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之缘由
2015-02-09周贤群
【摘 要】本文阐释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丧失道德和违反行为操守;人格障碍,行为异常,指出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建设,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网络虚拟空间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虚拟群体 主流 意识形态 影响因素
一、 引言
当前,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与以往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大学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人际互动和社会交往,这样才能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在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形成了思想相似性的群体。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具有虚拟性与广泛性特点,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思想影响。陷入网络中的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漠不关心,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逐渐丧失了理想与信念,最终使得人生价值观产生异变,主流意识形态缺失。针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要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因素,以应对复杂网络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所建构的虚拟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表现
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弱化,这与大学生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交往特点相关。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中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购物、交友等等。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交往具有自由、开放与松散的特征,这种网络虚拟群体之间削弱了自我的防御性。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大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逐渐形成具有相似的行为模式与思想的群体。这种网络虚拟群体交往具有互塑性和建构性,不再受到现实社会各种因素的限制,也使得大学生人际互动的规范及管理比较困难。网络虚拟社区交往将文化、信仰差异给予淡化或削弱,这样就造成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其表现包括: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些大学生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很少关注他人,认为人生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与快乐。一些大学生丧失道德和违反行为操守。还有的大学生网络上瘾,出现了人格障碍,行为异常。这些大学生逃避现实的社会交往,与周围的人关系冷漠,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比较少,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寻求感情寄托。
三、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首先,网络不良思想的传播与泛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各种思想能够轻易地进行传播。各种不良思想的图片信息与文字,被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所点击阅读,逐渐引发大学生思想的波动。网络上出现的色情图片与信息,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身心的刺激。还有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也得以传播和泛滥,这些价值观鼓吹个人价值和享受思想,崇尚物质消费等等。这些都与社会主流意识与价值观念矛盾。这些大学生禁不住诱惑,从而使人生观与价值观异变。
其次,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不具有自律能力。由于网络里面充斥各种思想,一些大学生不具有选择能力,而受到网络虚拟群体成员之间的影响。这些成员具有类似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由于这些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成员具有心理相容性,更易于接受成员传播的思想与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过渡,特别是这些大学生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不能进行自律,就对这些不良思想进行赞同与效仿。这种基于大学生自律能力弱的情况,也使得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最后,外界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管理松懈。由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适应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去了有效地监管,不能进行网络安全防范,也不能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进行网络法制、 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处于薄弱状态。
四、 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得出由于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大学生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形成比较私密的空间,很难得到熟人的建议,这样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驱动,从而思想逐步被扭曲。网络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使得人们被蒙骗,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意识包含了错误判断的可能性。这些被网络疯狂转载的信息或者错误思想,具有较强的煽动性,让缺乏判别的人们迷失了方向,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主流意识,也使得大学生还不坚固的理念信念产生动摇。这种社会现象是有害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大学生的进步发展。因此,网络虚拟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社会互动平台,也存在着网络虚拟群体不能很好地自律,而被不良思想所侵蚀,损害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与构建绿色的网络环境,实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的时代性特征,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生勇.网络虚拟社区中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及其干预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2]王磊,韦链.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形成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2).
[3] 周贤群.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1).
[4] 王志建,周浩,潘红.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