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儿体质分类
2015-02-09魏毅
魏 毅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西安市卫生学校,陕西 西安 710054)
浅析小儿体质分类
魏 毅1,2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西安市卫生学校,陕西 西安 710054)
中医体质学说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小儿体质分类历来被历代儿科医家所重视。不同体质小儿的发病倾向和疾病证候、传变、转归均不同,治疗时应根据不同体质的先后天因素差异,采取不同的调理和治疗方法,方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小儿体质;纯阳体质;稚阴稚阳
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医学关注的重要话题。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影响个体对治疗、养生、预防等措施的反应性,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体质是描述个体特性的专有名词,在中医学文献中,《内经》为“体质”一词之源,常用“形”“质”“素”“态”等以表述体质之意。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所云“五形之人”,《素问·厥论》中所云“此人者质壮”,《素问·调经论》中所云“是人者,素肾气胜”,《灵枢·通天》所言:“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并说有“五态之人”等,不仅表述了人体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别,也指出了机体功能状态的不同[1]。
关于小儿体质,历代医家相关的论述很多。如《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提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归纳起来,小儿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均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年龄越小越显著。不能简单地将小儿看作是成人的缩影,在小儿的健康保育、疾病诊断及防治等方面都应根据小儿体质特点特殊对待,如此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根据小儿体质特点,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通过长期临床观察,笔者认为小儿体质应根据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特点、心理状态、发病规律等划分为若干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再总结出其体质差异,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
1 古代小儿体质学说
1.1 纯阳学说
我国第一部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小儿为“纯阳之体”学说由此而生,且为历代医家所尊崇。如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中指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2]。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纯阳”说从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发病后易化热化火以及治疗宜清热等方面来阐述小儿的体质特点。
1.2 稚阴稚阳学说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中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育婴家秘》中也说:“血气未充……肠胃脆弱……神气怯弱”;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说:“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者也。男子生于七,成于八,故八月生乳牙,少有知识。八岁换食牙,渐开智慧。十六而精通,可以有子。三八二十四岁真牙生而精足……盖阴气长而阳气充矣。女子生于八,成于七,故七月生乳牙,知提携。七岁换食牙,知识开……二七十四而天癸至,三七二十一岁而真牙生,阴始足,阴足而阳充也。”阐述了小儿时期阴阳从幼稚阶段开始逐渐充实旺盛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小儿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的体质特点[3]。“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这也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
2 近代小儿体质分型
因六淫之气属性各有不同,伤人也各有所偏,而人的体质也多有阴阳、虚实、寒热、燥湿之异。正因为有这些差异,故当外邪入侵后,邪正相争,便可产生多种不同的病理反应。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大致可将小儿体质分为正常质、偏颇质两类,后者又可分为肺气虚质、脾气虚质、肾气虚质、心血虚质、肝血虚质、脾虚湿滞质、脾虚肝旺质、痰湿内蕴质、阴虚内热质九类。
2.1 正常质
属正常质小儿,先天禀赋充足,后天喂养调护得当,较少生病,其脏腑、气血津液、阴阳与形神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灵枢·通天篇》说:“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表现为生长发育正常,体型匀称,胖瘦适中,或略胖,或略瘦,面色红润,气息均匀,表情自如,声音响亮,反应灵敏,肌肉结实,睡眠安宁,饮食、二便均可,指纹不红不淡,隐隐可见,舌苔正常,脉有力。该类小儿平时较少生病,发育正常,抗病能力良好,但毕竟稚幼,脏腑气血未充,故易受六淫疫疠饮食所伤,以肺脾系统疾病较为常见。患病后按小儿病理特点发展转变,发病后容易传变,由表入里,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同时,该类体质小儿再生康复力强,脏气清灵,容易康复。
2.2 偏颇质
