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届世乒赛张继科单打半决赛、决赛技战术分析
2015-02-10樊玉明
樊玉明
摘要:文章通过对2013年法国巴黎世乒赛男子单打半决赛、决赛录像的观察与统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三段指标法等研究方法,对张继科在比赛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张继科在发抢段与接抢段优势较大,使用率高,是比赛胜利的关键,相持段的得分率低,使用率偏低,但相持段的反拉表现出色,是赢得比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张继科 乒乓球 技战术特点
1 概述
在当今乒坛上,巴黎第52届世乒赛男单决赛可谓是横板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VS直拍快攻结合弧圈型打法+直拍横打技术的对决。一直以来,研究我国传统的直拍快攻型打法是乒乓球工作者感兴趣的领域,而直拍横打技术更是以王皓为代表的直拍快攻结合弧圈型打法+直拍横打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法国巴黎世乒赛男单半决赛、决赛中张继科的技、战术运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进行检索,并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为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2.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对2013年52届世乒赛男单半决赛、决赛的比赛录像进行观察记录,对张继科在比赛中的每一分球的全过程进行技战术统计分析。
2.2.3 三段评估法 本文采用现阶段乒乓球技战术研究中普遍运用的三段统计法。计算方法如下:得分率=段分率/(段得分+段失分)×100%;使用率=(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2.2.4 数理统计法 对第52届世乒赛男单半决赛、决赛的比赛录像进行数理整理,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5 对比分析法 对张继科半决赛、决赛中不同的对手的技战术进行分析对比,特别是在反手接发球技术的数据分析与对比。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用三段分析法对张继科半决赛的技战术分析
3.1.1 张继科半决赛对许昕发抢段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在对许昕的半决赛中,张继科的发抢段得分率较高,得分率为77.78%,都超过了70%得分率的优秀标准,说明张继科的发球抢攻在对许昕的比赛中有压倒性的优势。
3.1.2 张继科半决赛对许昕接发抢段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对许昕的半决赛中,张继科的接发抢段也明显占优。通过录像观察主要是许昕的发球相比较速度旋转都不是特别厉害,张继科往往利用他比较成熟的反手拧拉技术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
3.1.3 张继科半决赛对许昕相持段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张继科在半决赛中对许昕的比赛中相持段得分率较高,为51.72%。
3.2 运用三段分析法对张继科对王皓决赛的技战术分析
3.2.1 张继科对王皓决赛发抢段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张继科的发抢段得分率都较高,尤其是在对王皓和许昕的比赛中接抢段的得分率分别为73.52%和77.78%,都超过了70%得分率的优秀标准,说明张继科的发球抢攻在比赛中有较大的优势。
3.2.2 张继科对王皓决赛接发抢段分析
接抢段,张继科在对王皓的比赛中,得分率相对于其他比赛接抢段的平均得分率明显偏低。。
3.2.3 张继科对王皓决赛相持段分析
相持段,张继科在对于王皓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继科的反拉反冲球的力量较大、旋转较强。
3.3 张继科和王皓的技战术对比分析
3.3.1 张继科对王皓的相持段各项技战术分析 从表9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继科整体实力较强,尤其是发球和接发球上的优势比较明显,在对许昕和王皓的比赛中,张继科发抢、接发抢的优势比较明显。
3.3.2 张继科和王皓反手接發球技战术的分析与对比
从表10可以看出张继科在比赛中接发球技术的使用情况和成功情况,使用的接发球技术最多的是反手拧拉技术30个,占总接发球数37个的81.1%;其次是摆短技术,共使用一次,占2.7%,劈长和撇技术没有使用。
3.3.3 张继科和王皓在比赛中心理因素的分析与对比 在比赛中能有效地控制住对手获得比赛的胜利,首先需要良好的基本技术作为基础;其次针对不同的对手采用不同的战术;再次,积极发挥心理因素、智力因素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①张继科在发球抢攻的得分率极高,处于优秀水平,而且使用率也较高,具有压倒性优势。②在接发球段,需要树立抢攻意识,尤其是反手拧拉技术,进而提高抢攻的命中率。③进入相持段中,在侧身位、反手位方面,需要加强抢冲能力,进一步提高相持球当中的防守能力。
4.2 建议 ①针对这次比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大训练的强度。②在接发球反手拧拉方面加强训练,对于不同落点,需要加大使用反手拧的适应范围。③加强发球抢攻后的正手位第五板球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陈家鸣.第29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马琳的技战术分析
[J].辽宁体育科技,2009,12(6):23.
[2]邵晓东.第48届世乒赛男单决赛王励勤前三板技战术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23.
[3]张瑛秋.现代乒乓球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