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参加会诊的实践与体会
2015-02-10郭春钰魏桂林
郭春钰,魏桂林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赣州 341000)
临床药师参加会诊的实践与体会
郭春钰,魏桂林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赣州 341000)
目的 通过对临床药师会诊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经验与工作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4例会诊案例,对参与会诊工作的实践进行认识和思考,总结归纳会诊经验。结果 4例患者经临床药师会诊干预后,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临床会诊,参与临床治疗,融入临床医疗团队,成为临床医疗工作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临床药师;会诊;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是以围绕服务临床、服务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1]为工作职责。药师走向临床参与药物治疗,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也是药师为临床提供药学专业服务的机会[2]。参与临床会诊,可以作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切入点,是临床药师面向临床和患者,直接体现其价值的一种方式[3-4]。目前,临床药师越来越多地参与临床会诊工作,但各地临床药师的会诊工作内容、形式、重点,并无公认的模式,也没有统一规范与要求,笔者分析我院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情况,选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药物治疗方案选择、药物使用方法、用药后出现的药物反应分析与处置几个方面,来探讨临床药师会诊的关注要点,并对我院临床药师会诊中,使用的会诊-追踪-分析模式进行介绍,希望对临床药师同行的会诊提供参考。
1 案例1:提供用药方案及相关指标监测建议
1.1 病例概况 患者,男,44岁。因“肾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入院。既往病史:10余年前患者因“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肾脏移植成功,术后服用抗免疫排斥、护肝等药物。入院后在给予护肝、护肾治疗过程中由于免疫力低下出现院内感染,出现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诊断为:重症肺炎等。给予抗感染(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灭菌粉末)、抗真菌(伏立康唑灭菌粉末)、抗炎、抗排斥、护肝、抗病毒、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一度好转。但近日患者病情再次变化: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咯痰加重,并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41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以下肺明显。左下肢轻度水肿,大便正常。患者病情再次变化后进行相关检查,X线:双肺野遍布斑片状实变影;超声:肝脏右叶偏大,肝脏回声较密、较粗,左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腔少量积液;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21.1×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N)95.0%,血小板(platelet,PLT)64×109·L-1,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14.62 mmol·L-1,肌酐(creatinine,Cre)105 μmol·L-1,真菌培养:白假丝酵母菌“+”,药敏均敏感;巨细胞病毒(CMV-DNA)2.78×10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48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56 U·L-1。临床药师参加全院扩大会诊及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
1.2 会诊意见
1.2.2 临床药师会诊意见 ①密切观察抗感染药物的疗效,对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定期监测,如万古霉素、卡泊芬净可能造成对肝、肾功能的影响;②行CRRT时药物剂量的调整[5]:美罗培南粉针在CRRT时药物的清除变化非常大,推荐剂量1.0 g,q12 h~q6 h;万古霉素推荐负荷剂量为15 mg·kg-1,维持剂量为0.25~0.50 g,q12 h,在高流量CRRT(>6 L·h-1)时,可以增加到正常剂量(0.5 g,q6 h),滴速控制在20 滴·min-1;卡泊芬净粉针首剂70 mg后可改为35 mg·d-1维持,滴速在20滴·min-1。
1.3 会诊后追踪 调整给药方案后,患者第7天体温降至正常,胸闷气促减轻,咳嗽、咯痰减少,下肢无水肿,大便正常。实验室检查示:WBC 6.1×109·L-1, N 76.7%, BUN 15.82 mmol·L-1, Cre 112 μmol·L-1,钾(K+)4.9 mmol·L-1, ALT 27 U·L-1, AST 31 U·L-1。根据病情进行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停美罗培南改为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 g,静脉滴注,q12 h。第13天至第15天,痰真菌培养连续3次结果为“-”;痰细菌培养连续3次结果为“-”,复查血液分析示:未见明显异常。
1.4 分析 在此例药师会诊当中,临床药师对行CRRT时患者药物使用剂量提出建议,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卡泊芬净是临床常用药物,但并非所有医师都熟悉并能准确掌握这些药物的个体化运用剂量,临床药师的会诊,准确指出使用剂量,从而在用药具体方案方面给予临床帮助。另外,临床药师提供的药物对肝脏损伤的可能,从而建议临床进行监控,让临床医师用药更有把握。
2 案例2:药物特殊反应的处理
