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

2015-02-09田敬诚

关键词:人文科学学术研究社会科学

田敬诚

(教育部社科司,北京 100816)

学术评价由于涉及学术期刊的评价、学术成果的评价和科研人员业绩的评价,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期刊界讨论的热点。下面,我结合工作经验,从期刊管理的角度谈一点认识,请大家指正。

评价首先要有个标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在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条: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和编校质量标准。

在中国,政治标准是首要标准。在学术期刊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存在严重政治性错误的期刊可以“一票否决”,这是毫无疑问的。科学研究讲究用事实说话,如果不了解这一基本事实,对学术期刊评价问题的研究就很难谈得上是科学。政府有关期刊管理的每一个文件、每一次领导讲话的第一段,都会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绝非废话、空话和套话,而是表明了政府对于学术期刊的最大关切,同时也证明了政治标准是期刊评价的首要标准。

政治标准之所以是首要标准,是因为学术研究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最大不同。科技期刊评价无所谓政治标准,自然科学是中性的,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任何政治力量所用,哲学社会科学则不然,它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发表或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实际上就是以论文和专著形式传播某种思想观点。思想决定行为。对外传播某种思想,必然会对他人也就是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所以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三个概念。思想毫无疑问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考,不受任何限制。言论自由也没有多大问题,只是每个人在对外发表言论的时候,还是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身份和讲话的场合,不能信口开河,口无遮拦。出版自由则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说你不能出版淫秽色情、鼓吹暴力的东西,也不能煽动民族仇恨、挑起宗教冲突。在美国,你不能公开宣扬种族歧视;在德国,你不能赞美纳粹思想;在中国,你不能反党反社会主义,理由很简单,你不能在一个共产党办的刊物上骂共产党,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所以一个成熟的学者,不仅要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观点,而且要想清楚对外发表这种思想观点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没有想清楚这一点,就会显得有点幼稚、有点单纯、有点鲁莽。其实不仅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个科技伦理问题。比如说爱因斯坦就曾经因为自己的理论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制而感到内疚,机器人和人工胚胎的研究也是如此。由此可见,“研究无禁区,出版有纪律”这句话中的研究无禁区值得商榷,也许有些问题就是不能研究、就是一种禁忌。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分支学科都有意识形态性。图书情报文献学就没有意识形态性,考古学也没有。但有些学科意识形态性很强,比如说政治学和法学。有些问题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纯粹是政治问题,比如说赞成或反对哪一种政治制度。反党不行,反社会主义也不行。但大多数学科介乎于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之间,比如说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新闻传播学等有一定意识形态性,但不一定很强,所以也不能把政治审查的范围无限扩大。这样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意识形态在中国是一个含义很模糊的词,它的本义是“有逻辑的思想体系”。但现在我们使用这个词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与学术性相对的词、是一个与政治关系很紧密的词。所谓强调意识形态,就是要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中国学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讲,不了解中国政治,就不了解中国学术。政治与学术是一体的,有什么样的政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术,反之亦然,有什么样的学术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学术与政治相互影响,政治影响学术,学术也会影响政治,而且往往是力图影响政治。所以说学术评价不仅是学术界自己的事情,也是政治领域里的事情,学术评价不可能不接受政治方面的影响。学术是文化的精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政治都是地域性的,文化也是如此。历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就会不同,文化的多元化是很正常的,多种政治制度并存也是很正常的。美国人希望全世界的政治制度都是美国模式,这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只能说明美国人是一个很浪漫、很理想主义的民族。

总而言之,所谓政治标准就是学术研究成果必须接受来自于政治方面的评价。没有绝对的所谓学术自由,正如个人没有所谓绝对的自由一样。只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的言论和行动就会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某些约束。政治要尊重学术自由,学术也要了解政治的底线。这种底线在我看来,还并非仅仅是简单地为了维护某一党派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老百姓,所以说政治审查也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利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政治标准的把握要极其审慎。这是因为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其实就是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如同干群关系一样,这种关系是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随意破坏这种关系或者粗暴破坏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反党行为。要吸取反右扩大化的教训。反右是必要的,但不能扩大化。扩大化也是一种右,是一种把朋友驱赶到敌人那一边的愚蠢行为。所以政治把关一定要把握好“度”。四川有一副对联,叫做“自古治蜀要深思”,“不能宽严皆误”,堪称名联。面对浩如烟海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学术期刊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这不是自吹自擂,而是一种岗位要求。政治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同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把握好“度”十分重要,有时严一点,有时松一点,可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没有一定之规。

