿魏酸钠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肾衰竭32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79-180.
[3] 杨霓芝,徐大基,刘旭生.尿毒康治疗脾肾气(阳)虚兼瘀浊内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3):1160-1168.
[4] 徐大基,杨霓芝,区勇全.尿毒康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2):229-298.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3-20
孙向辉(1976-),男,黑龙江省青冈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
R256.5
A
1673-2197(2015)13-0078-01
10.11954/ytctyy.2015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