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及现实意义
2015-02-09杨彦京
杨彦京
摘要:孝道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奉养父母、敬重父母、养老侍疾和终老祭亲。传统孝道伦理既有其适应时代的方面,又有不适应时代的方面。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主要包括赡养父母的义务性和自律性、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孝敬和孝顺父母、祭祀和谏诤的继承与发展等。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伦理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有助于当代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孝道伦理;孔子;祭祀;谏诤;儒家;义务;战略资源;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36-03
孝道伦理是我国文化中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传统伦理思想,其不但对我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孝道伦理的作用。
一、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
我国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含义广泛。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的产物,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奉养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所说的“能养”和“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就是要奉养父母。因此传统孝道伦理要求给父母物质方面的奉养,这只是一种最低层次、最起码的要求。
2. 敬重父母。奉养父母并不是孝道伦理的全部内容,所以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里仁》)这就是说,如果不能敬重父母,只供养他们吃喝,岂不是和养一只狗或养一匹马没有区别吗?因此必须要敬重父母。
3. 养老侍疾。《礼记·曲礼上》中“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1]意思是孝子在父母生病时要用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他们。父母在年老时身体可能会虚弱,就很容易得病。所以在父母年老生病时,不但要及时治疗和精心照顾父母,而且还应多给父母精神上的关心。
4. 终老祭亲。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我国传统孝道伦理不仅强调对父母生前的奉养、敬重和侍疾,而且还强调父母去世后的那种敬爱之心。这主要是通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来体现。葬祭之礼主要表达子女对父母一种爱及怀念。
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其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糟粕。在当代我国,提倡孝道伦理并不是全盘继承,而是应对传统孝道伦理进行科学的认识以及辩证分析,摒弃其不适应时代的方面,吸收其适应时代的方面。
二、对传统孝道伦理的辩证分析
传统孝道伦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家庭伦理。它既有适应时代的方面也有不适应时代的方面,我们应客观辩证分析。
(一)适应时代的方面
1. 赡养和尊敬父母。《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中“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2]所以传统孝道伦理中不但注重赡养父母,还特别注重要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和尊敬父母是缺一不可的。传统孝道伦理强调必养且敬,作为子女,不仅要给父母以衣食供养,更要给之以尊重、关怀,使其心情愉快。对待父母,只敬不养不为敬,只养不敬伤其心。
2. 祭祀和谏诤的合理性部分。《孝经注疏》卷二《士章疏正义》称:“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祭。”“祀者,似也,神人相临”。因此在祭远祖的神灵时,是人与远祖的神灵的相通。每一个民族都意识到远祖的神灵的伟大与人的有限,故在祭祀中极力表达对远祖神灵的敬礼及与远祖神灵相通的愿望。通过祭祀能增加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寻找共同的优秀价值观,同时也是感恩意识的表现。谏诤也有合理性部分,比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谏诤要求父母有了过错,做子女的应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加以规劝,这和后来的愚孝是有区别的。
3. 尊敬老人。先秦儒家在推行以“仁政”治理国家的理论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因此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孝道伦理不仅要求尊重自己家庭中的父母和老人,还要求尊重别人的父母和社会上其他的老人。这种把家庭伦理中的孝道提升到全社会的“敬老”公德上,正所谓“立爱惟亲,立敬为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3],充分说明了孝道伦理的社会意义。当代社会弘扬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减少不尊重老人或“空巢”老人的现象。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二)不适应时代的方面
1.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传统孝道伦理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孔子认为“无违即孝”。所谓“无违”,即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父为子纲”说明父子是不平等的关系,单方面强调父亲的权威性,主张子女无条件地服从家长。传统社会较多强调“子孝”,而很少谈到“父慈”,甚至提出了“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和“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等愚孝的原则。这是封建家长的专制主义与子女奴隶主义的集中体现。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思想,压抑子女的进取和创造精神,泯灭子女对理想和事业追求的志向,不利于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
2. “忠孝一体”的观念使传统孝道伦理绝对化。孔子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又结合封建纲常思想,把孝道伦理推广到臣对君的忠诚上。在我国传统社会,孝是忠的具体化,忠是孝的扩大化。其中汉代不但在孝道上身体力行,而且还制定和贯彻了一套“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通过德治、法治、教育、行政等手段来弘扬孝道。此后“以孝治天下”成了历代君王成功施政的经验总结。到宋明理学出现“天下无不是的君主”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孝道伦理被绝对化、神秘化,甚至出现了孝的异化或伪孝。endprint
3. 祭祀和谏诤的不合理性部分。祭祀中,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这导致祭祀中薄养厚葬的观念,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谏诤中,记载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谏诤中要求父母和子女应相互隐瞒错误,这是不合理的。
三、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
传统孝道伦理较少讲到父母与女儿的关系、婆媳关系或丈母娘和女婿的关系,忽视女儿、女婿或儿媳在孝道中的作用等。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女儿、女婿或儿媳在孝道伦理的履行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物质化的今天,婆媳关系或丈母娘和女婿的关系受利益纠纷的牵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孝道伦理的履行。当今社会孝道伦理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局,一面是“重孝”的社会情节,一面是“不孝”和“难孝”的现实尴尬。所以新孝道的建立和发展,应在继承传统孝道伦理精华的基础上,增添适应当代社会的新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赡养父母的义务性和自律性。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及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赡养父母不只是物质上的赡养,而且包括精神上的慰藉。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一项内容格外引人关注,就是规定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就为履行物质和精神赡养父母这一道德义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子女赡养父母及老人不只是因为法律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应是出自对父母老人的亲情和感恩的自觉行动。现实中,精神上赡养父母很难量化或有具体的操作标准,这就需要自律的孝道伦理,需要从内心上自觉地履行赡养父母的道德义务。
