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地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2015-02-08福建省南平第九中学康逢勇
◎福建省南平第九中学 康逢勇
刍议高中地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福建省南平第九中学 康逢勇
地理课程实施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作为基础,如何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高中地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促进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地理课程资源是地理课程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与重要保障,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对地理课程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与作用。当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完善。地理实验教学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地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的是开发可分为国家、地方与校本三个层面(三种类型)分别进行,为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层次地运用课程资源奠定基础。
2.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指的是在地理实验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由学校与社会共同完成;由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对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合作性原则,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促进开发工作有条件、有步骤的进行。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指的是在内容方面要综合优势组合,在形式方面要体现丰富多样。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地理实验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只有具备了综合性,才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4.学科性原则
学科性原则指的是课程的开发要以地理学科特点作为核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的概念、原理与规律等,为地理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学生只有领会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律才能够在有限地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开发的实验课程必须富有地理学科特色。
(二)实现开发的措施与途径
1.措施
在地理实验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高效开发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要能够对学科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反映,能够对地理的原理进行正确的反映,还需要与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第二,依据教学对象对地理实验进行选编。地理实验只有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预期效果,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实验进行选择、修改与编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实验中有所收获。第三,通过对学校资源的整合实现实验体系构建。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教学资源优势,地理教师要对本校所具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依据本校实情进行地理实验开发,并逐步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体系。例如在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进行模拟的过程中,堆放沙土在模拟的山坡之上,从坡面上方通过水流的浇注来对流水的侵蚀作用进行模拟。该实验对于平原地区与城市中的学生较为适用,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等地区的学生则并不适用。
图1流水侵蚀作用实验
2.途径
其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在教材与教参中,已经选择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实验,教师可充分应用,开展课堂或课后活动。其二,实行实验资源的自主开发。一方面,可对现有的实验进行完善。对现有的实验进行分析,符合教学目标的实验进行保留与完善,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进行修改或淘汰。另一方面,可创编实验。地理模拟实验的方式主要包括计算机模拟实验与实验器材模拟实验两种类型。在分析教学目标与实验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创编,遵循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反复的实验与求证,确定其科学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实验。最后,重视操作过程的生成性。实验操作过程是处于动态过程中的,与教师的预设可能存在不一致,因此教师应该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的预设,同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关注,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与完善,生成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验课程。
例如,在黄土高原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进行实验设计,并借助计算机三维模拟实现还原,使学生在进行直观的观察之后更好的对演示结果进行讨论。第一次模拟,假设降水条件相同,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模拟,假设植被覆盖率相同,降水条件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通过原理的模拟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生基本明确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并能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图2水土流失模拟实验
二、高中地理实验课程的应用
(一)应用所遵循的原则
1.教学方式组合原则
地理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了,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课堂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地理实验课程资源丰富多样,能够为教学方式的组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通过教学方式的组合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实验资源。
2.教学系统共享原则
地理实验资源开发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结构的优化,促进资源总量与类型的不断增加,从而实现地理实验资源的快速增长。首先,要树立资源共享的意识,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形式推动资源共享;其次,要深化资源共享的内涵,实现资源在各个领域中的共享;最后,要创新资源共享的形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的推进。
(二)应用策略
1.将培养学生作为资源课程使用的目标
要深入理解利用教学资源的意义。地理实验资源的不断丰富增加了教师选择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大了决策的难度。教师在对地理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要将为学生服务作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地球的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地球仪或计算机虚拟可控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种形象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知识更加容易掌握。第二,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独立学习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第三,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图3地球仪电灯演示昼夜交替
2.利用方式
第一,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风海流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凉温水冲泡茶,让学生吹动漂浮的茶叶,对水的流动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实现对风海流的理解。第二,通过实验演示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化。地理教学中可依据教学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例如,针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天体运动、洋流运动等范围较大、难以感知的地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而在“日界线”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两条界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新一天范围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自制教具并模拟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了解。
题图4
如上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2)北京为( )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解析:(1)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NA、NB为日期分界线,而日期分界线一条为180°经线,另一条为地方时为零时经线,在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所以过了NA即为7月7日,因此NA是7月6日24时(零时),NB为180°经线。甲地时间为0+3=3时。(2)NA为0°经线,为0时。北京时间0+8=8时,即7月7日8时,故选B。
在解题过程配合自制教具,学生对晨线、昏线、日界线和180°线区分的更加清楚,对“日界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总结
从认知角度讲“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与了解事物的根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同样如此。本文从高中地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实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地理课程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地理学科能力。但是,地理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部分知识不采用实验的方式反而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因此,要依据教学的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选择,要选择适宜采用实验方式的内容。
(责任编辑:廖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