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美文学特点视角下的文学课教学优化
2015-02-10覃春华
覃春华
[内容摘要]学习文学中的语言特点和功用,将会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读写和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文学会帮助学生提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能改善学生观察的思维能力。在开展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关注作品的文学特点和细节特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作品的内涵和语言的创作。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并结合文学的特点对英语进行深度分析,以此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修辞关系;文字分析
一、文学的特点和作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文字的载体展现出另一个广阔的世界,更是人类精神文明财富的物化形式。学生更好的掌握文学知识,将会有助于学生的读写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交流技巧。文学作品以语言结构作为基本单元,许多优秀的作家同样也是语言学专家,通过遣词造句凸显出文学的内涵。所以,学生们可以通过文学鉴赏和阅读积累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客观上也会为语言知识的掌握起到促进作用。
学习文学能够培养学生们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成为改变学生思维形态的重要渠道,文学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的有效方式。在品读尤多·韦尔蒂的作品《老路》时,学生们会对文章中黑人老妇人表示深深的同情,她为了给小孙子看病抓药,不畏路途艰辛行走在漫长的乡村小路中。在品读埃德温·阿灵顿·鲁宾逊的诗作《理查得·科瑞》时,会让学生重新对成功生活有一个全新思考。
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展现出巨大的社会功效。借助于文学的知识和作品内容,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新的思维理念,并会在此过程中对传统世界产生个性化的思考。但需要关注的是,文学的主要功效不是体现在改变读者的价值观念,而是让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教学的环节中让学生对学习作品有重新的认识。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如下:先让学生详读作品,并独立找出作品中的各种修辞关系,再进行逻辑思考和知识归纳总结,其过程也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进程,更是体现理解作品内涵的必要操作。文学专业研究者又被称为文学评论家,这也意味着对作品的研究分析,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内容,并需要开拓研究领域。其不局限于文学的探讨,包括分析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史学、哲学以及美学等,平时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知识时也会了解各种形式的文学评论。譬如在品读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创作的《再见吧! 武器!》时,可以借助于研究传记评论方式分析当时意大利的战争,在探讨英国著名作家查理斯?狄更斯创作的《双城记》时,研究法国革命史的相关历史评论。文学本身是属于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它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和作者自身的阅历和知识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探讨文学评论时,要从综合的角度进行探讨,其中包括作家的信息和思想体系,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借助某种展业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作品,这也成为现今高校英语课堂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式。用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作家和作品有着创见性的理解,并提升学生们的英美文学鉴赏能力。若对作品进行细致化的分析,将会发现作品的题目、文章间架结构和字句词汇的选择,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斟酌,这是需要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并研究作品的创作内容。作者在对作品进行创作时,会下意识的选择,上下文联系以及双重含义的运用,并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认识效果和深刻的文学印象。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主要关注层面体现在作者不同修辞以及艺术风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需要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中能体谅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并能在心中产生共鸣,这也是需要作者和学生同时具备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文学对比分析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爱好文学的重要保障。
二、文学课教学步骤
在现有英美文学课堂中融入文学分析的理论,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就要探讨一下文学分析的主要步骤,它包括三个过程,分别是阅读、分析以及解析。其中需要关注一个细节,这就是作品中丰富的想象是需要依附于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的。譬如研究西方诗歌时,如果是14行诗,需要用罗马数字将其划分为五个部分,这也是约定俗成的客观事实,变成文学创造的格式。譬如一首诗歌的开头部分是“ The sea is calm tonight. The tide is full, the noon lies fair”,学生阅读时会在脑海中呈现出其中的意境,这是夜色中的涨潮景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和读法,不要产生误读,这样会影响对诗歌的了解。也要告诫学生在关注诗歌引申意义的同时了解诗歌的具体含义。这也意味着锁频描述的客观事实成为理解诗歌作品阅读的必要前提。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分析时,先要探寻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风格以及各种修辞关系。譬如,作品中的主人公如果有不寻常的姿态或者进行拟人化描绘,那么在分析该部作品时,要注重作品中的类似情节或者类似描写,并关注间断性和连贯性的细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有计划了解作品的结构风格和修辞内容。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让学生们开始对其进行独立的结论性分析,很多学生认为文学讲座更多的是发挥出解释性效果,但文学评论是集中在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在后续的阅读分析学习过程中,上述二者形式中很多观点和内容均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并具有广泛的引导性作用。学生们可以在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被权威理论的内容所束缚。学生对作品内容要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以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未选中的路》进行分析。
