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活血化瘀与药性相关性理论初探

2015-02-09韦乃球韦建信邓家刚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壮医科广西罗城546400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药性毒性功效

韦乃球,韦建信,邓家刚(.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壮医科,广西 罗城 546400)



中药活血化瘀与药性相关性理论初探

韦乃球1,韦建信2,邓家刚1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壮医科,广西 罗城 546400)

在药物功效的基础上研究中药药性,不但有利于明确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从整体层面掌握中药药性的内涵,最终为临床准确运用中药提供理论依据。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与中药活血化瘀功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活血化瘀;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

中药药性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都用于反映中药作用的性质与特征[1]。活血化瘀就是具有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中药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行障碍所致的各种瘀血证[2]。药性是认识和应用中药功效的理论基础,其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以综合表达具体药物的功效特征[3]。在药物功效的基础上开展中药药性研究,对深刻了解中药药性理论内涵和临床准确运用中药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某单一药性的独立研究,难以整体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与中药活血化瘀功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1 活血化瘀与药性之间的关系

1.1 活血化瘀与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后世医家又将四性的概念进一步补充,就是加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内容,但也只是对四气程度差异的进一步区分,仍属寒热温凉范畴[4]。

血瘀证的形成与寒热的关系十分密切,《内经》当中就有“血遇寒则凝”的说法,就是寒性凝滞,血液受寒则凝结成瘀。另外,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到:“热邪可以煎熬血液成块”。就是热邪扰灼伤血分津液,血液黏稠凝滞成瘀,可见寒热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陈蔚文主编的《中药学》所有具活血化瘀作用药物的药性寒热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总药味70味,其中性温热者25味,为总数的35.7%;性平者25味,为总数的35.7%;性寒凉者20味,为总数的28.6%;温热比寒凉者多5味,高7.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活血化瘀药中性温热者所占比例高。

一般而言,因寒邪导致的瘀血,在治疗上主要选用温性的活血化瘀药;反之,因热邪而致的瘀血,就应主要选用凉性的活血化瘀药;平性的活血化瘀药灵活性较大,寒热均可选用。同时,在血瘀证中,不论性属寒或热,均可寒热药物并用,以获最佳疗效。热证中用凉药少佐温药,能促进血行,利于散结消滞,且温可防止凉药凝阻血行;寒证中用热药少佐凉药,既可防温药耗血动血,又可透散郁热。

1.2 活血化瘀与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而中药中的五味主要用以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作用特征。其实,药物的真实滋味还有淡或涩味,但酸、苦、甘、辛、咸是最基本的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5]。中药的五味,主要是根据若干功效的作用特点,并结合其真实滋味而确定的。在确定某药的药味时,一般只列出一至二种主要的味,并非面面俱到,以免主次难分。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就是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能和,苦能泄、能燥,酸涩都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淡能渗、能利。因此,根据“辛能行”的五味理论,活血化瘀药一般具辛味。因又有“苦能泄”“咸入血”之说,故部分药物还兼有苦或咸味。通过对陈蔚文主编的《中药学》所有具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中五味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总药味70味,其中味辛者 30味,占总数的42.9%;味苦者44味,占总数的62.9%;味咸者6味,占总数的8.6%。由此可见,活血化瘀药味辛、苦或咸者所占比例高。

作为性能的五味,是临床选药处方的又一依据,尤其在功效总结滞后于临床的古代,如果掌握了该药的五味特点,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1.3 活血化瘀与归经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药物的作用特点,将药物分别与经络、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作用,称为归经学说[6]。

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气机调畅中起关键作用,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有关。心主血脉而行血,心的生理功能失调都可发生血瘀。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正常运行,若脾的功能减退,则可出血并导致血瘀。由此可见,血瘀证的发生与肝、心、脾三脏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通过对陈蔚文主编的《中药学》所有具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归经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总药味70味,其中归肝经者63味,占总数的90.0 %;归心经者26 味,占总数的37.1%;归脾经者17味,占总数的24.3%。由此可见,该统计结果正好符合上述活血化瘀药的归经理论。

临床用药时,将归经和其他性能综合考虑,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和提高疗效。对于那些性味与主要功效相同,而主治部位不尽一致的药物,尤其如此。

1.4 活血化瘀与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体现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凡能改善病机或病势向下、向内的药物性能都属升浮,而能够改善病机或病势向上、向外的药物性能都属于沉降。另外,李时珍曰:“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就是说药性也与药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还可受到炮制、配伍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趋向性的诸多因素中,临床疗效最为关键。

升浮药一般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轻清,故活血化瘀药多具升浮之性[7]。但就某一具体药物而言,有的作用趋势具有明显的双向性,即升浮之中又有沉降之性,如丹参既适用于妇女血瘀经产诸证,又善治心腹刺痛、癥瘕积聚,还可纠正内热扰心之心悸失眠等;川芎既可上行头目,又可下行血海。因此,临床上应注重血瘀病位,选择相应趋向的活血方药。

中药的升降浮沉趋向和其他性能一样,也是用以反映中药功效的性质和特征的,是理解药物功效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但随着功效记述的完善,目前的《中药学》教材不再逐一标明药物作用的趋向性。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升阳、降逆、发散风寒、收敛固涩等趋向性很典型的药物,可直接从功效中体现其升降浮沉的性能;二是一些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药物,只言其一,则不能全面反映其作用趋向,若二性俱标,则主次不分,易显杂乱;三是趋向性不明显的药物,若一一标出,则略显牵强,且容易导致争议。

