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案发展浅析
2015-02-09陈以国
马 斯,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针灸医案发展浅析
马 斯,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发展,不断壮大,针灸医案是推动传统医学发展的主要文献案例。针灸医案记载了历代医家的诊治思路和临证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对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针灸医案发展各具特色,对针灸医案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针灸;医案;发展
医案即脉案、病案、诊籍,是医生诊疗疾病过程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等临床实践记录,并以文字资料形式记载。针灸医案治疗方法以针刺、艾灸为主,这是与其他医案不同之处。
1 历代针灸医案发展
1.1 春秋战国时期
最早的针灸医案记载为战国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治虢太子尸厥案和淳于意的《诊籍》,二者被视为现今最早具有实际内容的医案。《史记》中扁鹊治虢太子尸厥案反映了两千多年以前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古代针灸医学的重要史籍,是我国针灸医案的首创。淳于意医案共25则,其中热厥、气疝及由于他医误灸致死案是现存最早的单纯针灸医案。古代医者对于病案记录十分重视,可检验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每例病案均载有患者姓氏、地址、职业、病名、脉象、治法及预后等内容,被视为后世医家之滥觞。
1.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为针灸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尤其是《灵枢》中大量篇幅记载专门论述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治疗,积极促进了针灸医案的产生。东汉末年,华佗对针灸做出巨大贡献,创立了“华佗夹脊穴”,其毕生医疗事业记录了许多可供后世学习的宝贵经验,并留存于各代著作。裴松之所著的《三国志注》、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华佗传》、李贤所著的《后汉书注》及《华佗别传》分别载有华佗的针灸医案,如华佗针刺背腧穴膈俞治疗曹操头风病、针刺治疗李将军妻子腹中死胎及《后汉书·华佗传》所提及的误刺中肝一案。该时期记载内容较为简洁,且医案数量较少,原因是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崇尚方书,医案零散记载于各著作中,如经、史、文、哲等,医文融会是该时期的主要特点。
1.3 两晋至隋唐时期
自汉以后,两晋至隋唐时期,随着针灸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临床医家及其宝贵医案,其医案均散见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肘后备急方》《旧唐书》《新唐书》《南史·列传第二十二 》《资治通鉴》等均载有对此时期针灸医案的总结。如晋代医家葛洪的隔蒜灸(灸肿令消法)案,北齐医家徐文伯的疗鬼腰痛案、下胎案,西魏医家甄权的手臂不遂案、喉痹案,唐代医家秦明鹤治头眩案以及《集异记》中记载狄仁杰于脑后下针寸许治鼻下疣赘等,这些医案体现了当时医家针灸方面的造诣。尤以晋代医家葛洪善用灸法,首创的隔物灸对后世影响很大,且灸法比较盛行,但针法几乎无太大进展。
1.4 宋金元时期
在宋金元时期,宋王朝对中医人才的培养逐步重视起来,并设立了“太医局”。同时针灸也有重大改革,王惟一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针灸教学做了开拓性工作,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供学生实习操作和考核针灸医生,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医学教育开始重视医案的重要性,把医案分析作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每个学生所治疗病案均要进行详细的病案记录、诊治过程和处理措施等。结束后,以学生所记录的医案评估学生诊疗水平,用以判断继续升级或毕业标准,对针灸医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期印刷术的发明,又进一步促进了针灸学的普及与发展,大量针灸文献得到了积累、保存及传播,针灸著作明显增多,如窦材著《扁鹊心书》,苏轼、沈括著《苏沈良方》,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等。王氏善于灸术并善于运用压痛点诊断及治疗疾病,且善于在民间收集特效穴位及各种灸法,并做详细记录,成为我国针灸学的宝贵文献。此外,该时期医案多采取以论附案的形式,包括论案结合、案分载等,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采用论案结合,其案记述病因、辨证、治法、针刺等方法比较周详,辨证确切,针法方药体现出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论案分开记载,如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将“医论”“治验”分别收载。此外,《续名医类案》中曹居白医案,《宋史》中范九思、庞安时医案,《灸膏肓腧穴法》中庄绰医案,《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普济本事方》中许叔微医案,《名医类案》中张洁古医案等,这些论著给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其学术思想值得传承。
1.5 明代
到明朝时期,针灸学得到充分发展,且针灸医案发展较为迅速,具体表现为收集和专研历代针灸医案及文献工作受到重视。这一时期个人医案专著、医案类书籍大规模出现,并着手于医案的整理、完善内容格式、丰富医案类型等,说明已开始把医案作为专门的学问进行研究。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医案及医籍附案相继涌现,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汪机的《石山医书八种》、薛己的《外科发挥》《外科心法》、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等对针灸医案进行了详细记载。《针灸大成》为杨继洲在家传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针灸的学术观点、实践经验而编成,并对针刺手法进行收集和评述。杨氏[2]擅用针灸治病,其选腧穴少且精,一般为1~3穴,以特定穴为多,并注重补泻手法(九六补泻和生成补泻)与穴法的有机结合,且依照针灸理论辨证取穴,治法灵活多样,疗效卓著。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内容丰富充分,方法行之有效,其学术思想为后世医家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6 清代
清代时针灸学发展受到了巨大阻碍,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此外,由于清朝统治者反对针灸,许多医者多重药轻针,并于公元1822年废除了太医院的针灸科,同时由于国外医学的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针灸学的发展。这一阶段载有针灸医案的著作主要有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楼英编撰的《医学纲目》、魏之琇撰《续名医类案》、张璐撰的《张氏医通》、张廷玉等撰写的《明史·凌云传》等。《续名医类案》收集了清朝初期之前历代名医案例,如宋代医家曹居白、明代医家汪机等,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太乙神针心法》[3]是最早问世关于太乙的著作,主治病症有感冒、咳嗽、头痛、风寒湿痹证、痿证、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等,韩贻丰在“雷火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名“太乙神针”。名字虽为“针”,实乃以药物施灸,为药艾条灸法的一种,丰富了灸法的应用。
2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中医,针灸学也成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著名针灸学家及百余部针灸专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综上所述,医案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医理论的升华,并充分体现历代医家毕生的学术思想、独特见解和临床经验,也是医生自我总结的导航,在科研方面医案是必不可少的资料与素材。随着西医的发展,带有中医特色的实验研究大力开展,需更加深入专研针灸医案及有关文献,扩大针灸治病的范围。
[1] 洪艳珠,周昌乐,张志枫,等.中医医案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08,7(3):62.
[2] 王佑华,陆金银,柳涛,等.中医医案中的知识发现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4):368.
[3] 耿昊,李志刚.思考太乙神针[J].四川中医,2006(6):109.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12-30
马斯(1987-),女,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刺机理。
R246
A
1673-2197(2015)04-0004-02
10.11954/ytctyy.2015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