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钓鱼岛争端中“韩国因素”的影响(2010-2015)
2015-02-09尹虎
尹 虎
(浙江工商大学 东亚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东西方对抗的时代早已过去,而东北亚地区仍存在冷战残余,冷战思维也阴云不散。尽管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合作趋势正在走强,但矛盾与纠纷依然起着干扰作用。在这种冷暖交加的国际背景下,“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以来,中日间的领土争端出现了深化并持续的局面,纷争呈“多边化”的倾向,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剧烈动荡。经一番博弈与较量之后,2014年下半年起,两国关系呈现出了转圜势头。2014年11月7日,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为了缓和钓鱼岛海域紧张局面,避免突发状况,2015年1月12日,中日两国在东京进行了有关“海上紧急联络机制”的磋商,并于3月19日时隔4年重启了外交和防务部门高层官员参加的“高层安全对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中日两国间围绕钓鱼岛的矛盾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这并不说明钓鱼岛纠纷将不再反复,更不代表钓鱼岛问题已经解决。因此,在钓鱼岛问题尚未出现新的危机局面之际,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重新对前一阶段的钓鱼岛争端进行跨领域、多视角的探讨,完善分析理论和方法,勾勒出近年来钓鱼岛问题的全貌,成为了当前极为重要的任务及课题。在此认识下,本文在关注东北亚政治格局和多边政治影响的同时,分析2010年至2015年间韩国外交对钓鱼岛争端的影响及作用,并探讨有效把握“韩国因素”为钓鱼岛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有利环境的方案。
一、钓鱼岛争端的“多边化”倾向与韩国因素
《旧金山条约》签订后,钓鱼岛问题开始凸显,成为了60多年来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自2009年12月美国明确“重返亚太”后的一段时期内,中日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的冲突变得前所未有地突出,还出现了争端“多边化”趋势。这说明,我们不能将当前的钓鱼岛问题简单理解为中日间围绕无人小岛的领土纠纷的单纯升温。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相对衰弱,美国的“重返亚太”等因素正在影响着东北亚格局的变化。为了确保有利的战略地位,面对地区内政治力学结构的重组,东北亚各国纷纷调整了相应的外交路线。可以说,钓鱼岛争端的深化和延续,正是发生在此种宏观背景下。①黄凤志:《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变化与中国的应对》,《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年第3期。
美国明确“重返亚太”的政策以后,日本企图策应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在钓鱼岛问题上有预谋、有步骤地加紧挑衅,促使钓鱼岛纷争迅速升温。2010年9月7日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和野田内阁于2012年9月10日实施的钓鱼岛“国有化”成为了中日两国领土纷争升温的催化剂。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所采取的抑制中国崛起的对外政策以及歪曲历史、煽动民族主义的对内政策等,更是让中日两国关系陷入长期不稳定状态之中。
美国虽然没有从地理上与钓鱼岛直接相连,但对钓鱼岛争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0年8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表示:“钓鱼岛是在日本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明定,条约适用于日本政府管辖的领土,所以,如果你问条约目前是否适用于钓鱼岛,答案是肯定的。”②《美国务院强调〈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0_08/17/1965565_0.shtml,2010-8-18。美国政府的这一立场给予日本政府试探中国底线的勇气和胆量,导致钓鱼岛纠纷进一步升级。2014年4月24日,奥巴马首次以总统身份明确了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的美国政府的立场。2015年4月28日,在安倍首相访美之际,奥巴马还与安倍共同召开记者会重申了上述立场。不仅如此,美日两国政府还在2013年10月3日和2015年4月27日召开的外交、国防“2+2”会谈上就钓鱼岛海域发生突发状况时如何联手应对进行了磋商。美国的钓鱼岛政策证实了美国是直接影响钓鱼岛争端的进展及结果的国家,体现出了钓鱼岛争端的“多边性”。
