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
2015-02-09熊佳红
熊佳红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形成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带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积累基本的知识,为创新打下基础。
【关键词】大学语文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创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套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创新型人才要从大学生抓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自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崇高的人文素养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独特的课程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呼唤。
一、形成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
1.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宽松的班级环境里,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尊重的氛围,不能对学生区别对待,抑此扬彼,也不可以抑彼扬此。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了好的表现都及时予以表扬,有了错误一视同仁批评指正。有一种风气很不好,现在的学生很聪明知道教师喜欢班上哪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知道自己不受宠,于是感觉在班上低人一等,学习热情也不高。学习成绩好受教师喜爱的同学就容易骄傲或者有压力。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观念,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勇于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把自己的创造才能发挥出来。
2.创造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大学生的语文课不同于专业课,不需要专业仪器,也不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但是文学就是人学,大学语文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心的自省来探究。大学语文教育要破除错误思潮的影响,鼓励大学生探究自己的心灵世界,养成凡事爱钻研的好习惯。很好多科学发现并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牛顿看到苹果掉下来启发了他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有位科学家在大海上航行,突然想到为什么海是蓝色的,对此进行研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大学生要敢于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都不敢探索,在科学上注定也难有建树。
二、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带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1.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积累基本的知识,为创新打下基础。
有人曾经说过:“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新东西。”任何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不吸收前人的成果,从头做起,只是重复前人而已,这样的创造没有意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人们学习各种知识进行各种创造的前提条件。各门学科的佼佼者,语文能力都是一流的。杨振宁爱读古文还出过散文集。王羲之是大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也一样流传千古。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水经注》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居里夫人是科学家,可是她的文章也被选进了初中语文课本。扎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学生就能在信息社会里及时的吸收最新的知识成果,有效地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流畅的表达自己,也就为创新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五种思维品质,构建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种品质在创新中是必不可少的,要以培养五种思维品质为抓手,构建大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灵活就是考虑问题不僵化、不被定性思维束缚、不拘一格,全方位多角度。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可以创造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而知识是陈旧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1.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坚强的意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心理学上讲榜样可以起到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对古代先贤的效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坚韧不拔的性格,例如读屈原的诗歌,想见其为人,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悲惨遭遇,自然感同身受,遇到挫折更加勇敢。同时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例如要求大学生背诵屈原的《离骚》,《离骚》有两千多字,很多生僻的字,要背下来很不容易。这就极大地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当他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耐着性子把这首长篇抒情诗背诵下来,他们不仅获得了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的提升,而且无形中磨炼了意志。再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短篇文学作品的创造,通过一次次的失败,也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2.培养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每个人都想要成功,只是欲望强烈的程度不同,有的人偶尔想一想也就罢了,有的人则是不达目标决不罢休,还有的人开始斗志昂扬,经过生活的磨砺消沉下去了。大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文学作品的讲授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生活的热情,让他们敢于扬起生活的风帆,出海远行。让他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知道,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追求成功的勇气。一个人有了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会增强。让学生生活在无菌的环境力,稍微遇到一点困难他们就会承受不了,因为心理落差过大而崩溃。只有进行适当的负面教育,使他们蜕去天真的幻想,他们才会成熟起来,才会拥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语文中对现实的黑暗描述很多,通过对此类课文的分析,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命运,自觉分析生活的曲折和前进的本质,从而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处处都弥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自觉转变教学思路,把机械简单的知识输入过程变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创造的乐趣,体验创造的激情,树立起创新意识和创新意愿,培养起创新的品质。把语文课变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 北京:三联书店,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