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15-02-10陈艺
陈艺
[内容摘要]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人类只有了解过去,总结现在,才能谈及未来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历史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主要研究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找到打开历史之门的金钥匙。
[关键词]历史;主观能动性;研究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借鉴过去,更好更科学地投身到革新与创造的过程中去。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
一、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教材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再单纯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仅仅记住课本上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兼顾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擅于比较研究。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这给历史教育者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在课业繁重的高中时代让学生既用功又用脑,既扎实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又灵活地总结历史经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社会不断发展。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愿望去探索、研究知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才能勇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建立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模式是历史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采取的策略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指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一种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如一些体育迷,一谈起体育便会津津乐道,一遇到体育比赛便想一睹为快,对电视中的体育节目特别迷恋,尤其是足球迷,经常通宵看国外的足球比赛,这就是对体育有兴趣。一些老京剧票友们,总喜欢谈京剧、看京剧,一遇到京剧就来劲,这就是对京剧有兴趣。所谓“打锣卖糖,各爱各行”,就是说人们的兴趣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历史内容产生兴趣,便能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在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用提问式导入本堂授课内容。如在进行盛世唐朝的讲解时,可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古时我国有四大美女,被称为‘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大家知道是哪四大美女吗?”此问题一提出,一定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会积极踊跃说出自己心里的答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大家播放四大美女的图片,继续发问:“大家知道‘羞花指的是哪位美女吗?”“‘羞花指的就是杨贵妃。”接下来简单讲述一下杨贵妃的生平经历,从寿王李瑁的王妃,到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至此,学生会产生好奇,杨贵妃是如何从寿王王妃变身成为唐玄宗的贵妃。这时教师便可从唐代历史开始讲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加入有趣的野史,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枯燥的历史课本中。
(二)以学生为主导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历史研究的特点着重在对一些专门的时间、地点以及主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出于好奇心,学生还关心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拓展部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积极掌握本节课知识点之后,再去主动了解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解释和补充,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灌输模式。课后建立讨论小组,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实践活动将增加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过:“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会享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董凤凤.高中历史教学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苑荟萃[J],2010,(36).
[2]高利涛.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技风[J],2009,(02).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