另外,日本政府实施的将钓鱼岛问题带到联合国、欧亚峰会、七国首脑会议上讨论,插手南海问题,与中国有着领土纷争的东南亚国家共同制衡中国,又极力强化日美韩军事交流等一系列政策则越发加剧了钓鱼岛纠纷的“多边化”趋势。其中,2012年9月27日,日本常驻联合国代表儿玉和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的有关钓鱼岛问题的言论;2012年11月5日,野田首相在欧亚首脑会谈上阐述的围绕钓鱼岛纠纷的立场;2014年3月28日和2015年6月8日,安倍首相在七国首脑会议上对中国领土政策进行的批评;2015年6月7日,在日法首脑会谈上把中国的海洋活动说成共同威胁的做法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中日两国是钓鱼岛争端的当事国,两国间的政治互动无疑会决定钓鱼岛争端的解决模式。然而,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世界政治体系内与中日两国有着利害关系的诸多利益团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钓鱼岛争端的发展。其中,东北亚地区内宏观政治格局以及区域内国家间的互动,更是对钓鱼岛争端的解决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③金新:《中国东北亚安全挑战新动态述评》,《亚非纵横》2013年第2期。为了把握钓鱼岛问题的全貌,了解钓鱼岛争端的发展趋势,采用宏观视野和多边视角的分析法成为有效选择。笔者认为,在诸多能够对钓鱼岛争端产生影响的政治因素中,我们有必要对与中日两国都有着紧密政治、经济关系的韩国给予充分关注,并把韩国设定为多边外交的重要对象国。“钓鱼岛撞船事件”以来,韩国因素已在不同程度上多次影响了钓鱼岛争端的发展。正确理解钓鱼岛纠纷中韩国外交的影响及作用,将有助于把握当前钓鱼岛问题的全局,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利益的双边、多边外交策略。
二、韩国因素对钓鱼岛争端的影响
对于中日间钓鱼岛争端,韩国政府采取了中立的立场。例如,2010年10月4日,在比利时举行的第8届亚欧首脑会议上,菅直人首相向李明博总统提及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主张时,李明博总统则再次表明了中立的态度。他在谈话中极力避免“钓鱼岛”或“尖阁诸岛”等岛屿名称的使用,笼统地称之为“日中间的纷争”,并表示:“日中间的纷争”关系到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希望两国能为和平解决这一问题而做出努力。①[日]菅首相:《在日韩首脑会谈中提及尖阁问题》,http://smowfish.jugem.jp/?eid=720,2010-10-5。朴槿惠政府成立后依然延续了这一中立政策。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韩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保持了中立立场,但实际上,韩国外交却对钓鱼岛争端的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可总结为以下7个方面。
影响1:韩国加强韩日军事交流的影响
中日间的钓鱼岛纷争加剧之际,在美国的怂恿下,韩国实施了强化韩日军事交流的政策。“钓鱼岛撞船事件”余波未平的2010年10月13日,李明博政府允许日本自卫队参加了在韩国海域举行的“防扩散安全倡议”(PSI)海上拦截演习,引起了中国舆论的广泛关注。2010年12月3日,李明博政府还派观察员参加了美日联合军演,使此次美日联合军演成为历史上首次有韩国观察员参加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演习。此外,在石原慎太郎宣布钓鱼岛购岛计划(2012年4月16日)引起中日间的外交争议之时,韩国又与日本于2012年4月23日在东京草签了《韩日军事秘密保护协定》。在中日两国因钓鱼岛问题处于紧张对峙状态之时,韩国所开展的强化韩日军事关系,加强韩美日军事交流的政策,产生了为日本鼓气,与美国一同向中国施压的影响。
影响2:李明博总统独岛访问的影响
2012年8月10日,李明博总统的独岛访问,不仅导致韩日领土争端的升温,还引发了周边地区领土纷争加剧的连锁反应。8月12日,香港保钓组织实施了钓鱼岛登岛计划,出发前香港保钓组织发言人主张:“韩国总统登陆独岛,此时中国也应做出行动”。②[韩]Nam Min:《李明博去了独岛,我们也要去钓鱼岛》,《Herald经济》2012年8月13日。对于登岛的香港保钓人士,日本采取了逮捕措施,此举引起了中国民众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导致中日关系再次跌入低谷。从结果而论,李明博的独岛访问产生了激化钓鱼岛争端的影响。
影响3:“杨洁篪-金星焕会谈”的影响
2012年9月10日,野田内阁实施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对日本实施了多方反制措施。其中,有关历史问题层面的对日施压,得到了韩国的支持。9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与韩国外交通商部部长金星焕在联合国本部举行双边会谈,就促使“有关国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维持东北亚的秩序达成了共识。③[韩]U SinMo:《中韩再次确认正确历史认识的重要性》,《京乡新闻》2012年9月26日。领土之争既是现实问题,从源头上说,也是历史问题的产物。中韩两国在历史问题上向日本施压,意义并不限于历史问题本身,对于遏制日本在现实问题上的右倾趋势也有着重要意义。中韩两国联手对日的可能性让日本十分焦虑。2012年9月25日,日本朝日电视台悲观地预测道:“中韩外长已经达成了一致对日的协议,双方将在国际上共同对抗日本。”④孙秀萍:《日本特使访华被指无果而终,日媒忧虑中韩联手》,《环球时报》2012年9月26日。由此可见,“杨洁篪-金星焕会谈”对日产生了较大的震慑效应。
影响4:韩国推进的中日韩FTA协商的影响