2. 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当代社会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监护人。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表现在“父慈子孝”。所谓“父慈子孝”,就是父要慈,子应孝,双向对应或对等,即父母与子女双方都要对对方负有责任和义务,相应地都从对方那里获得权利。在长幼关系上,鲁迅强调要建立一种长幼平等、以幼者为本位的新型父子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以“无我的爱”为基础,双方具有对等的权利和义务。此外,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当代社会应注重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和教育好子女。只有从自身做起,然后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儿、女婿或儿媳的孝发挥真正的作用。
3. 孝敬和孝顺父母。孝敬与孝顺是不同的,“孝敬”是指尊敬父母及亲长,是一种真实的仰望、尊重、爱戴;“孝顺”是指尽量顺从父母的意志,是一种真诚的谦恭、温柔、顺从。孝敬的具体含义包括:一是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个人特点和爱好;二是尊重父母的意见或教诲。孝顺,顺者为孝。“百孝顺为先”。意思是说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顺应、顺从老人,让老人高兴,应该是第一位的。孝顺不只是对父母及长辈礼节性地尊重,而是从内心真诚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比如经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因此孝顺不是不讲原则,而是有原则的顺从。
4. 祭祀和谏诤的继承与发展。《孝经·丧亲》中说:“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不管是对父母的祭祀还是对先祖的祭祀,都表达对亲人和先祖的哀思和感激之情。因此,祭祀的继承与发展既是孝道伦理的重要内容,又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所以谏诤的继承与发展就是当亲人或长辈犯了错误时,应在不伤害亲人及长辈自尊心的前提下,婉转地对其进行启发、劝导,以免犯更大的错误。作为子女应对孝敬父母及长辈这一道德要求有正确的认识,要彻底清除“子不言父之过”等错误观念,从而尽到子女应尽的责任。
四、孝道伦理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自应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孝道伦理不仅是一种道德力量,而且是一种战略资源和顶层设计。孝道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孝道伦理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孝道伦理是我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源,其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孝敬,只有从内心上真正敬重父母,外在行为上才能做到孝顺父母。孝道伦理有助于唤回人们的道德觉悟和精神认同。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减少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但可以通过常跟父母打电话等方式来解除老人的寂寞。在今天要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回归伦理、回到自己的家。而孝道伦理是善的起点,是护卫传统文化伦理根基之所在。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孝道教育,不应过多地溺爱子女。父母和老人应在关心子女的基础上,让他们知道父母及长辈无私的付出,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奉献意识和礼节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
2. 孝道伦理有助于当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孝道伦理是家庭中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关系间的道德规范。首先,以孝道伦理为导向,会让父母子女都感到快乐。践行孝道伦理不仅是子女在为父母付出,更多的是自己生命的一种收获,是一种伦理上的幸福感。其次,孝道伦理对婚姻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社会群体的事。孝道伦理不仅仅是针对自己的父母,也针对配偶的父母。婚姻里的爱不仅基于交流和沟通,而且还基于与爱同等重要的责任,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顺。当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女儿、女婿或儿媳的孝顺,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从而有助于当前我国家庭的和睦。
3. 孝道伦理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养老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800万以上的规模激增。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4]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地加快,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家庭养老虽然仍是现代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到1/3,家庭平均规模不足3.1人,“4-2-1”家庭结构模式日趋普遍,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越来越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也面临种种困境。例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匮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护理人员短缺等。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弘扬历史悠久的传统孝道伦理,不仅注重对父母和长辈物质上的赡养,而且更加注重对父母及长辈的精神赡养,这对于解决养老问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孝道伦理有助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为老不尊”“子女不孝顺父母甚至虐待父母”和“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等不和谐的现象,这使国人找不到家的归属感甚至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在当代社会不仅要把孝道伦理作为一种道德力量,而且要作为顶层设计和一种战略资源。这样不但有助于增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而且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孝道伦理不但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无法替代的道德力量和约束力、制约力,而且是构筑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伦理,有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敏,注译.四书五经[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古敏.孝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3]刘东青,申培.论孝道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传承,2009,(8).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性看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