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路径探析
2015-02-09孙晓芳顾晓静
孙晓芳 顾晓静
【摘 要】近些年,高校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批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加大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分析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探索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 马克思主义信仰 路径探析
高校的青年教师以其年龄上的优势,以及言谈举止、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在校大学生较为相似,因而更易与学生交流沟通,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对学生的各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高校青年教师信仰正确与否显得尤为敏感和重要。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
随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这一群体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与年龄的界定,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
(一)从年龄上来看
金国华在其《青年学》一书中写道:“38岁以下,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进大学的一批青年教师占了40%左右,而且正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1]他将青年教师的年龄划定为38周岁以下。《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2年在对全国11所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生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时,将高校青年教师年龄划定为40周岁以下。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三省一市共同举办的“长三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中将参赛青年教师的年龄划定为45周岁以下。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学历的要求相对较高,因而,相较于一般的职业而言,需要较长时间的职业准备期。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界定,在参考传统意义上对“青年”的年龄界限时,更要考虑到大学、硕士、博士毕业所需的一般时间以及进入高校后所需的发展时间,因此本文将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限定为45周岁以下。
(二)从身份上来看
现阶段对高校在职人员的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行政人员(双肩挑的除外);2.专任教师(包括兼任部分行政管理事务的教师,即通常所说的双肩挑教师);3.专职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所谓教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六条:“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因此,李宜江认为:“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大学内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专任教师(包括兼任部分行政管理事务的教师,即通常所说的双肩挑教师),大学的专职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不在此列。”[2]
二、高校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各高校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以及青年教师问题的重视,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是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但毋庸置疑,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当中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程度的淡化、彷徨、怀疑和反对的“信仰弱化”现象。刘国习认为这种“信仰弱化”现象主要是指,“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知方面都有一定积累,在此前提下,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疏离,在信仰与不信仰之间摇摆不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妙图景,不可能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指引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几种现象。”[3]造成以上几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国内环境巨变,导致了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坚定
首先,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打破了我国单一的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方式。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了我国阶级阶层的复杂化。工人阶级分化成不同群体,主体意识开始淡薄。青年教师大都出生成长在国内改革时期,生活成长的环境淡化了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拉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出现,潜移默化地腐蚀了人们的价值观。官员贪污腐败,商家罔顾诚信,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滋生与蔓延,使人们心理产生困惑,价值取向也发生一定偏移,开始怀疑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马克思主义逐渐边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经验的同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亦纷纷涌入。高校青年教师受过良好教育,思维方式较为开放活跃,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多种文化和思潮碰撞增加了其辨别思想是非的难度。目前,高校中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都未能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公开宣传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偏激地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等误导性言论,给青年教师造成了不良误导。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也不同程度地腐蚀了国人的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问题时极力鼓吹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想虽然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但也使得马克思主义逐渐边缘化。
(三)高校体制失衡以及现实生活困难,打击了青年教师对科学信仰追求的积极性
目前,高等院校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体制下的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对青年教师的引进缺乏科学性。高校中人才引进主要都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的考核,忽视了对新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查,更不会提及其信仰问题。新进教师入职后未能经过系统培训即走上一线教学岗位,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青年教师无暇进行科研活动。其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缺乏可持续性。极力培养包装“名师”现象在高校中较为常见,资金、课题项目资源以及培训深造机会等都优先给少数“名师”。青年教师申请课题项目则由于年龄资历能受到诸多限制,种种不公平现象难免影响了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公平公正的怀疑。最后,青年教师处于婚恋、生育、养老的重责期,而其事业正处于上升初期。生活的重压以及事业上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使得青年教师鲜有顾及崇高信仰的问题。endprint
(四)青年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逐渐弱化,没有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和光荣,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清楚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正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崇高的信仰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和执政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指南。一直以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研究对象主要都是学生,而针对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研究则相对匮乏。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信仰亦是科学的。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何以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开设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因而绝大多数的高校青年教师已有一定的马克思理论基础,高校需要巩固深化青年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鼓励青年教师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座谈交流会等等,确保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其次,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有着巨大的反差,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描绘的共产主义蓝图与中国现阶段国情有诸多不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要结合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及时深化理论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公信力。
(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实效性
对于教师意识形态的教育如果照搬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其没有像学生一样有充分多的时间在课堂集中学习,对于青年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要结合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时间情况而开展。首先,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正如前文所说,大多数青年教师已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解、信服马克思主义,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其次,教育方式和时间要灵活多变。青年教师思维活跃,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且时间相对比较零散,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如手机、互联网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青年教师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走进马克思主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素质
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单位,从事教师职业,对于教师本职工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要遵循的职业准则还有很多困惑,因此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从青年教师进入高校的岗前培训开始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4]育人先育己,青年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护进而确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以人为本,逐步完善高校内部体制
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高校青年教师的主人翁地位,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彰显公平正义。高校要视青年教师现实的特殊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为其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激励与培养并重。激励要政策化、制度化、人性化,培养要经常化、规范化。针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困难,需要重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让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对于职称的评定要合理公正,既能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又不会产生畏难放弃的情绪。大多数青年教师的生活尚处于未稳定阶段,高校要贯彻好马克思主义,时刻关注青年教师生活方面的情况,自然就能使青年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金国华.青年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36.
[2]李宜江.关于大学青年教师身份与年龄界定的探究[J].辽宁教学行政学院学报,2013(2).
[3]刘国习,陈丽华.高校思政系列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简论[J].中国农业教育,2012(3).
[4]尚漪.高校青年教师信仰多元化、复杂化问题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