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源的现状调查
2015-02-09郭莹
郭莹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迅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职工们,因为年轻而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这个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或多或少的压力,重视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心理健康和心理压力状况,是关系青年教职工自身身心健康、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以及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调查上海SH高等专科学校129名青年教职工,系统评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弄清高职院校教职工的主要压力源,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和缓解压力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 压力 高职院校
青年教职工群体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教书育人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工作状态的好坏、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职工团体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的效果。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迅速发展起来,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职工们,因为年轻而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这个年轻的群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或多或少的压力,重视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心理健康和心理压力状况,是关系青年教职工自身身心健康、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以及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调查上海SH高等专科学校129名青年教职工,系统评估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弄清主要压力源,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和缓解压力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上海SH高等专科学校各部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涉及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11个专业系部和行政职能部门,共129人。
2.调查设计
调查内容包括:(1)个人资料;(2)心理健康;(3)压力源。其中,个人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专业、原籍所在地、工作年限、岗位、职称、所在部门10个方面。心理健康部分采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自评量表,9个因子,每个因子10个条目,共90题。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压力源部分采用华中科技大学陶芳芳在2006年5月自行编制的高校教师压力量表,有8个意义因子,共50题。8个意义因子分别是工作负荷、社会因素、个人特质、学校管理及制度、个人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学生因素、家庭方面。
调查问卷旨在评价高职青年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弄清主要压力来源,分析影响因素。
3.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方式发放问卷130份,实际回收129份,回收率99.2%,其中有效问卷129份,无效问卷0份,有效率为100%。进行问卷调查,将回收的问卷检查整理后,统一编码。心理健康问卷SCL-90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个人资料部分和压力源部分运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青年教职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SCL-90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被测对象中,总分超过160分提示阳性症状的有53人,占总人数41.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有73人,占总人数57.4%,以上被测对象需要进一步检查。
对照全国常模,被测学校九组因子的得分均分都在国内常模内。这表示被测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正常范围内。九组因子的得分按均分来进行排序,“强迫症状”得分最高,强迫症状的表现为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在工作中怀疑自己,或者反复检查等来保证工作做得更精确。在教师群体中常表现为追求完美而不断苛求自己,完美主义倾向等。排在第二的是“人际关系”和“焦虑”。“人际关系”表示在人际关系中敏感、不自在,害怕与人交往,伴有自卑感。“焦虑”表现为烦躁、不安定、神经过敏、紧张的情绪体验,时常会伴有躯体征象。排在第四的是“敌对”,表现为爱争论、冲动、脾气难以控制,与人交往中表现为不友好,严重时候会出现破坏性的行为。
2.总体压力情况
对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职工而言,按均值高低来排列压力源感受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学校管理及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工作负荷因素、个人特质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生因素和家庭因素。
其中,通过统计获知,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的压力源最大的前六项依次为:工资、福利待遇低;评职称条件多、限制死;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太多;学校管理对教师限制太死;学校推行教师博士化;工作量大、感到疲劳。压力感受最小的六个项目依次为: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与同事不和睦;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差;不善于交际;与领导关系不和睦;常觉得人生非常无味。对照陶芳芳在2006年对全国高校教师做的调研中获得的结论后发现,压力感受较大的前六项中评职称条件多、限制死;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太多;工作量大、感到疲劳这三项同样被排进排名,其余三项有出入。对照数据,压力感受较小的前六项中,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与同事不和睦、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差、与领导关系不和睦这四项与陶芳芳的调查结果一致。
