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备战中考的点滴体会
2015-02-10臧春光
臧春光
中考是学生经历的人生第一次重要考试。如何能更好地备战物理中考,找到解决各类题型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一下物理学科如何备战中考。
一、找到相通之处构建知识网络
中考前夕,学生经过近两年的物理知识学习,已经掌握了物理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但知识点是零碎的。进入复习阶段,要让学生找到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比如复习测量工具时,提示学生把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在使用方法上的相通之处找出来,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稳固的知识脉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还有利于提高概括、归纳和总结能力。
二、学会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教会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做习题时,要先让学生学会找到题中的“关键字”,并且能够说出由此关键字所能获得的信息。例如:一物体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0N,则物体受到的拉力是___N。试题本身并不难,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匀速直线运动),启发学生说出由此可知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平衡状态),进而分析出物体受力特点(受平衡力),再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可知拉力和摩擦力相等,最后求出答案。其次,引导学生挖掘物理题中的隐藏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关于干扰因素,初中物理学习中并不多见,但也要通过一些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比如:有一个人用水平方向的力推一辆小车向前匀速前进,推力为80N,突然他发现车正前方不远处有一个人,为避免撞人的危险,他立即用100N的水平力向后拉车,此时,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此题中的关键字是“水平方向、匀速前进”,学生可以像上一道题一样分析出那时的摩擦力为80N,但当看到100N时,学生容易立即说出此时摩擦力是100N,忽略了此时已没有“匀速前进”的条件了。100N就是本题的干扰条件。告诫学生要严密推理,看到题中问的是摩擦力就立即要想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影响因素没变,摩擦力自然就不变。
三、解决实验题的注意事项
首先,从实验课教学入手。思维从动作开始,学生首先可以理解的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进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实验的印象会更深刻。例如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时,遇到了“串联电路中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的情况”,启发学生认真检查电路,学生就会发现: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断路了,一道常见的电路故障分析的选择题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其次,在习题的训练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类型题。例如在考电学实验时,常考的问题有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电流表量程的选择等等。
四、“不会的题”怎么办
如果遇到计算题或涉及到计算的填空、选择题,学生思路不清晰的话,很容易认为自己就是不会了,主动放弃。这时要告诫学生不要放弃。解决的办法是先写好题中的已知条件,再根据所学过的公式或某种规律,能求哪一个量就求哪一个量,再用求出的物理量和题中没用过的物理量组合,观察还能求哪些新的物理量,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8V,电流表的示数为2A,流过R1的电流是1.5A。
求:(1)流过R2的电流?
(2)电阻R1和R2的电阻值各为多少欧姆?
求解时,先写出已知条件 “U=8V,I=2A,I1=1.5A”,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将“I=2A,I1=1.5A”两个条件组合起来就可以求出I2(I2=I-I1=2A-1.5A=0.5A),再将I2与U=8V两个条件组合起来就可以求出R2,将U=8V,I1=1.5A两个条件组合起来就可以求出R1,这样一道看似不会的题就解出来了。就算不能全做出来,只做出一两步还有步骤分可得。
五、重视测试训练
测试在复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出好每一次测试题,总结好每一次学生的答题情况。
出题要从题型和所考内容两方面把握好。中考时物理试卷共有六道大题,分别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实验题、分析与交流、综合与应用。从学生进入初三开始,每一次月考或期中、期末的大型考试,所出试卷题型都要和中考题型一模一样,内容都是选择初三刚学过的内容和初二的重点内容。这样既能巩固新知又能复习初二的重点,即使学生不能主动复习,在试卷讲解过程中他也会被动的有一些收获,主动复习的学生受益就更多了,从而为综合复习打下基础。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试卷分析。成绩提高的学生要表扬,最主要是针对每一个学生,根据其答题情况分析出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特别是对成绩下降的学生要帮助其查找原因,助其提高。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