因钓鱼岛“国有化”,中日关系骤然紧张,国际社会担忧中日两国间是否会发生武力冲突之时,2012年9月19日,由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和中日韩合作事务局(TCS)共同主办、韩国外交通商部协办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国际研讨会”在首尔举行。中日韩三国还于2012年11月正式启动了FTA协商。⑤[日]《日中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举办三国自贸区国际研讨会》,http://jp.tcs-asia.org/dnb/board/view.php?board_name=2_1_2_tcs_news&view_id=49,2012-9-19。2013年3月26日,在韩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日韩FTA首轮官方谈判在首尔举行,三国代表探讨了FTA谈判的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和谈判方式等问题。⑥[日]松尾洋平:《日中韩开始FTA交涉,以阁僚级会谈达成共识》,《日本经济新闻》2012年11月20日。此次FTA谈判被韩国媒体高度评价为中日韩三国合作的新起点。有了韩国的参与及推动,中日两国才能在围绕钓鱼岛问题的对抗加剧时举行FTA协商,探讨合作共创未来的可能性。
影响5:韩国扩大防空识别区的影响
作为钓鱼岛政策的一环,2013年11月23日,中国国防部发表声明宣布了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CADIZ)的决定。美日两国严厉批评中国设置CADIZ政策的同时,还试图联合部分东南亚国家一起抵制CADIZ。韩方也对中国设立CADIZ表示了异议,并于2013年11月28日在首尔举行的第三次“中韩国防战略对话”上,与我国进行了交涉。①[韩]I HyeYeon:《防空识别区或成东北亚纷争的始发点》,《Financial Today》2013年11月29日。此外,作为中国设定CADIZ的对应措施,2013年12月8日,韩国国防部发布韩国防空识别区(KADIZ)的调整方案,62年来首次扩大了防空识别区。这一措施又助长了美日主导的抵制中国CADIZ活动的气势,对中国外交带来了不利影响。韩国政府和东南亚国家对CADIZ的反对立场,让中国政府再一次认识到了领土纷争的复杂性。
影响6:韩国谴责日本修改教科书指南的影响
2014年1月28日,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表明,日本政府已决定修改初、高中教科书编写指南,要求将日方有关独岛和钓鱼岛的立场写入教科书。韩国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日本政府将独岛问题写入教科书的做法,要求日本政府撤回这一决定。1月28日,韩国外交部第一次官金奎显召见日本驻韩国大使别所浩郎,向日方转达了韩国政府的不满。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对日本政府决定在教科书编写指南中加入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内容进行了批评。②《韩国强烈谴责日本修改教科书指南》,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1/28/c_119172988.htm,2015-1-28。韩国强烈谴责日本修改教科书指南的做法,有力抨击了日本的领土野心,并在日本修改教科书指南问题上形成了“中韩联合战线”,也对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政策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影响7:韩国东海划界政策的影响
2015年1月29日,中韩海上划界谈判的首次预备会议在上海举行。中韩之间有着20多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其中,争议的核心是苏岩礁问题。③[韩]《韩中海域划界谈判预备会议明日在沪举行》,http://chinese.yonhapnews.co.kr/domestic/2015/01/28/0401000000ACK20150128001100881.HTML,2015-1-28。对于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中韩日三国各持不同立场。如果中韩两国围绕东海划界问题达成共识,向联合国共同提交东海大陆架划界案,将会在此问题上形成“中韩联手对日”的局面,进而会形成有利于我国处理钓鱼岛争端的东海局势。反之,中韩间围绕苏岩礁等问题的矛盾如果激化,会导致中国在东海承受来自韩日两方面压力的局面。可以说,韩国东海划界政策是影响中韩关系未来走向和钓鱼岛问题今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了解到,韩国外交对钓鱼岛争端的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处理钓鱼岛问题时,需要重视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东北亚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实施基于宏观视野和多边视角的双边、多边相结合的“全方位”外交。
三、韩国因素能够对钓鱼岛争端产生影响的背景及原因
