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血液筛查中新型HBV基因突变及抗原分析的研究
2015-02-10孙玲玲孙伟峰通讯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无锡市中心血站江苏无锡40
孙玲玲,孙伟峰,张 震(通讯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 输血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 医学检验科;无锡市中心血站,江苏无锡40)
输血前血液筛查中新型HBV基因突变及抗原分析的研究
孙玲玲1,孙伟峰2,张震3(通讯作者)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输血科;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3无锡市中心血站,江苏无锡214023)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前血液筛查中新型HBV基因突变及抗原特点,评价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输血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血液中心采集的血液标本40421份,采血并进行ELISA、ALT、血型检测、NAT检查,ELISA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抗原、抗体,NAT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检验,以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清标本病毒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进行DNA测序、序列分析,对于ELISA (-),NAT(+)献血者进行跟随随访,分析乙肝表面抗原变化情况。结果:ELISA筛查HBsAg、抗-HCV、抗-HIV-1/2中有1项为反应性标本占96.99%,NAT检查阳性率7.92×10-4(31/40421),10例HBV/HCV/ HIV阴性,HBV DNA反应性占70.00%,21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病毒含量11~84IU/ml,平均(15.5±2.3)IU/ml;随访12个月以上,25例随访1~5个月,HBsAg抗原转为阳性1例、HBV NAT检查转为阴性3例,维持原样21例,乙肝窗口期3例、隐匿性感染12例,对血样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其中HBsAg阳性1例、HBcAb阳性21例、HBsAb阳性13例、HBcAb单阳性6例,随访变为3、17、12、3例。结论:输血前血液筛查中新型HBV基因突变可能是致抗原阴性的重要原因,进行NAT检查有助于发现窗口期、隐匿性HBV感染。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炎;输血;血液筛查;基因突变;抗原分析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数以亿例患者生命。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病原体的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11%,其中相当一部分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为隐性感染,输血前进行乙肝检验非常必要,有助于保障输血安全[1]。ELISA是检查HBsAg主要方法,但灵敏度较低,近年来核酸检测技术(NAT)逐渐受到医学界重视,敏感度高,可有效提高感染“窗口期”检出率,发现隐匿性感染、病毒变异株。我市中心血站对无偿献血血样开展NAT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血液中心采集的血液标本40421份,采血并进行ELISA、ALT、血型检测、NAT检查。
1.2方法
血液标本2~8℃冰箱保存,4h内,1500 g离心20 min,分离血浆,2~8 ℃冰箱保存,完成各项检测。ELISA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抗原、抗体,NAT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检验,ELISA测定HBsAg阴性、抗HCVAb阴性、抗HIVAb阴性样品,并对三项标本进行三项病原体检测,提取核酸,以扩增检测系统检测标本。以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清标本病毒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进行DNA测序、序列分析。对于ELISA(-),NAT(+)献血者进行跟随随访,分析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变化情况。对以上说的HBsAg ELISA(-)、NAT(+)标本,以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并评价乙肝病毒感染免疫情况,合适NAT抗体表达,诊断是否为窗口期、隐匿性感染[2]。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40421份检查,ELISA筛查HBsAg、抗-HCV、抗-HIV-1/2中有1项为反应性标本39 204份,经NAT检查,见31例反应性标本,检出率为7.92×10-4,进行复检,NAT检查仍为阳性,HBsAg、抗-HCV、抗-HIV-1/2中结果无变化。将31例标本送检,10例HBV/HCV/HIV阴性,21例HBV DNA反应性,占70.00%,检出病毒,且病毒为HBV,HCV RNA、HIV RNA为阴性。21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病毒含量11~84 IU/ml,平均(15.5±2.3)IU/ml,其中<20 IU/ml者20例,占95.24%。40 421份样本中,ELISA检查HBsAg阳性1782份,检出率4.41%,双试剂反应阳性1108份,占2.84%、单试剂反应阳性624例,占1.54%[3]。
31例NAT反应性标本进行PCR扩增,8例电泳见特异性条带,其余扩增反应不佳,产物量较小。对31例ELISA(-),NAT(+)献血者进行跟随随访,随访12个月以上,其中6例失访,25例随访1~5个月,其中ELISA检查HBsAg抗原转为阳性1例、HBV NAT检查转为阴性3例,维持原样21例。后经诊断,乙肝窗口期3例、隐匿性感染12例[4]。
2.2抗体检测
31份ELISA(-),NAT(+)献血者,对血样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其中HBsAg阳性1例、HBcAb阳性21例、HBsAb阳性13例、HBcAb单阳性6例。随访,再次取对象血样,复查,HBsAg阳性3例、HBcAb阳性17例、HBsAb12例、HBcAb单阳性3例。
2.3典型病例
1例确定为窗口期标本,首次HBV、HCV、HIV,重复检查均显示正常,NAT检查阳性,为“窗口期”,Ct=33.4。跟踪随访1周,复查,进行HBV、HCV、HIV核酸检测,Ct=30.1,病毒拷贝可能增多,但进行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HCV、HIV检查,仍为阴性。继续随访,第6周,复查HBV、HCV、HIV核酸检测仍为阴性,Ct=23.2,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g转为阳性,诊断为乙肝感染,传染性增强。第12周复查,混样模式检查HBV、HCV、HIV核酸,Ct=28.4,又发生变化,电化学发光检查HBeAb为阳性,HBsAg转为阴性,乙肝病毒复制不活跃,提示HIV感染时间已较长,病毒趋于稳定,HBVDNA可能与宿主DNA开始或已经整合。
3 讨论
输血安全关系个人生命健康安全,输血所致感染是医疗纠纷发生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常以两次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病毒检测,但实际情况是,因HBV窗口期较长、假反应性较高等原因,仍有少部分被漏诊,携带HIV病毒血液被输注,受血者被感染。血液感染主要原因包括为病毒感染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隐匿感染输血、实验室差错[5],我国因各地区输血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个人输血安全意识较差,血液病毒残存率较高,本组患者ELISA筛查HBsAg、抗-HCV、抗-HIV-1/2中有1项为反应性标本占96.99%,不合格者占3.01%,血液质量亟待提高。经NAT检查发现,ELISA(-)、NAT(+)阳性率7.92×10-4(31/40 421),提示单纯的ELISA三联检测仍不能完全保证血液合格。研究显示,ELISA(-)、NAT(+)阳性者,HBV DNA反应性占70.00%,其中病毒含量11~84IU/ml,平均(15.5±2.3)IU/ml,提示NAT可检出隐匿性、窗口期乙肝病毒感染,隐匿性感染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后经随访证实,乙肝“两对半”检查,血样HBsAg阳性1例、HBcAb阳性21例、HBsAb阳性13例、HBcAb单阳性6例,随访变为3、17、12、3例,患者病毒活跃性发生变化。
第四代酶联免疫吸附测试已可将输血风险将至1/100万级,但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尽管检测抗原、抗体,窗口期、潜伏期患者献血仍无法避免,造成漏检,NAT检测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传染病筛查重要方法,但因成本、价格等原因尚未得到普及,但该技术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张荣珍,胡苑笙,等.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J].疾病监测2014,29(8):290-292.
[2] 林宇,李颂华,王如伟.日本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治疗研究概述[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8):1444-1449.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1):1-15.
[4] 张梅香.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06):735-736.
[5] 冷婵.血液HCV筛查策略的探讨[D].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
收稿日期:2015-06-21
〔中图分类号〕R575;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76(2015)10-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