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科规范治疗分析
2015-02-07孙广丹赵丹王海双史永利
孙广丹,赵丹,王海双,史永利
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眼科,黑龙江鸡西 158100
糖尿病在临床中容易产生很多并发症,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其后果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而糖尿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就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表现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为实现对患者病情的缓解及有效控制,应积极加强对患者原发病的临床治疗,控制好患者血糖指标,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患者眼底采取激光方法进行治疗[1]。激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在临床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形成的新生血管因子,并对患者视力下降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避免患者产生失明现象,该研究针对临床眼科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规范治疗方法及具体疗效开展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患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24例临床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后开展相关研究,患眼都属于增生前期或早期,共有40只,其中17例患者双眼都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收集的患者都是处于Ⅱ~Ⅴ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中,患眼为Ⅱ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11只,患眼为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12只,患眼为Ⅳ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9只,患眼为Ⅴ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8只因患有其它疾病而造成不良光凝效果及视力降低的患者没有列入该研究。全部收集的40只患眼中,非增生性的患眼有13只,增生性前期的患眼有12只,增生性患眼有15只。在患眼中患有黄斑水肿的有28只,其中患眼为局限性黄斑水肿的有25只,患眼为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有3只。患者年龄在3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岁,糖尿病病程在7~13年,平均病程时间为10.6年,病程持续2~18年。
1.2 治疗方法
对收集的所有患者分别进行眼压检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裂隙灯和实力检查等,对其中的一些患者采取B超及视野检查。对患者患眼采用美多丽眼液进行充分散瞳,麻醉患者眼部表面,将诺喜滴眼液滴注后,麻醉起效后应用激光器、广角镜或三面镜等设备采用视网膜光凝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一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眼及全部Ⅱ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眼实施局限性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对大部分Ⅲ、Ⅳ或Ⅴ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眼实施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进行治疗[2]。
如果患者同时伴随黄斑水肿就要对患眼的黄斑区采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等到患眼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实施全视网膜光凝方法治疗。如果患者产生局限性黄斑水肿就要对患者采取局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对具有弥漫性黄斑水肿患者可采用格子样光凝方法治疗。设备采用的激光可参照以下参数:约为0.2~0.5 w的激光能量,曝光时间0.2 s,光斑直径为 200~400 μm,为获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应采用2-3级的光斑反应。全视网膜光凝为900~1200个光斑,不同光斑之间应将光斑直径间隔好,光斑不可与光斑中心凹或视盘边缘1个视盘直径相接触。从患眼后极位置开始实施视网膜光凝方法治疗,可采用100微米直径的光斑,0.1秒是最适宜的曝光时间,保持0.1~0.15w激光能量,应达到1~2级光斑反应[3]。如果患者在患此症状同时还具有视网膜缺血且情况比较严重的现象,就要适当向视网膜周边部位扩大患眼的全视网膜光凝方法的治疗范围。术后一定要坚持治疗糖尿病以实现对患者血糖指标的有效控制,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常规应用抗炎药物,并为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可对患者采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以获得更显著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手术完成后随访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叮嘱,要求患者术后3个月内应按时进行每月一次的复诊,在复查过程中认真检查患者视力及眼底情况。术后半年内对患者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确定是否还应进行光凝方法进行补充治疗,并观察分析患者产生并发症的相应情况。
1.4 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的标准
患眼产生玻璃体出血现象,视网膜毛细血管没有灌注区产生扩大现象,能够发现新的新生血管,也没有发现视网膜水肿缓解,增大微血管瘤,新生血管没有发生减少或完全消退等临床症状的患者为无效;完全消失玻璃体出血现象,视网膜毛细血管没有灌注区产生扩大现象,没有发现新的新生血管,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视网膜水肿症状,减少或完全消失微血管瘤,完全消退新生血管临床症状的患者为有效[4]。
对患者患眼视力可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判定:复查结果表明患者视力减退多于2行的为患者视力降低;患者视力减退少于2行或视力提高不足2行的为患者视力没有发生变化;患者视力提高超过2行的为患者视力提高。
1.5 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有关数据采用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对检验技术方面的数据采用方法,对计量检测资料采用t方法,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分析患者的视力变化情况
该研究收集的24例患者40只患眼中,治疗前患眼的视力范围在0.1~0.8之间,平均视力只有0.4,对患者采取激光方法进行治疗后,有2只患眼视力降低,占5%,24只患眼视力未产生任何变化,占60%,14只患眼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占35%。该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患者越表现出严重的病变程度,就越难以获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具有不同病变分期的患者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经激光方法治疗后的视力变化比较[n(%)]
2.2 比较分析患者的黄斑水肿治疗情况
对所有患者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患眼中黄斑水肿未产生任何变化的有2只,占5%,黄斑水肿有一些发生消退的有12只,占30%,全部消退的黄斑水肿有14只,占35%。比较水肿分型不同的患者消退黄斑水肿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n(%)]
2.3 比较分析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情况