2.1 病例概况 患者,男,57岁。于3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中度钝痛,无他处放射痛。无反酸、嗳气,无寒战、发热,无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胃溃疡,给予雷贝拉唑口服,症状稍缓解。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胃角溃疡;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病理示:胃角腺癌,诊断:胃恶性肿瘤。在我院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术后3 d,患者导尿管尿液呈粉红色,特请临床药师会诊,判定是否药物反应导致。
2.2 会诊意见
2.2.1 临床药师会诊 查看医嘱: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高热,体温39.1 ℃,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医嘱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2 mL,im,st,退热,1 h后复测体温为39.6 ℃,再次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2 mL,im,st,同时行物理降温,并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 g,静脉滴注,bid,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静脉滴注,qd,抗感染。询问患者,在用药后第2天和第3天尿液呈红色,查看导尿管引出的尿液靠近身体部分呈黄色,远端为粉红色,切口引流管引流淡黄色液体。尿液分析示:WBC“-”,尿潜血(BLD)“-”,尿胆原(URO)“+”,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血常规示,WBC14.82×109·L-1,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3.83×1012·L-1,N 86.40%。
2.2.2 临床药师会诊后建议 考虑粉红色尿液的可能原因,①复方氨林巴比妥及其代谢分解产物与经肾排泄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或其代谢物相互发生配伍的结果;②复方氨林巴比妥累计使用剂量较大、间隔时间较短。建议在停止使用该药后,增加补液,如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促进排泄,并监测肾功能。
2.3 会诊后追踪 术后第4天开始,患者体温正常,尿液无红色,颜色黄色、清亮。继续予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 g,静脉滴注, bid,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静脉滴注,qd,抗感染等处理,复查肾功能示:基本正常。
2.4 分析 常规处理药物反应,临床医师往往无法判定哪种药物导致,即使停用药物后,也无法寻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减轻或消除药物反应。临床药师可以依据药学相关知识,帮助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例患者导尿管的尿液呈粉红色,临床药师查阅文献并未见有使用以上3种药物致非血尿性粉红色尿液的相关报道,是否是这些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或者其代谢产物相互作用,导致尿液颜色变化的反应?根据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的原则,认为患者使用3种药物均有可能导致该反应,但复方氨林巴比妥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用药间隔时间过短、药物累计剂量过大、时间顺序合理的情况。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为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巴比妥类药物及其代谢分解产物与尿液中的含氮物质、其他有机化合物或与经肾排泄的其他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可能导致该反应的出现。所以,复方氨林巴比妥导致该反应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患者由于尿胆原“+”,也需要考虑是否因为黄疸导致尿色变化,但由于其肝功能正常,可基本排除黄疸的因素。
经迅速停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尿液变红反应停止,而该反应无法用患者疾病来合理地解释。所以,虽然与已知的药物不良反应不相符合,但仍然判定很可能是该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其他经肾排泄的药物、代谢物相互发生配伍而导致的临床症状。停药后,使用加强药物排泄的方法,迅速获得良好效果。
3 案例3:调整药物剂量
3.1 病例概况 患者,男,39岁。因“血糖升高3年,四肢肿痛4 d”入院。体检:四肢非凹陷性水肿,表皮充血,皮温较高,以左上肢明显。辅助检查示:入院即刻血糖(APG)17.7 mmol·L-1。当地人民医院查肺部CT示双肺多发类圆形结节,部分内见空洞,两肺下叶感染性病变。上腹部CT示肝硬化。皮肤科会诊考虑丹毒。患者目前诊断:①肝性糖尿病;②全身多脏器脓肿;③丹毒。患者目前全身多处出现脓肿,特请临床药师会诊,寻求抗感染治疗的有效方法。
3.2 临床药师会诊意见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易并发感染。肺部CT提示血源性脓肿,血源性播散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6],抗菌药物指导需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指导用药。肝功能:清蛋白(albnmin,ALB)30 g·L-1,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30.6 μmol·L-1,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10.8 μmol·L-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4 s,肾功能正常。主治医师目前予以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2:1)1.5 g,静脉滴注, bid,联合奥硝唑注射液0.25 g,静脉滴注,qd,抗感染治疗,开始使用2 d,患者体温有所下降,药物选择可暂时不予以调整,可增加给药剂量,结合患者肝、肾功能,建议: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使用频次调整为1.5 g,静脉滴注,q8 h;奥硝唑注射液使用频次调整为0.25 g,q12 h;门冬胰岛素(商品名:诺和锐)控制血糖、护肝等其他对症处理,待药敏结果再作调整。
3.3 会诊后追踪 用药第3天患者全身多处疼痛、腹胀好转,第5天无疼痛、腹胀等不适,四肢水肿较前明显好转,左上肢、右下肢皮肤表面轻度红肿。血培养结果提示:“-”,无法获得药敏试验结果。