为了正确理解“韩国因素”在钓鱼岛争端中产生的已有影响,把握“韩国因素”的未来作用和走向,我们应认清以下几点韩国外交能够对钓鱼岛争端产生影响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结构特征。冷战结束后,美韩两国维持了军事同盟关系。加之,美日同盟的延存,美日韩“不等边”三角“准同盟”成为了影响东北亚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④王传剑:《日韩军事关系:从准同盟到同盟?》,《日本学刊》2011年第5期。朝鲜半岛危机和钓鱼岛争端同时加剧时,韩国外交往往出现重视同盟关系的倾向。此外,美国对华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韩关系的发展。可以说,“捆绑于美国战车”的韩国独特的军事、外交处境引起了上述第二部分影响1和影响5。
第二,韩日之间的历史、领土问题。众所周知,韩日之间存在着领土纷争即独岛问题。独岛问题的发生和演变与日本的侵略、美国主导的“战后处理”有着密切关联。韩日之间也存在着以靖国神社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为主要体现的历史纠纷。这些韩日间的领土、历史问题与中日间的领土和历史矛盾存在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关联性。①[韩]ImZeongYeong:《韩日、中日之间关于独岛、钓鱼岛主权争议之比较》,《中韩人文科学研究》1996年第4期。由此,韩国的对日领土、历史政策直接影响着日本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产生“折射”作用。上述第二部分的影响2、影响3和影响6正是起源于韩日两国间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矛盾。
第三,中日韩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共同的经济利益。冷战结束后,中日韩三国间的经贸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建立自贸区、推动经贸合作的方案达成了共识。经过10余年的谈判历程后,中日韩FTA终于进入到了实质性协商阶段。如果中韩日建成自贸区,韩国能够提升3.1%的GDP,日本和中国的GDP也能分别提高0.5%和2.9%,可进一步巩固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②[韩]Gang XinHye:《如韩中日签订FTA韩国的GDP将增长3%》,《E-Daily》2003年10月7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韩国积极开展了推动中日韩FTA谈判进程的措施,这又促成了上述第二部分中影响4的产生。
第四,中韩间的东海划界问题。围绕东海大陆架的划分,中韩两国间存在较大分歧,至今未能确立海洋界限。此外,韩日、中日间也存在东海划界问题。这种复杂的局面导致了上述第二部分中影响7的产生。
由此可见,东北亚政治格局中韩国所处的独特地位以及利益、矛盾交织的东北亚现实状况,决定了韩国外交对钓鱼岛纠纷的走向起到重要的影响,而且又预示了此种影响今后也将会持续。
四、中国的战略对应:有效把握钓鱼岛争端中“韩国因素”的影响
十八大文件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维护稳定、合作、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已把和平发展作为长远的国家战略。那么,如何让中韩关系进一步顺利发展,又使韩国外交的影响更有利于我国钓鱼岛政策实施,并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近年来,韩国外交对钓鱼岛争端的一系列影响和推动,已向我们提供了重要启迪。其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5点:
(一)鼓励韩国发挥在东北亚地区的外交协调者作用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韩国政坛出现了重新审视对美“一边倒”的政策,实施注重实际利益的政策的主张。卢武铉总统也曾提出充当“东北亚区域均衡者”的国家战略。其“均衡者论”的目标有三个:一是“预防地区潜在的矛盾和纠纷”,二是“构建地区和平合作机制”,三是“谋求地区共同利益”。③张锦芳:《均衡者论彰显韩国外交新理念》,《半月谈》2005年第12期。然而,李明博执政后,韩国的外交政策一度出现重返对美“一边倒”的倾向,导致南北关系和中韩关系出现波动。当前,在美日两国实施抑制中国崛起的政策之际,如果韩国全面倒向美日一方,“完全”形成美日韩三角同盟,无疑将对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钓鱼岛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复杂、棘手。因此,中国应鼓励韩国发挥其独特协调者作用,为东北亚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变矛盾为合作,化纠纷为和解。
(二)共同推进基于正确历史认识的中日韩三国间的交流
确立正确的历史认识是东北亚各国携手解决地区矛盾的基础。2012年9月29日,大江健三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日本知识分子与部分民间团体共同发表了题为《终止“领土问题”的恶性循环》的公开信,强调了钓鱼岛和独岛问题以日本侵略亚洲的历史为背景的事实,并要求日本国民论及领土纷争时,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反省历史。④[韩]《侵略者日本首先应反省…1300日本知识界人士声明》,《中央日报》2012年9月29日。2015年7月17日,日本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等74名知名学者也联名发表声明,谴责安倍内阁历史认识的同时,敦促安倍首相在战后70周年相关谈话中明确写入“侵略战争”、“殖民统治”等20年前“村山谈话”中的关键词。⑤[日]《学者们在你70年谈话前发表声明——违法的侵略战争》,《朝日新闻》2015年7月31日。中韩两国应关注日本国内持有正确历史认识的进步势力的存在,为这些进步人士在日本国内的活动营造有利的政治氛围。这种有助于历史和解的外界影响,仅靠中国的努力是难以形成的。中韩两国有必要通过与日本进步势力的交流,共同摸索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增进东北亚地区各国人民间理解与互信的可能性。