1.5 活血化瘀与毒性

明代张景岳:“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日: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就是说中药的毒性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毒性泛指药物的偏性,药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具有这种偏性。狭义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危害性质,故毒药是指容易引起毒性反应的药物[8]。根据这个狭义的毒性,通过对陈蔚文主编的《中药学》所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药物中有毒者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 总药味70 味,其中有毒者11味,占总数的 15.7%。

由上统计可见,活血化瘀药中有毒之药并不少,若运用不得当,配伍不合理,会产生毒副作用,甚至会致人中毒或死亡。但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无毒药物与有毒药物并无绝对界限,朱良春认为:“毒药多善疗疾,可起沉疴愈顽疾,故虽非王道之品,亦有可用与必用之处。”有毒药物若临床使用得当,也能收到相应的疗效,而且一些毒性较明显的中药往往具有较强或较特殊的治疗作用。古今医家运用毒剧中药“以毒攻毒”治疗癌症的报道屡见不鲜,而某些癌症病因与瘀血阻滞密切相关,治疗癌症选用活血化瘀药的频率也比较高。在活血化瘀药当中,具有破血消癥作用的水蛭、虻虫、斑蝥等不仅活血作用强,且现代研究认为均具有不同程度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10-12]。

2 药性与功效相统一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关性

中药药性的四气说明寒热属性,五味说明功能特性,归经说明药物作用的定位,升降浮沉说明药物作用的趋向,与功效关联的特征性十分明显。活血化瘀药多数性能与功效相统一或在很大程度上相关,如性味辛温之川芎、延胡索、姜黄等能活血行气;归肝、心经的丹参、红花、益母草等可活血通经。

可见,中药的性能与功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掌握了这些药物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对于临床根据不同证候的需要,准确精选相宜的药物,趋利避害,以达到预期防治疾病的目的。

3 药性与功效也表现为无直接联系或不相关

对部分药物来说,其药性有时只与其多种功效中的某一些方面存在着对应关系,活血化瘀药也是如此,如:桃仁味甘、苦,苦则能活血化瘀,但活血化瘀与其甘味几无关联,且其润肠通便之效也和甘味不相关;斑蝥因破血消癥可归肝经,然其归胃、肾经则与功效并无直接联系。

同时,中药的各方面药性有主次之分,何者起主导作用,其功效就主要体现这方面的特征。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多数药物的寒热性能在功效中得以体现,而有的药物寒热之性不明显,就只能作为临床遣药组方的参考因素。在活血化瘀药当中,如桃仁、牛膝有降肺止咳平喘和引火(血)下行之功效,而其寒热属性并不明显。

另外,某些中药的主要功效与其药性不一致或不能从其性效关系中得以阐释,其中就包括活血化瘀药,如:血竭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等功效与其甘味并无直接联系;牛膝活血化瘀、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水通淋之功效与其酸平之性味亦没有太大的关系。

4 小结

迄今为止,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某一种性能,但中药的每一种性能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对药物某种作用特征加以概括,单纯从某一种性能进行探索显然不够完善。另外,有关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多从药物的药理效应角度出发,药性与中医证候、中药功效基本是各自分开研究的。由于性效、药证的分离,使有关研究在揭示中药药性理论内涵以及指导临床准确用药方面非常局限。

中药功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药性各要素之间往往相互联系和补充,用以综合表达具体药味的功效性质和特征。因此在药物功效的基础上,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其各自内涵的研究,由此得出的药性研究结论将不只限于物质的范畴,而是物质与效应的统一,且能呈现多层次、多因素的特征。

总之,要不断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建立一套既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又能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也能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中药药性体系,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1] 王建,张廷模,曾南,等.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12-213.

[2] 陈蔚文.中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 曾祥法.中药功效在中药 (本草) 学中地位的时代变迁 [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 (5):28 -29.

[4] 刘卓梅,谢春光.通过四气五味浅析桂枝在五苓散中的作用[J].四川中医,2013,31 (12):34 -35.

[5] 谷建军,贾立龙,李 然,等.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 (6):422 -424.

[6] 徐树楠,支政,于丽,等.中药归经学说的形成与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8):1488-1489.

[7] 韩翠翠,俞仲毅.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沿革及应用纂要[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 (2):16-22.

[8] 孙文燕,侯秀娟,王斌,等.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199-2201.

[9]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0] 杨洪雁,杜智恒,白秀娟.水蛭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3): 128-133.

[11] 张学华,张群,王蓓.水蛭、虻虫、土鳖虫临床如何区别应用[J].中医杂志,2010,51(1):36.

[12] 邓 飞,李拥军,蔡正斌,等.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同步放、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7):982-985.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1-15

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合同编号:10-046-04)

韦乃球(1980-),男,壮族,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基础理论与中药药理学。

R22

A

1673-2197(2015)11-0066-02

10.11954/ytctyy.201511026

猜你喜欢

药性毒性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苦豆子总碱对PC12细胞的毒性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ERK1/2介导姜黄素抑制STS诱导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