2.2.1 肺气虚质 该体质小儿发育营养一般,面白气弱,哭声低怯,动辄汗多,易感冒,发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指纹淡,可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久病大病所致。因肺气虚弱,卫外功能失固,外邪易袭,由表入里,多患肺系疾病,以时行病、感冒、咳嗽、肺炎等常见。发病后,病证虚实夹杂,病理变化以寒化为主,故治疗时宜注意扶正补虚,驱邪不伤正,忌辛温窜散攻伐药物。平时可服玉屏风散等补益肺气,提高免疫力。
2.2.2 脾气虚质 该体质小儿营养较差,面色萎黄,唇白少华,头发稀黄,形体消瘦,体重减轻,肌肉不丰,山根色青,大便溏或不消化,有的干结如羊屎,口干喜饮,进餐时喜用水或汤下饭,食量少,速度慢,厌食挑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指纹淡隐,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大病所致。因脾气虚弱,消化功能失职,故易为饮食所伤,常患积滞、厌食、呕吐、泄泻等脾系病证。发病初期一般以实为主,以虚为次,故治疗时需用消导药配合补脾药。平时可服用四君子丸、异功散之类健脾益气、增进食欲。饮食应注意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进食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不可使脾胃负担过重。
2.2.3 肾气虚弱质 该类体质小儿发育较差,个体矮小,消瘦,头发稀疏细软,干枯无光泽,立行较迟,夜尿多,或有遗尿,面白气弱,精神萎靡,目光少神,四肢乏力,形寒肢冷,冬季明显;哭声语声低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缓无力,指纹沉淡,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久病大病所致。因肾气不足,如治疗不力,失于调护,则易患五迟、五软、遗尿、水肿、哮喘等证。治疗时应注意扶正助阳,勿汗泄太过。平时可适量服用健脾补肾类药物。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气的充足有赖于后天的培补,因此健脾对于肾气的滋养十分重要。
2.2.4 心血虚质 该类体质小儿发育一般,面色少华,口唇色淡,形体消瘦,头发稀黄,易心悸惊恐,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易发生心悸、惊吓、怔忡、血虚等证。该类体质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均有关,但以后者为主要因素。
2.2.5 肝血虚质 该类体质小儿发育一般,面色萎黄,体重稍轻,目干多眨,皮肤不润,头发稀黄,指甲干涸,两颧色红,舌质偏红少津,苔少,脉弦细。小儿体禀“纯阳”“肝常有余”,感邪后热病多,如失治误治,极易肝风内动,出现抽搐、角弓反张、肢体瘫痪等症状。
2.2.6 脾虚湿滞质 该类体质小儿发育营养一般或稍差,面目微浮,形体虚胖,肌肉松软不丰,倦怠懒动,脘腹痞胀,腹隆如蛙腹,纳呆,大便不化或溏,常夜间大便,睡卧露睛,舌质淡胖,苔厚白腻,脉细濡。该体质与脾气虚弱质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该类小儿有湿滞表现,脾虚与湿滞并存,因此也易患厌食、积滞、泄泻等脾系疾病。但治疗该类体质小儿时除应用健脾消导药外,还应添加行气化湿类药物,如扁豆、茯苓、薏苡仁、厚朴、藿香等,平时可服用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保健。饮食应少进冷饮、油腻、厚味、糖类食物。
2.2.7 脾虚肝旺质 该类体质小儿发育营养一般或稍差,形体消瘦,性格暴躁,睡眠不深,夜寐易惊,食欲不振,头发稀黄,时有腹痛,发热时易出现抽搐,舌淡红,苔薄少津,脉弦细。该类体质与脾气虚弱质也有相似之处,即皆有脾虚,不同的是该类小儿兼有肝旺表现,因此常患有疳证、泄泻、慢惊风、小儿麻痹症、佝偻病等疾病。治疗上要补脾与抑肝药同时应用,可用白芍、麦芽、生牡蛎、钩藤等药物。
2.2.8 痰湿内蕴质 该类体质小儿发育一般,形体偏胖,肌肉松软,面色白或苍白少华,表情淡漠,身体困倦,不喜活动,四肢欠温,动则汗出,喉中痰鸣,睡时痰鸣加重,多涎滞颐,饮食不振,大便多溏,易腹胀,舌质淡胖,苔白腻或厚腻,脉细濡,指纹青滞,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失调所致。因小儿痰湿内蕴,易受寒湿所侵和饮食所伤,引发痰饮咳嗽、哮喘、吐泻、湿疹、肿胀等疾病。其病理变化以寒化为主,故治疗时应注重健脾化湿、温阳化气、疏利气机,结合临床症状辅以宣肺、化痰、降逆、利水、止咳等治法。忌滋腻黏滞、阴柔之品,平时饮食忌生痰之物,如油腻、冷饮、甜食和不易消化食物,可适当服用六君子丸等药物。
2.2.9 阴虚内热质 该类体质小儿发育一般,形体消瘦,唇面多赤,皮肤干涩,头发黄,精神兴奋,易患多动症,口干口渴,手足心热,食少便结,夜间汗出,或潮热盗汗,睡眠不宁,夜梦多,小便黄而臊臭,舌质红,苔少无津,脉细数,多因先天禀赋或后天饮食失调所致。因阴虚兼挟内热,故该类小儿患病后病理变化易热化,引风生痰,或耗伤津液,耗血动血,易患火热证候,出现高热、抽搐、神昏、谵语等症状。治疗时应清化内热与养阴护津并举,不可过用苦寒、泻下之品,以免伤津耗气,使阴虚内热加重,病情恶化。平时应多食蔬菜、水果等甘寒食物,饮食应少进辛辣炙炸烧烤、狗肉、羊肉等热性食物,平时可适量服用沙参麦门冬汤、六味地黄丸、参麦饮等药物。
3 结语
体质的形成除具有先天禀赋外,后天生活环境、饮食结构、营养成分、运动训练等对其形成和维持也起着重要作用。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但也具有可变性,除药物外还可通过针刺、气功、按摩和健身运动,并配合独特的调摄方法,使体质得以改善[6]。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熟悉小儿体质类型,可针对其类型“因质制宜”做好调理护理,起到调理和转化体质类型的作用,使不均衡体质逐渐趋于均衡,增强患儿防病抗病能力,对于提高小儿健康水平、保证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孙理军.中医解读人的体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
[2] 王徐静,王晓鸣.小儿中医体质类型研究述要[J].河南中医,2011,31(12):1347.
[3] 孙艳淑.也谈小儿体质分类[J].河南中医,1998,18(2):19.
[4] 阿拉木斯,李爽,郭观池.论中医小儿体质理论与儿童体育保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54.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3-17
魏毅(1979-),女,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省西安市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体质学说。
R272.6
A
1673-2197(2015)16-0060-02
10.11954/ytctyy.20151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