第二,关于学术标准。我个人一直认为,学术期刊评价就是学术评价,因为学术期刊是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因此讨论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在讨论学术评价的标准。目前社会上之所以对学术期刊评价问题如此关注,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术期刊评价已经有取代学术评价之势。一篇文章好与不好,已经不是学术界说了算,而是以发表在哪个刊物的级别说了算,这自然会引起学术界的强烈不满。

客观地讲,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政治标准不过是一个外部性的、短期的标准,而学术标准才是内在性的、长期的标准。所谓外部性,是指政治标准是外部对学术研究所提出的要求。所谓短期性,是指政治标准是会随着政权的更迭或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文革时期的政治标准与今天的政治标准就大不一样,解放前的标准与解放后的标准更是大不一样,但学术标准则是相对恒定的,一旦确定了这种标准,就会被多少代知识分子信奉并坚守。学术标准如果多变,那就说明学术研究这个行业还不够成熟。

强调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性,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和忽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恰恰相反,科学性是学术研究的立身之本。没有科学性的学术研究就不是学术研究,没有学术性的期刊就不是学术期刊。学术研究不是欺骗、不是宣传,而是一项追求真理的事业,无论朝代更迭、政权轮替,学术研究的这一本质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一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被认为是有目的的宣传,就会被人弃之如敝履。

讨论学术标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质量,虽然我们在研究成果的数量方面已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但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转变科研政策导向、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方向转变,所应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严格学术标准,大批淘汰那些水平低下的所谓研究成果,并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实行重奖,非此无以提高学术质量。由此可见,制定学术标准对于提高质量关系重大。学术标准很低或者是根本无人遵守,提高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什么是学术研究的标准呢?这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学术。与科技一样,学术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学”与“术”两个部分。“学”,就是理论;“术”,就是方法。评价一个理论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实际,不符合实际的理论自然也就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评价方法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看其是否有效。无效的方法、低效的方法、代价高昂的方法就是不好的方法。所以说,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求真,方法研究的目的就是求好。正确的理论就是符合实际的理论,先进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理论与方法密不可分,因为只有求真,才能务实。只有把理论问题搞清楚、把运行机制搞清楚,才能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方法。理论不清楚,就不可能找到最佳方法。所以说理论问题高于方法问题,基础研究高于应用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才会有高效的办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如此。

以上是评价科研成果的总体标准,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具体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评价标准又有所不同。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思想的一门科学。思想无非是两种思想,一种是正确的思想,一种是错误的思想。毫无疑问,人文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从众多思想流派当中选择正确的思想并以这种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一般而言,科学研究追求创新,但这条标准对于人文科学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因为人文科学追求的是正确而非强调创新,原因很简单,因为创新不一定正确。可以断言的是,大多数文科的理论创新都是不正确的,否则人人都可以成功。对于文科而言,创新并不难,只要与正统的、主流的观点有所不同即可,而且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依据,但问题是它不一定正确。正确的思想是非常稀缺而宝贵的,因为它必须经过长时间、大范围的社会实验。追求正确而非创新,这就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又一不同之处。当然,创新是科学研究最起码的要求,没有创新就不是科研。但是对于人文科学而言,仅仅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正确,因为错误的思想对人类危害极大。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又有所不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研究社会无非是研究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研究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前者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目标,后者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目标。虽然社会终将消亡,但我们研究社会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加速社会的消亡。以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外交学为主体的社会科学,总体上来说研究目的都是为了研究如何保持社会稳定,如何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政治学研究如何保持政权稳固、经济学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法学研究社会法治的规范保持社会稳定、军事学研究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外交学研究如何做到外交明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持一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目的决定标准,既然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那么评价一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就应当是看其是否有助于社会稳定。

当然,人文科学追求正确、社会科学追求稳定,这只是从总体上、最高层次上而言的一个极其概括的表述,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自己具体的、特殊的评价标准。以文史哲为主体的人文科学为例,文学求美、史学求真,只有哲学追求正确,因为正确的思想才是真理。社会科学也是如此,经济学追求经济增长、政治学追求政局稳定、法学军事学追求提高战斗力、外交学追求通过外交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和促进国家利益,所以每一个分支学科的评价标准都会大不相同,更不要说考古学和图书情报学等技术性学科,技术性学科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其方法是否具有先进性。所以说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一定要细化,一定要遵循同行评审的原则,由每个学科分别制定自己的评价标准并分头组织实施,政府不应干预,政治不应介入。

第三,关于编校质量标准。编校质量标准是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任何期刊都必须执行,在期刊评价中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但由于编校质量标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于操作,不过是统计错别字而已,在此恕不赘述。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学术研究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在“实践”中研究人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新传媒世界的媒介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