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2015-02-09孙立静
孙立静
【摘 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是国家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项特殊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其生源构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具有特殊性,学习适应上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旨在对学生构成和学习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其学习适应性,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学习适应性 人才培养
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国外学者大多把学习适应性作为研究学生整体适应性的一个方面,探讨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编制测评工具。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也展开了有关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研究对象多以中小学生和大学新生为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特殊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经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有利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适应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生物学,普遍存在于生物界,是一切有生命的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社会环境适应性、人际环境适应性等内容。
关于学习适应性概念的界定,以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为代表:学习适应性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田澜认为,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
本文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特殊性出发,认为,学习适应性是个体为了谋求自身良好的发展,依据自身学习条件和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不断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使自己的学习与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达到平衡的一种能力倾向。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学习适应性的特点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相比,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专业性突出,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知识结构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生源地分布广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程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经历不同,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二)学习动机
其学习动机的来源既包括就业、晋升、评定职称等工作方面需要,又包括取得更高学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能力水平等的需要,同时,还有来自家人和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结合,共同驱使学生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
(三)学习策略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教学内容更为广泛,专业性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主要是起指导和辅助作用,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学科的学习,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水平、知识建构能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时间、学习环境、工具资源以及向他人求助等资源管理策略,达到与外部环境相平衡的状态,寻求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关于提高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学习适应性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提高其学习适应性,达到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促进其身心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学校层面
教师和管理人员一方面应树立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学习适应性特点的正确认识,调整教学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具有针对性和专门性,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知识结构、知识建构水平的特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地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协调,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层面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等有正确的认识,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及时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采取适当有效的学习策略;运用多元文化的视角,积极寻求导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与他人交往中提高学习适应性。
(三)社会层面
各有关部门和招生单位应进行及时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客观、科学的评价,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调整,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而制定和实施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培养具有较高科学人文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由于招生对象的特殊性,其学习适应性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全面、正确地评估其自身和学习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弥补不足,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其知识建构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2]田澜,肖方明,陶文萍.关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24 (1):41-44.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4]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4.
[5]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AAT)[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991.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