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价值建构在现代商业文化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2015-02-10陈风强
陈风强
摘要: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诸如人本、和谐、诚信、互利、修已安人、止于至善,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家体系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儒家强调道德理性中寻找源头,合理扬弃其不合现代性普遍要求的价值观念,但无疑不能忽略儒家价值观中对人性有着高度尊重和提升的合理性内核,通过挖掘、整理和继承数千年辉煌文明有着类似生物体“长寿”基因,倡导和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敬业爱人的传统美德,对解决现实的“三信”问题仍具有普适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必能在当代中国商业领域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适应高度社会主义文明需要的新文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 文化 制度 价值观 社会主义商业文化
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初显,两大问题给当代人的社会和精神世界带来巨大冲击:一是历史在我们面前扁平化了,即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变化之快已经使方向感丧失,即现实和未来在历史的时空中的坐标越来越不能把握;其二是世界表现为某种单质化倾向:各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追求,现代性的普世价值也已被广泛认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嵌置于这个大变迁时代,从计划经济中脱胎换骨到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阶段,经济转型带来副作用已经远非经济领域本身。在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背后,深层次社会和体制潜在矛盾及精神意识的混乱,对我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之影响已经不容低估,世界改变着中国,而中国是通过改变世界来改变自己的。这一切,可归结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言:一切问题因文化引起,一切问题由文化解决。
文化概念的解釋千差万别,概由其复杂性所致,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结构”,此多为我国学界接受,83年荷兰社会学者霍夫斯塔德的“文化是民族共同的心理思维程序”更是风靡一时,冯国荣04年曾经有过一个系统性的诠释,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不同的意境的“文化”是不同的,不同的语义场下就有此“文化“非彼“文化”的分野。在商业领域,原商业部长胡平同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见解,其实是在商业和文化之间的对立中寻求统一性意义上来立此命题的。社会主义的商业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结构中,关于生产、交换和流通领域中所包含的行为主体即参与人群体的所遵循的习惯、制度结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的总体。对于曾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开放所追求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必须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共识确立。现实意义上的商业文化已经不同于胡平其时的前提假设。
“没有中间性就无所谓规则”,当代哲人波兰艺如是说。手段服从目的,社会主义的商业文化的目的是建构商业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各层面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出发点和指南。无疑,商业文化建设应该服从社会主义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目标,致力于解决商业领域中突出的问题。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非常深刻的指出: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可能会腐蚀人的天然的政治本能。同当下的社会问题一样,商业领域的“信用、信任和信仰”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商业运转的效率,扭曲了资源的配置,表现为商品虚假、价格欺诈、广告和合同无诚信、劳资矛盾激化、官商勾结、权力租金化和商业机会垄断等。进一步后果是发达繁荣的市场难以建立,国际市场开拓受阻,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工业强国”。人际关系的严重扭曲,价值观的混乱也成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桎碍。
制度和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解决“三信”问题的钥匙。建构服从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现实目标的与社会之以市场经济的效率要求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必须从制度建设和价值观确立入手。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指出:没有制度的保障,经济长期增长不可能发生,“一个有效的经济组织的产生,正是西方世界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改革就是通过消除与改善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符合效率原则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质就是经济体制的既破又立的过程,即经济学意义的制度变迁。我国近30年来的改革是在诱致和强制两重作用下发生的,由于制度变迁容易出现正外部性导致的供给不足,政府的强制变迁就是必要的,经济史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史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家也是企业家,也是熊皮特意义上的“创造性毁灭”者,因此,政府和政治家对商业文化来说不是旁观者,而是行为主体。按照唯物史观,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和企业家们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力量。但党和政府的发现、总结、倡导等推动作用也不可缺少,我党遵循的“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路线在建构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中仍将发挥指导作用。
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核心的和其支配作用的是价值观念,而信仰则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起着有力的指导、确立和支撑作用。信仰是满足人们的归属感而产生,其本质是寻求生命的永恒价值。信仰问题在当下的表现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错位、混乱,它反映的是价值多元化,在转轨这一历史断层中延伸出的必然现象:五四运动所导致与传统的价值观的割裂,这种割裂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极致。在改革开放中,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潮涌入,我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从其指导地位有所退却,西方的甚至是封建腐朽思想泛滥,我党的指导思想曾一度出现向何处去的彷徨:一是全盘西化,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教条。凡此诸端,传统文化没有被放置到其应有的地位上。
从文化的特性来说,没有一个文化体系能够凭空创造出来,文化都有其传承性和流变性。西化说即文化的虚无主义缺乏其现实依据,一个重要的反例即是中国革命的正确指针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对待文化(狭义的文化),毛泽东同志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法则。所以按照社会主义之目标、目的要求,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扬弃传统文化,汲取其精髓,构建社会主义的商业文化就是必然的选择路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源头活水是先秦诸子百家,主脉儒释道而已,其核心部分是儒家思想。张岱年称儒家的价值论为“内在价值论”。儒家崇尚“内圣而王”的理想人格,并以之为王道乐土。儒家的一些基本价值观,诸如人本、和谐、诚信、互利、修已安人、止于至善,是經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家体系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儒家把强调道德理性作为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的至上性,认为“道德”具有内在价值。通过修身养性,育浩然正气,借助“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的价值,达致“三不朽”的最高境界。审视儒家思想中的“义利之辩”“本末之辩”和“性情之辩”,将此“辨证”引入生产、交换和消费领域,比较其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解构,对于启发当代企业经营者讲王道,非霸道,以德治企,以德立信,以信致远。对于构建商业文化中行为主体的道德规范,良多裨益。
精神层面文化的力量,只是一种引导,是对于人性的软约束,而制度层面文化的力量,就要强大的多,在短期内更为有效。制度是由一系列统摄范围和时间不一的内容构成,现代社会,正式制度包括高至宪法、法律法规,低至产权合同等具体实施法令规则等,立法思想中也渗透着该时代的主流人文精神,精神和制度两层次二者相互渗透、彼此作用,构成社会中人际间、国家、个人、组织等之间的行为规范集。解决现实中“三信”症结,制度的作用可以发挥其约束力量,通过法律制度约束、监督,依法施政,行政透明化,政府依法“归位”,变革行为主体的关系,既不要“缺位”,更不要“越位”,按现代理论,政府应履行提供公共品、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保证市场在“市场失灵”发挥其干预作用职能,从制度上保障市场的问题通过市场解决。缩小行政许可范围,减少“租金”源,提高寻租成本,从制度上防止腐败频繁发生,取“信”于民。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合理扬弃其不合现代性普遍要求的价值观念,但无疑不能忽略儒家价值观中对人性有着高度尊重和提升的合理性内核,通过挖掘、整理和继承数千年辉煌文明有着类似生物体“长寿”基因,倡导和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敬业爱人的传统美德,对解决现实的“三信”问题仍具有普适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必能在当代中国商业领域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适应高度社会主义文明要求的新文化。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雷震,译.中国社会出版社.
[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陈朝钢,译.中国社会出版社.
[4]侯惠勤,等著.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