(三)共同创建多者间的合作机构
缓和钓鱼岛、独岛争端等东北亚地区领土问题时的最为现实的选项是促进地区国家间多边合作的方案。建立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多边合作机构,并使其发挥作用,这正是东北亚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些多边机构可以在有着共同利益的经济、环境等领域,积极推动相互间的合作。而在领土、历史、渔业等有着利益冲突的领域,可以缓和矛盾,能够使参与国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纷争。①门洪华:《共同利益与东北亚合作》,《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美国也可以参与到东北亚的多边协作过程,来保障美国的利益。中韩两国可以努力创建更多像TCS一样的合作机构,为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②[韩]An InHae:《将六方会谈发展成为东北亚安保协议体》,《东亚日报》2014年5月30日。
(四)共同纠正“错位的战后处理”
中国可以与韩国一同摸索通过与美国的战略对话,纠正“错位的战后处理”的可能性。冷战时期急需日本支持的美国,于1951年9月8日签署了《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给钓鱼岛问题与独岛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可以说,东北亚区域的领土争端与美国主导的“战后处理”未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若想彻底解决东北亚领土纷争则需要纠正“错位的战后处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有必要关注韩国的作用及影响。
(五)构建新的东北亚秩序理论
在东北亚地区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之际,东北亚各国应平衡本国利益与地区利益,在确立正确历史认识的前提下,摸索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发展的新国际秩序理论。鸠山由纪夫的“东亚共同体论”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已明确提出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为解决本地区的领土纷争提供了启迪。2014年4月16日,TCS与朝鲜日报社共同在首尔举办了“韩中日三国合作国际论坛”。中日韩三国参会者就克服历史和领土问题,最终建成类似欧盟或东盟的东北亚共同体达成一致。③[韩]Byae SeongGyu:《韩中日,应建立EU一样的东北亚共同体》,《朝鲜日报》2014年4月16日。摒弃冷战思维,创新东北亚秩序理念,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之路,离不开中韩日三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五、结论
不希望钓鱼岛问题国际化、复杂化是中国民众淳朴的愿望,但是国际纠纷很难一厢情愿,2010年以后的钓鱼岛争端已呈现出了“多边化”的倾向。实事求是,才能明确挑战,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对策。从这个角度讲,钓鱼岛问题有可能成为中国实施更为成熟的双边、多边相结合的外交,主导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和经济共同体构建的契机。
习近平主席曾在2013年10月25日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他还强调:“周边外交战略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④钱彤:《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广州日报》2013年10月26日。可以说,钓鱼岛问题正是需要此种“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全方位”的“主动”外交政策。中国应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上分析和处理钓鱼岛问题,推进驾驭全局的双边及多边外交,而且在实施多边外交的过程中,需要把握重点环节及因素。
中韩关系是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韩外交是围绕钓鱼岛问题而实施的多边外交中的重要一环,应给予充分重视。此外,2010年至2015年间,韩国外交对钓鱼岛争端的影响证实了东北亚地区各种矛盾的相互关联,再次说明了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是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实现长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