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新用医案三则
2015-02-09龚艺
龚 艺
(大连市旅顺口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辽宁 大连 116041)
阳和汤新用医案三则
龚 艺
(大连市旅顺口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辽宁 大连 116041)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是治疗阴证疮疡的名方,主治阳虚寒凝痰滞之阴疽,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闫德喜先生根据“异病同治”的原理,抓住“阳虚寒凝”之病机,灵活加减,用以治疗多种妇科杂症,疗效显著。介绍经典医案二三,以飨大众。
阳和汤;闫德喜;名医医案;妇科杂症;阳虚寒凝
闫德喜是名中医朱步先弟子,曾跟随朱老行医多年,深得其真传。闫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及各种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古方应用得心应手,疗效颇佳。阳和汤是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中的名方,由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炭和甘草组成,主治阴疽、附骨疽、流注、鹤膝风等阴寒之证。闫老师应用阳和汤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医案整理如下。
1 乳腺癌术后前臂漫肿
王某,女,50岁,2013年9月10日初诊。该患者左乳腺癌术后6年,近一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左前臂漫肿,不痛,肤色无明显改变,各项西医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患者现面色淡白无华,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辨证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治以温阳散寒、祛瘀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30g、鹿角胶10g、麻黄10g、白芥子10g、肉桂10g、乳香5g、没药5g、细辛5g、桂枝10g。七剂后复诊,左前臂漫肿消失,仅手腕微肿,继以七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该患者因乳腺癌手术后疏于调理,至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寒湿之邪凝聚,血行不畅,络脉不通,因而局部漫肿。辨证属阳虚寒凝,瘀血阻络,予以阳和汤温阳散寒,佐以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肉桂、桂枝同用既温补肾阳又调和营卫,温阳化气,通达四肢。诸药共奏温阳益气、通寒凝、舒血脉之功。
2 痛经
刘某,女,42岁,2013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因两年前一次淋雨着凉后出现痛经,继而每月或轻或重,曾多次服用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调理,未能根治,近两月症状加重。现患者面色淡白,精神萎靡,经前或经期腹痛,月经量少色暗,有小血块,伴有腰酸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痛经属寒凝血滞,肾阳不足,治以温阳散寒,调经止痛。方药:熟地30g、鹿角胶15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15g、炮姜炭10g、细辛5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当归10g、黄芪60g、元胡20g。服药8剂时适逢经期,来复诊,未见小腹冷痛,精神转佳,畏寒肢冷稍缓解,仍有腰部酸痛。原方加杜仲15g、金毛狗脊30g,嘱其继续服30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痛经又称经行腹痛,主要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有很多,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感受寒凉,瘀阻经络,或肾气亏损,湿热蕴结等。本例患者素体不强,又感寒邪,寒凝血瘀,阻滞经络,阳气不能通达温煦,证属寒凝血滞,用阳和汤温阳散寒,细辛增强其散寒通滞之功;元胡配失笑散以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黄芪益气生血,诸药配合,其痛即可霍然而失。
3 子宫肌瘤
田某,女,45岁,2013年8月19日初诊。患者在大连市某医院体检时发现子宫肌瘤,B超提示2.1cm×3.4cm,因恐肌瘤继续增大而寻求中医治疗。该患者近半年来经期时有延后1周左右,量少色淡伴有血块,或有小腹疼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身倦乏力,急躁易怒,每年入秋常因不明原因引发皮肤瘾疹,时轻时重,舌淡苔白,脉沉弦。辨证为症瘕属寒凝血瘀伴有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温阳散寒、软坚散结为主。方药:黄芪60g、柴胡10g、郁金30g、川楝子10g、附子30g、干姜10g、鹿角霜10g、乌药10g、三棱10g、莪术10g、山慈菇10g、浙贝母15g。七剂水煎服。患者8月26日复诊,自述身倦减轻,泛发瘾疹次数明显减少,四肢不温症状缓解,舌淡苔白,脉沉。继服方药:熟地30g、鹿角胶10g、肉桂10g、麻黄10g、细辛5g、白芥子15g、炮姜炭10g、3棱10g、莪术10g、山慈菇10g、浙贝母15g。嘱其连续服药调理三个月,复查B超示子宫肌瘤消失,诸证完全缓解,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石瘕”“癥瘕”范畴。历代医家对癥瘕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宋代《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癥瘕一病“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褥不善调护,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凝滞为癥瘕”。清代《妇科玉尺》更强调情志失调与癥瘕为病的关系,而该患者正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导致气血失调,日积月累,渐以成癥瘕。《诸病源候论》亦指出“癥瘕者,皆由寒湿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 而闫老师认为本病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加之元阳素虚,寒凝血瘀于胞宫,至经脉郁阻,久则成癥瘕。本病并非一日所生成,亦非一日可消除,治则应以疏肝解郁、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先以柴胡、郁金、川楝子疏理肝气,制附子、干姜补火助阳,黄芪补三焦、实卫气、助三棱,莪术破血逐瘀消癥,佐以山慈菇、浙贝母化瘀散结,乌药以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而后用阳和汤治疗本病,一方面扶助正气,以熟地加强补血固本之力,以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添精补髓,强壮筋骨;再以麻黄宣通经络,与诸药配合,开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此外,《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麻黄有“破癥坚积聚”之效,此处与熟地同用,亦取其“麻黄得熟地宣而不散,熟地配麻黄补而不腻”之意;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可利气散结消肿;肉桂、炮姜炭温中有通,以散寒凝。综观全方,补血温阳并用,化痰通络相伍。
4 结语
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著名方剂,组方精巧缜密,众多医家对本方多有研究,临床施治范围远超古人。闫老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妇科杂症,均获奇效,其运用古方之精妙值得我辈借鉴。闫老云:在临床实践中要把握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不要拘泥于古方的应用范围,要据证变通,引申运用,病虽各异,而阳虚寒凝的病因病机颇为相似,正所谓“异病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9-22
龚艺(1975-),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研究方向为经方防治常见病、疑难病。
R249
A
1673-2197(2015)02-0085-01
10.11954/ytctyy.2015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