3.4 分析 目前,虽然三级医院普遍多次对医师进行过用药培训,但临床医师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使用,无法准确掌握剂量情况仍非常普遍,而且药敏试验结果往往需要3~5 d,所以临床药师根据药学知识,对剂量、频次、种类调整建议。如阿莫西林/舒巴坦钠,药物半衰期约为1 h,临床医师运用方法为每天2次,临床药师调整为q8h,而奥硝唑半衰期为14 h,故用药频次调整为q12 h,从而保障血药浓度,提高临床疗效。
4 案例4:调整药物种类
4.1 病例概况 患者,男,81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年余”入院。诊断:①胃癌T3N3MO;②糖尿病。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给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3 g,静脉滴注,bid,奥硝唑注射液0.25 g,静脉滴注,bid,预防感染,术后第2天晚上开始出现低热,最高达38 ℃,血常规结果, WBC 12.41×109·L-1, N 90.11%;第3天停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改用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并送痰培养,结果显示溶血葡萄球菌:对莫西沙星敏感,加用莫西沙星注射液400 mg,静脉滴注, qd,增强抗感染,术后第8天患者无发热,复查血常规WBC 9.65×109·L-1, N 89.81%,入院第12天痰培养及痰真菌涂片:孢子“+”、假菌丝“+”,白念珠菌“+”。医师希望临床药师对其用药进行调整。
4.2 临床药师会诊意见 患者是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导致的真菌感染,根据目前症状及体征,建议停用抗菌药物,给予制霉菌素3 g加入5%碳酸氢钠注射液250 mL,分次漱口。
4.3 会诊后追踪 3 d后复查痰培养、痰真菌涂片提示“-”。
4.4 分析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过度、档次过高、时间过长,导致二重感染的现象越来越多,尤其是高龄、卧床、免疫低下、肿瘤、体弱等情况[7],此例患者抗菌药物连续使用>12 d,而且为高龄、免疫力低下,抗菌药物应及时停用。临床药师的建议,不但迅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而且大幅度减少医疗费用。
5 体会
临床药师会诊,首先必须清晰会诊流程与思路;会诊时应详细了解病史、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演变过程、用药治疗详细情况、疗效情况及相关检验结果。
临床药师的会诊应注重用药合理性判断、用药方案调整、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提供用药及相关临床指标监测建议等。在例1中,会诊的意见是在临床医师会诊确定用药种类后,提供用药具体方案及相关指标监测建议;例2中,药物使用后,出现特殊反应的原因推断与处置措施,为临床迅速解决问题,提供有效建议;例3中,调整药物剂量,提高临床疗效;例4中,调整药物种类,解决临床问题。
会诊后追踪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临床药师会诊必须知道在提供建议后,患者疗效、病情变化,再次或多次调整会诊意见,从而保障临床疗效达最优,如例1,在用药后7 d,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不但提高临床疗效,也避免长期、大量高档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后果。而且,会诊后追踪,也能积累重要的经验。会诊后追踪疾病的转归,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诊疗方案,是保证临床药师诊疗的连续性,确保会诊质量的重要环节。
案例分析也是很有价值的环节,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与分析的过程中,才能理清会诊思路,提高会诊水平,从而持续改进。
临床药师通过临床会诊,参与临床治疗,融入临床医疗团队,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会诊思路的清晰、会诊意见的明确、会诊后的追踪、详细的分析讨论,是工作中尤其应当关注的要点。由于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正确指导用药及相关事项,尤其是临床药师的思维模式和会诊的工作模式仍未形成规范,因此,将有限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为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
[1] 区日华.临床药师参加病例会诊工作的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75-76.
[2] 孙淑娟.国内外临床药师工作概况及SOAP模型在药师会诊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5):309-311.
[3] 郑文文,孙梁燕.以药物不良反应相关会诊为切入点参与临床治疗方案设计的实践[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10):48-50.
[4] 吴永佩,颜青.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20):1588-1590.
[5] 郭春钰,严金玲,黄子倩,等.临床药师参与1例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33(1):72-74.
[6] 张坚磊,陈锦艳,穆红.血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5(22):319-320.
[7] 石荔,羊红燕.7例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2873-2874.
DOI 10.3870/yydb.2015.06.038
[本栏目由默沙东(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2014-04-18
2014-07-18
郭春钰(1974-),女,江西赣州人,副主任药师,学士,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电话:0797-8685504,E-mail:guochunyu0309@163.com。
魏桂林(1968-),男,江西赣州人,主任药师,学士,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电话:0797-8685503,E-mail:weiguilin@sina.com。
R951
B
1004-0781(2015)06-08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