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學會經營粉絲才是王道!

2015-02-10史瑩

台商 2014年10期
关键词:蘋果媒體時代

史瑩

「人類都無法阻止粉絲帶來的票房」,這是粉絲電影的真實寫照。《後會無期》上映4天后票房接近3億元(人民幣,下同),《小時代》系列目前總票房已超過10億元。2014年暑期國產電影市場上,無論是票房,還是話題,韓寒和郭敬明無疑是最大的製造者。多年前,韓寒的叛逆、深刻、敢於質疑,郭敬明的精明、前衛、有意的華麗,正式開啟了文學領域的粉絲經濟時代。時至今日,這個商業傳奇開始在電影市場繼續發酵。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模式投入到市場洪流中,而最終造就這兩個消費符號的還是這個時代。

粉絲經濟自古至今都有

古往今來,人群中的佼佼者,往往有「粉絲」追隨。人類進入商品經濟社會以來,不論從事什麼行業的名人,只要擁有足夠多的擁躉者,都能輕鬆的賺錢變現。中國古時戲園子的名角引發的票友迷戀和消費行為算是粉絲經濟的雛形,不過一直沒能形成氣候。粉絲經濟在中國真正出現,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彼時,中國敞開大門看世界,也就是那個時候,才有了歌星影星等。最近十幾年網路的發展,更是使得粉絲經濟變得格外引人注目;到了當下自媒體時代,粉絲經濟已呈現出繁榮至頂峰的景象。

事實上,各行各業的出眾者都可以將這種民眾的追逐和關注置換成真金白銀,而前提是你願意。

毋庸置疑,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名人的形象變得更加鮮活,也拉近了明星和粉絲之間的距離。歌星、影星、體育明星、作家等名人通過互聯網能夠輕易實現和粉絲的互動,賺錢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同時,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本身也造就了一批互聯網明星,這些人借助新的手段,最大程度地發揮了粉絲經濟的能量和作用,在互聯網時代賺得盆滿缽滿。

誰掌握了粉絲誰就找到了致富的金礦

2013年,小米用半年的時間就創造出了2012年全年的業績——總共售出703萬台手機,僅上半年營收就超過2012年的126億,達到132.7億元人民幣。而「為發燒而生」的品牌訴求,更是把小米手機賣「粉絲」的本質暴露無遺。連小米的首席產品經理雷軍自己都說,小米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 「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的另一個特點是,粉絲不僅是產品的消費者,而且是下一個新產品的製造者。蘋果之所以長盛不衰,皆因為乔布斯在世時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以至於iPhone的4S成為了「果粉」們對乔布斯最好的紀念,也成為蘋果最熱銷的產品。如今,乔布斯斯人長逝,蘋果的「粉絲經濟」遭遇到三星強有力的挑戰。

坦白講,蘋果「教父」乔布斯是互聯網時代粉絲經濟的始作俑者,更是集大成者。在他之前,人們關注的更多是科技公司本身,至於公司裏面的那些看起來「愚蠢」的軟體工程師,在公眾中沒有絲毫的魅力。然而,乔布斯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帶領蘋果在科技巨頭林立的矽谷脫穎而出,而他本人也藉此成為民眾之中魅力非凡的英雄。

成為英雄甚至被神話的乔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在全世界擁有了眾多粉絲,使得蘋果公司每次的新品發佈會簡直成了一個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全球科技盛會。「蘋果粉」虔誠到宗教徒般地迷戀公司的產品,每每新品發佈,很多人徹夜排隊,甚至傳說中的中國「腦殘粉」割腎以求之。粉絲如此追捧,想不賺錢都難。

看到乔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取得令全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的互聯網先行者暗自攥緊了拳頭。乔布斯在中國擁有難以計數的粉絲,他的成功給了雄心勃勃的中國人很多啟示。IT業如小米等公司開始學習蘋果的做法並收穫良好的成效。

時代發展到今天,互聯網使「造星」變得簡單容易,無數條紅地毯鋪就成名之路。同時,互聯網還是探金石,今天的「金子」不再容易被湮沒,它有太多的機會和途徑散發燦爛的光輝。這也成為粉絲經濟在今天繁榮的基礎。如另一個羅胖子,羅振宇和他的團隊在2012年年底創辦了知識性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打的也是粉絲經濟的牌。

2013年8月,《羅輯思維》公眾平台已坐擁50萬粉絲。當月,微信公眾號推出微信會員收費制度,短短6個小時5500名會員被搶光,創收160萬,開創了互聯網的一個神話。無獨有偶,歌手、音樂人、製作人、作家高曉松,在互聯網時代多了一個身份,自媒體人。最近一年,脫口秀節目《曉說》在互聯網平台迅速傳播發酵,高曉松也將粉絲經濟的效能發揮到極致。

專欄作家吳曉波是財經圈的名人,如今也順勢做了自媒體,作為浸淫該領域多年的資深觀察家,吳作家深諳粉絲經濟之道。吳曉波拿自己舉例,以前給報社雜誌寫稿,一篇文章的價格是一定的,但在自媒體上,他假想了一種未來的可能:如果一篇文章傳播廣泛,足夠為粉絲所喜,100萬粉絲每人「打賞」一毛錢,都是一筆巨大的數字,這在傳統媒體是無法想像的。值得欣喜的是,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無法想像也許就會成為現實。

經營粉絲是粉絲經濟持續的關鍵

雖然粉絲的高度「忠誠」給名人們提供了一條「人氣變現」的管道,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最終給粉絲帶來真真切切的實惠才是重點,才是模式可持續的關鍵。

因為,看似高大上的粉絲經濟也有小小的「軟肋」。弱關係就是粉絲經濟的「軟肋」,因為它更多的是一種線上的關係,情感驅動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在目前依然是傳統經濟為主體的情況下,粉絲經濟作為一種新興而時尚的經濟存在,其社交本質在大多數時間屬於一種非理性狀態,一旦失去了信任驅動,它將會煙消雲散。例如:如果企業只是利用粉絲資源來進行重複刺激、強行灌輸,則很容易引起粉絲的反感。一般情況下,粉絲經濟與交易無關,卻與生活方式有關;而商業本能的賦予也會讓本來便捷的人性化社交平台變得功利而冗雜。因此,從長遠來看,粉絲經濟的發展可謂任重道遠。

粉絲是特殊的用戶,他們的「關注」,意味著興趣和潛在的購買行為,而取消關注則意味著需求的轉移。只有經營到位,粉絲效應才會逐漸擴大,「人氣變現」的經濟效益也才能持續發生。反之,移動互聯時代,粉絲用戶們輕輕滑動一下手指,就能拒你的品牌於「千里之外」。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粉絲對於電商企業或商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企業只有從消費者、產品定位出發,追溯觸點,培養忠誠度,佈置消費動機,把泛關係變成弱關係,把弱關係變成強關係,把強關係變成企業自身的客戶社區關係,如此才會形成屬於自己忠實的粉絲,才能有機會去爭取更多成功交易的可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蘋果媒體時代
啃苹果
苹果
泡沫之後,誰主沉浮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e时代
e时代
追求健康的时代,你喝啥
e时代
前進兩岸香港:新媒體浪潮:變革還是挑戰?
前進兩岸香港:媒體變革——運用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