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临床效果分析
2015-02-07韩鸿雁王璞
韩鸿雁,王璞
1.吉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吉林长春 130000;2.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临床上,在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中,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一种,对其病名学界有不同认识,有血痹和痹证以及痿证等[1]。该研究通过运用中药养血通络汤与针灸并用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末梢病变,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该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间收治并确诊的2型糖尿病末梢病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为(49.78±5.62)岁。糖尿病病程为(9.89±5.02)年;他们中有26例口服降糖药,32例用胰岛素。对照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糖尿病病程为(9.78±4.92)年;口服降糖药 28例;用胰岛素32例。从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该研究运用的120例患者,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发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相符合。同时,其又具备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诊断的标准,即:首先具有糖尿病原发病的基础;其次是表现为肢体无力或肌肉萎缩四肢末端的自主性疼痛麻木和发凉,以及灼热或有其它感觉方面障碍症状;再次是经肌电图检查,发现有四肢末端神经传导速度延迟和潜伏期延长,同时有电压降低等电生理异常现象;最后是排除了由大血管病变和外伤性,以及其它神经疾病风湿免疫性等所导致末梢神经病变的可能。
1.3 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正常的控制血糖和改善循环,以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方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加用中药治疗和针灸。中药用养血通络汤内服与针灸外治结合,中医辨证为肝脾肾两虚和气血不足以及瘀血阻络所致病因[3]。养血通络汤的中药治疗配方为:熟地10 g,山药 30 g,鸡血藤30 g,当归 15 g,生黄芪 30 g,地龙 10 g,丹参 10 g,丝瓜络 10 g,甘草6 g。具体服用方法是,1剂/d,用开水煎煮后约150 mL在早晚饭后半个小时后服用,1个疗程连服20 d。针灸治疗方法为:运用针刺和穴位注射疗法结合治疗。针刺穴位包括:足三里、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肾俞、太溪、曲池、胰俞、脾俞、支沟、天沟、关元等。方法是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同时外加使用TDP照射穴位。而穴位注射液,主要是采用黄芪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各2 mL,方法是分别于双侧足三里或者曲池进针并在得气后注射。
1.4 疗效标准
以临肌电图基本正常及临床症状消失为良好;以肌电图明显好转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以肌电图有好转及症状有减轻为有效;以肌电图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变为无效,总有效为良好、显效和有效之和。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如P<0.05,说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
经过20 d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8.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6.67%),该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合对照组总疗效对比[n(%)]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症状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肢端麻木、疼痛、发凉灼热和肢端肌肉萎缩无力改善率分别为77.58%、73.33%、64.28%和55.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该两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症状疗效对比(%)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肌电图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肌电图改善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8.33%)。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机体神经电生理异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肌电图疗效对比[n(%)]
3 讨论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临床的常见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它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和灼热感或发凉,有呈现手套或者袜套型的感觉,同时出现手足痛温觉减退乃至消失的现象[4]。该研究认为,消渴是该病的发病根源,应以“消渴痹”或“消渴痿”为称,并以此来和其它疾病所导致的痹证及痿证相区别。分析其病机为虚实夹杂和本虚标实之证,主要是由于肝脾肾气血不足,进而诱发瘀血阻滞络脉,使络脉失养和功能失调等。按照该病早期中医辨证,以实证为主则中医病名称其为“消渴痹”,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虚实并见最后以虚证为主,所以中医病名又将其称为“消渴痿”[5]。
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观察表明,该病不仅与原发病相关,又和患者的体质相关,中医辨证为先天不足和肝肾阴虚以及气血亏虚证侯的体质,发展成为消渴痹及消渴痿的可能性更高,并由瘀血内生阻滞络脉,从而引起该病的各种临床表现。
故此用中药养血通络汤来活血化瘀通络;再借助针灸抓住“虚、瘀”病机关键,以肝俞、肾俞、太冲、支沟、胰俞、关元补益肝肾;以足三里、脾俞、三阴交、曲池益气养阴;以复方丹参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在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增强其通络作用。中药与针灸的同用,达到了整体与局部同调,脏腑与经络同治的效果[8]。实现扬长避短,协同增效,从而使瘀血去除,经络通达,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此治疗方法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1]张海燕,邬伟魁,李芳,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0(4):245.
[2]余秋平,仇菲,周源,等.仝小林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经验[J].中医杂志,2013,16(2):193-194.
[3]苑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渴病痹证的临床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5,9(5):183.
[4]Nicolas Intagliata BA,Kenneth L.Koch MD.Gastroparesi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Prevalence,et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J].Current Gastroenterology Reports,2007,21(4):639-640.
[5]张红智,张秋娟,东红升.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19(11):336.
[6]ObrosovaIG,FathallahL,Stevens MJ.Taurine counter act soxidative stree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deficitin early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J].Experimental Neurology,2013,16(4):454-455.
[7]刘冰.针药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6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15(10):281.
[8]崔凤魁.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12,28(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