产生眼压升高的患者有1例,占2.5%,视网膜出血的患者有1例,占2.5%,经过临床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没有患者产生视网膜增生性病变、晶状体浑浊、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角膜变形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在临床症状初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只表现出小血管瘤或点状出血,随着患者不断发展的病情,将逐渐扩大出血范围,增加出血量,并引起视网膜组织持续性缺血和缺氧,视网膜残生新生血管。随着新生血管产生一定破裂,患眼玻璃体将产生出血并造成视网膜产生增生性病变,严重的还将导致患眼失明,甚至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仅对患者视力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也将引起疼痛等不良反应。为有效控制患眼病情的发展,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治疗,对于提高患者身心健康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临床中一般可分为6期,其中前3期为非增生期,后3期为增生期,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情在前2期还相对比较轻微,不需要采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Ⅲ、Ⅳ期患者应采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在临床中获得最佳疗效,而后2期患者采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后,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产生并发症。所以,常规激光方法治疗对于Ⅴ、Ⅵ期患者不太适合。很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检验镜检查后能够直接得到准确诊断,但为提高对患者糖尿病眼底病变情况的认识程度,还要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方法[6]。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糖尿病早期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采用直接检眼镜检查,不能准确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而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方法的准确率也仅有30%左右。对患者直接采用检眼镜检查时,产生眼底单纯改变时,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产生增生性改变。所以,只对患者采取直接检眼镜检查方法,难以实现对患者眼底改变程度的准确判断,应尽可能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方法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也对医生在临床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7]。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产生病变的具体位置、性质等有针对性地分别采用弥漫性、融合或局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利用对视网膜中周部及缺血区等外层视网膜的灼伤,同时形成一定的瘢痕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耗氧量,进而使患者患眼内层及极部供氧量降低,有效改善患者视网膜缺氧及缺血状态,避免产生血管增生因子。对患者产生黄斑水肿症状的可通过局造性光凝方法治疗,使患者水肿症状得到能够缓解和消除,并及时提高患者视力。对于患者视网膜周围产生扁平新生血管症状的可利用局部融合性光凝方法进行治疗,才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8]。
如果患者具有玻璃体出血、虹膜红变、视网膜出血吸收、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视乳头新生血管增生期、没有灌注区广泛水肿的视网膜和毛细血管等应对其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具有黄斑水肿症状,应首先对症治疗患者的黄斑水肿,等到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对患者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进行治疗。为实现对患者新生血管的尽快消除,应对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虹膜红变患者进行治疗,以避患产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增大临床治疗难度[9]。
实施视网膜光凝术可消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新生血管并使无灌注区得到彻底消灭,进而使患者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治疗前如果患者视力受损比较严重或已产生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就难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10]。引起弥漫性黄斑水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极部扩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需很多时间才能消退,对患者中心视力也将产生严重损害。而引起局限性黄斑水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微动脉瘤渗漏,弥漫性黄斑水肿采用格子样光凝方法治疗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不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水肿消退,还对患者的预后改善十分不利。
局限性水肿产生渗漏的微动脉瘤可采用局部光凝方法治疗或直接封闭,在术后短时间内水肿就能完全消除并使患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对患者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引发视网膜出血现象,首先应治疗下方视网膜,以免使采用光凝方法治疗增大难度;治疗过程应分阶段实施并具有持续性,一般需要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之间,可明显降低产生脉络膜脱离、闭角型青光眼、黄斑水肿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等症状的机会。另外,对于患者突起的周边视网膜、乳头附近及其表面新生血管等不能采用直接光凝方法进行治疗,以免对患者视神经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视网膜光凝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黄斑水肿情况并明显提高患者视力,进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1]邱平,肖巴仪,罗新明.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4(10):25-27.
[2]文勇.绿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1):30-38.
[3]熊斌.倍频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8):99-100.
[4]范峰.氩激光与氪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防盲技术,2012(16):39-41.
[5]林延,罗川.视网膜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3(15):28-30.
[6]田晓燕.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3(10):90-92.
[7]刘畅.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2(5):35-39.
[8]李翠英.氪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4(7):55-60.
[9]高成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4):25-39.
[10]奈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的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0):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