学生们在阅读本首诗歌时,需要在头脑中想象出作品的意境。这首诗会让学生产生显著的视觉景象,然后出现声音场景,在阅读完整部诗歌后,会在最后内容中发现诗歌中的“我”正在讲述着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整部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学习英美文学作品需要静下心多次阅读,在不断的品读中会对作品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让自己对其进行思考。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细度之后,接下来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
首先,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找出描绘的客观事实。诗中有一位游者行走在林中,他的面前出现两个岔路口,于是他需要思考走哪一条路。此时诗歌中提到了树叶的黄颜色(yellow),以及一条路在灌木丛(under growth)中消失掉。这两条路均呈现出绿意青葱的早晨景象。在诗歌中的最后8行中提到了“我”的思维和思考内容,这也表明,最后当事人选择的道路是普通行人不太常走的道路。
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们去品味这位旅者内心的思想变化以及思想的矛盾。在本诗的第8行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一条小路青草丛生需要人走(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所以在主人公的观念中是一种选择的参考依据,如下“更有资格(better claim)”所述说。作者在整个诗的第19行中又有这样的观点,这就是“我要选择较少被人走过的路(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但是在第10行中有将两条路被踩踏程度用“几乎差不多( really ,bout the same)"描绘,并在诗歌中的第11行和12行中用“同样(equally)”来描绘。这对于诗歌的整体了解中,将会产生理解的障碍,所以需要对本作品进行对比的深入分析。
可以让学生针对行者的态度变化进行分析,一方面是要了解整个诗歌所反映出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要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去用心揣摩整个诗歌所要表达出的意境和氛围。发现行者的态度表现出“遗憾(regret)”的状态,这是因为他不能够同时尝试走两条路而感到“惋惜(sorry)”,并且在“很久以后(ages and ages hence)”也会因为此事而内心“叹息地(with.sigh)”。他在以“我”的角度向他人进行倾述的同时,在本首诗歌的最后一行,用“多年以后( ages and ages)”作为统领全诗的时间观点,并强化时间的概念,并发出感概“那时就完全不同了(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eference)”。正是因为行人复杂的内心状态,会让学生产生很多的思考内容,譬如游者是不是在走路的过程中遇到具体的行走障碍,或者可以上升到思维的高度进行分析,是不是道路象征着人生的路途,对于未来的迷茫不知道选择哪一条路。还有一种理解方式则是体现在选择性的困惑,可能充满诱惑的原因,或者是无法对外在表现进行有效的鉴别和分析。学生可以通过此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一方面能够了解作品中的神韵,同时也会对英美文学的课堂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上面的分析过程,实际上也是遵循着文学分析的基本步骤,通过详读、分析以及理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融入作品中所描绘出的文学境界,可以让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丰富的阅读经验,还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强化自身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此种学习方式的效果体现在很多层面,首先是可以促进高校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其次也是可以让学生们领略文学的艺术魅力,并反馈于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学习,起到双向优化的效果。在文章的最后,学生可以根据本文所讲述的内容以及提供的方法,再次品读这首诗歌,并将其方式应用到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领域中。
英美文学课堂具备两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所以现阶段在高校广泛开展的英美文学课程,其实具备着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教学大纲的规范,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本文在分析英美文学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文学对比分析的方式进行授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独立进行思考并提出创见性的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们对作品的内容、作者信息、作者思想、创作意图、构思方法、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并完善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以此促进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发展和变革。
参考文献:
[1]李良嘉.探究现代化的英美文学教学策略[J].新西部(下半月),2007,(06).
[2]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 2005,(03).
[3]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04).
[4]朱立元.论文学的多元价值系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9,(02).
(责任编辑 刘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