由于来自于社会、家庭、单位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高期待,特别是这些年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不论在教师质量上,还是在教师成长速度上,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对教师们施压,给青年教职工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这与调查结果:青年教职工感受到较大的压力源“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太多”“学校推行教师博士化”“工作量大、感到疲劳”是一致的。同时,青年教职工们出于主观上的自我实现需要,觉得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奋斗、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对自己也施加高标准、高要求,这无疑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通常青年教职工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要求自己尽可能完美,对学生要求相应提高,情感表达困难、拘束,为人拘谨,害怕做决定,不敢冒风险,常责备自己,心里不踏实,容易感到紧张,催促自己赶紧把事情做完等等。
3.不同分类情况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的差异性比较endprint
(1)无明显差异的几种分类
对37名男性、92名女性青年教职工进行分类统计后显示,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维度的压力源上表现出的差异不大(P>0.05),女性略高于男性。且均在“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和“学校管理及制度因素”中显示压力感受较大,这与表1中所反映的结果呈一致。
对在不同婚姻状态的青年教职工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未婚、已婚但无孩子、已婚并有孩子这三类人群在压力源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其中已婚并有孩子的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最大。这与人们通常的猜测保持一致。
对于原籍所在地的分类,在压力源的感受上,虽然上海原籍的青年教职工超出非上海原籍的青年教职工,但是无论在总分还是各维度上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
对于工作年限的分类,1-3年、4-6年、7-9年、9年以上的青年教职工也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工作7-9年的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最强烈,依次为工作9年以上、4-6年、1-3年。
对于不同职称,将助教和讲师群体进行分类后发现,在压力源的各维度上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
(2)不同年龄情况下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的差异性比较
按照不同年龄(25周岁以下、26-30周岁、31-35周岁)来分类后,对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进行差异性比较,获知26-30周岁青年教职工的压力感受最大。同时,在“社会因素”这一维度上,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教职工,呈现明显差异性,26-30周岁的青年教职工的压力感受最明显,依次为31-35周岁、25周岁以下。但在其他维度上,各年龄阶段无明显差异性(P>0.05)。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令人不太适应;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工资、福利待遇低;教师要承担的责任多4条。其中,26-30周岁的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最大。分析原因,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不断启动新的改革,引入新的理念,颁布新的文件来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一些行业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先热门的专业近几年可能就不再被市场所需求,成了冷门专业,这些都要求从事教育工作的职工不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知识更新上需要做出调整,不然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第二,全社会对教师岗位的期待从来没有降低过,而且一些教育丑闻,如“校长开房事件”“90后艳照门事件”等恶性事件造成了恶劣影响,引发了对教育质量、教师品质一系列的深入讨论。这无疑给教师工作增加了挑战。第三,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三十而立”,意味着青年人在30岁前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这个时候在经历了刚工作前几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对自己的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规划和相应的期待,同时,此时在生活上也有了一些变化,比方说开始组建家庭等,这些对青年教职工而言,都会产生压力。
(3)不同学历状况下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对不同学历(大专、学士、硕士)的青年教职工进行压力感受的统计获得总分,总分P值显示为0.017(P<0.05),表示大专、学士和硕士学历的青年教职工在压力感受上有明显差异性,硕士学历要高于专科和学士学历。同时,不同学历的青年教职工在应对“工作负荷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生因素”上的压力感受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均显示为硕士学历的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高于专科和学士学历的青年教职工。也就是说,学历与压力感受可能是呈正相关的,学历越高,在压力源的感受上更强烈。
学历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可以代表文化程度的高低。分析原因,可能出于以下三方面:第一,硕士学历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量,不论在上课还是科研中,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学校给这部分的青年教职工施加了较大的压力。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多是高考失利或者三校生高考考进的,生源上就形成了学生素质高低不一的现状,这对于那些在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深造的硕士毕业的青年教职工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学生对教师的回应两者间形成了落差。第三,这些硕士学历的教职工们在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仿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造成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的竞争,这些是造成同事间疏于沟通的原因。同时,文化程度高,往往有着更多独立的想法,更勇于挑战权威,有更多表达意愿的诉求,这时这部分青年教职工对领导们的期待也会更高一些。
