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看边想边写
2015-02-10王菊
王菊
[内容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是活的,初中历史教育需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内、走出校园。历史需要实践,只有在历史实践活动中才能加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勿忘历史”。“我来,我见,我思考”,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历史的传承,因为“生活即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实践;生活
读万卷书是为了积累知识,行万里路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从理论到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过程,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对于初中历史教育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下,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让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正是当下初中历史教育的方向。
展开初中历史新课本,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不难发现在教材的设计中增加了“活动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模块设计。这些新增的内容涵盖了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小制作、看图分析、动动手等学习方式。“阅读卡”主要是为了拓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内容,“活动课”的目的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课及其延伸活动,是为了使学生的历史课堂和课后学习相联系起来。从这些设计的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初中历史的教育方向,就是要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已死”的历史“活起来”,让学生懂得历史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加历史责任感。
怎样让学生将课内外的知识联系起来呢?只靠校园内的学习和活动显然是不够的。为此,笔者利用暑假学生喜欢去旅游的机会,设计了“边走边看边想边写”的历史暑期实践活动。
一、边走边看
走哪些地方,看什么东西,这是这次历史暑期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实践活动就成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因此,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我先在班级里进行询问,让同学们想一想,暑假想去什么地方玩。确定了大体方位后,再让同学们讨论在这个地方有哪些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等,最好是与我们所学知识的有关。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拟定活动路线,初步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这样让同学们有的放矢,有目的、有计划地带着历史问题去走一走、看一看,让旅游变得更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和知识性。在此基础之上,我将学生的活动计划与家长进行沟通,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从而使整个活动计划的可行性大增。对于一些没有出行计划的同学,我提出到自己的家乡周边去走走看看,家乡是否隐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活动的机会,提升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探究历史的能力。
二、边听边问
在实施活动计划时,我让学生做到先听一听。首先听一听网上的声音,上网去查查要去地方的历史知识,记一记网上所讲的东西,这一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也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是听一听导游的声音,每到一个地方注意导游的讲解,认真聆听,细心记录。导游的讲解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但同时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传说,这个时候学生就要注意辨析。再次是听一听古人的声音,去看看古人留下的历史遗迹、历史笔记和历史足迹。如在东方明珠塔中,当你走进老上海的场景中,听到老上海胡同中的叫卖声时,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这样的历史场景更能让同学们真切地了解历史。最后是问一问,问一问历史博物馆的管理员,问一问旅游景点周围的老人,从而全面地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历史知识。“边听边问”是同学们历史实践的主要活动方面,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好记录,运用手机录音、照相和摄像等现代化手段尽可能多地去探究历史。
三、边想边写
在旅游实践回来以后,要及时整理所看到所听到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这是真的吗?与我们课本上的、网上的知识有何不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传说?哪些是虚假的?这是去伪存真的过程,也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从实践回归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学生对旅游的回顾,更是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然后是写一写,写一写自己的收获、认识和思考、疑问和迷惑。不一定写成历史小论文,可以是一点心得、一点体会、一点发现或者是一点疑问。通过想一想和写一写,让学生加强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懂得历史值得探究,懂得历史不会死去,无论经过多少时间的流逝,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就在现实之中。
四、边说边论
当学生回到校园时,对于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到的历史,我们要拿出来说一说,论一论,结合我们的课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学生在说与论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认识到历史的精彩,懂得历史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活动的总结,更是活动的新起点。
暑期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是一次尝试,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不带任何成绩分数、考试考评等功利性目的在内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氛围中,在有趣的探究中,去认识和了解我们祖国伟大的历史,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伟大的传承。历史是活的,初中历史教育不应该局限在历史知识的识记与分析中,历史不是简单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也不是单纯的“何年何月何日发生了何事”,它的意义在现实之中。历史需要实践,只有在历史实践中才能“勿忘历史”——生活即历史。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