(4)不同专业背景下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对被测单位的青年教师所学专业(教育、医学、管理、其他)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后获知,教育专业背景毕业的青年教职工的压力源感受最强烈,依次为其他专业背景毕业、医学背景毕业和管理专业背景毕业。教育专业背景毕业的青年教职工反而比非教育专业背景毕业的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更强,这个与我们传统想法相悖。其中,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教职工在面对“工作负荷因素”的压力源时,P值为0.013(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性,即教育背景的青年教职工的压力感受最强烈,依次为医学专业背景、管理专业背景和其他专业背景。这可能与青年教职工所承担的工作相关。
(5)不同岗位的青年教职工压力感受的差异性比较
对青年教职工的岗位进行分类(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统计分析得知,总分P值为0.034,这表示为不同岗位的青年教职工在压力源的感受上有明显的差异(P<0.05)。行政岗位压力均值最低,辅导员居中,专业教师压力均值最高。同时,对于“学校管理及制度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学生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中呈现明显差异性(P<0.05),专业教师在这几个维度中要高于辅导员和行政人员。
通过访谈个别专业教师后了解到,专业教师感觉压力最大的是课时太多,承担了大量课程,一些教师每天的工作量甚至超过8节,晚上还排了夜大的课,休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学生素质方面,由于学生大多是高职生和夜大学生,学生素质一般,导致专业教师在“学生”这一维度上压力感受强烈。因为疲于工作,在家庭中的时间就相应减少,而青年教职工的孩子年纪还比较小,长辈的年纪也慢慢增长,上有老、下有小,两者都需要被照顾,这也是造成专业教师在“家庭”维度上压力感受强烈的重要原因。在“社会因素”这一维度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基本持平,与行政人员呈现出较大差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感一直都很高,越是在教育的第一线,压力也就更大。endprint
三、结论与建议
1.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职工的心理健康
采用SCL-90量表对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进行抽样调查。虽然SCL-90量表只是针对一个星期内的体验来进行测试,但表1的测试结果显示,129名青年教职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在测试中显示阳性症状,需要进一步进行筛查和诊断。而在需要进一步筛查的人群中,在“强迫”“人际关系”和“焦虑”因子中反映出阳性症状的人数最多。
2.不同分类情况下具有差异性的几项分类
(1)不同年龄的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对于社会因素的压力源反应最强烈。
(2)不同学历的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在压力源的感受上出现明显差异性,特别是在“工作负荷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生因素”这三个维度上的反应。
(3)不同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在“工作负荷因素”上的压力感受呈现明显差异性。
(4)不同岗位的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在压力源的感受上有明显的差异(P<0.05)。行政岗位压力均值最低,辅导员居中,专业教师压力均值最高。
3.建议
(1)学校组织青年教职工们做一次心理普测,更专业、准确地了解青年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2)学校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为青年教职工提供相关的知识,帮助青年教职工来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对于那些自我体验不太好、压力感觉较大的青年教职工,开放学校心理咨询室,让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仅服务学生,同时也服务青年教职工们。
(4)建立帮助热线,寻求社会支持。对于那些基于传统观念不好意思通过倾诉、在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青年教职工,可以提供心理帮助热线,来保护和鼓励青年教职工通过让自己感觉安全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压力感受比较强、心理问题困扰生活和工作的青年教职工们,及时转接给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相关医院,第一时间切切实实帮助他们。
(5)学校帮助青年教职工们一起规划职业发展。青年教职工在压力源上感觉最强烈的就是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和学校管理及制度因素。青年教职工普遍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学校就可以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让青年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目标的设定中,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在考核、激励等制度制定中广泛听取建议等,给青年教职工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建立民主宽松的组织氛围,真正给青年教职工们“松绑”“减压”。
(6)对于青年教职工本人,勇于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学会适应,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来缓解压力,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陶芳芳.高校教师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02).
[2]邱秀芳,张卫,姚杜鹃.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王平.川渝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
[4]邓志建,黄乐.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形成原因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
[5]Astramovich,R.L.,&Holden,J.M.Attitudes of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members toward utilizing paraprofessionals in school counseling.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002(3):203-210.
[6]Bryan,j. School counselors' perceptions of their involvement in school-family-coummunity partnership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004(3):162-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