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进战略互信 奠定亚太和平与稳定基石

2015-02-07郎友良

孙子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亚太地区亚太利益

□ 郎友良

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活力、最具潜力、最富机遇的地区,也日益成为主要大国利益汇集、竞合交织、博弈加剧的地区。亚太战略格局深刻调整,政治、军事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利益矛盾盘根错节,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一些国家的政治右倾化有所抬头,冷战遗存和传统安全威胁远未消除,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空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上升,尤其是海权竞争日趋凸显,域内不少国家或地区间的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纠纷解决难度愈来愈大,引发擦枪走火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总的看,亚太地区面临诸多高度复杂的难题和严峻挑战,影响安全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定因素显著增多,保持亚太地区战略稳定、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孙子兵法》主张 “不战而屈人之兵”、“安国全军”的“全胜”思想,“非利不动”、“非危不战”的慎战思想,在共同威胁面前同舟共济、相救如左右手的合作安全思想,集中体现了孙子贵和慎战、合作和平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孙子的思想智慧启示我们,解决亚太地区矛盾、应对共同挑战,需要区内各国加强沟通了解,秉承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合作理念,开展广泛深入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持续增加互谅互解、相向而行的正能量,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太和平发展之路。我认为,要实现这样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亚太各国都应摒弃冷战思维、零和思维,都应坚守底线思维,都应致力于增进战略互信。

第一,增进战略互信必须摒弃冷战思维,搭建安全合作的新架构

冷战思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权力政治和地缘政治为基点,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是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理论模式或认识框架,也可以说是非友即敌的对抗思维、实力至上的强权思维、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界的对立思维。当前,随着经济一体化在亚太的深入发展、区内新兴国家的崛起和民众意识的自我唤醒,思安定、谋发展、求和平已成为亚太地区的主流,维护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合作、保持地区繁荣成为各国人民的最大关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冷战思维在亚太地区还有一定市场,极个别国家热衷于搞维护霸权、党同伐异的政治军事同盟,搞封闭性、排他性的经贸合作圈子,搞民主输出、价值观外交的思想文化控制,搞遥控操纵、隔岸点火的代理人战争等。这种逆潮流而动的冷战思维,已成为亚太地区增进战略互信的严重障碍。

战略互信是和平的基石,亚太各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和亚太发展大势,多做有利于增信释疑的工作,特别是个别国家的一些人应当摒弃霸权观念和强权心态,抛弃冷战思维和遏制战略,改变以武力谋求安全和利益的做法,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坚持共赢发展,寻求共同利益,避免彼此伤害,推动国家间的战略互信,朝着构建亚太安全合作新架构而携手共进。

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亚太地区大国,没有搞冷战对抗、追求霸权的历史传统,有的是崇尚和平、同舟共济、见利思义、以民为本的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在今年5月召开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中国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主张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致力于建立平等透明、开放包容的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政府坚定的政策选择,更是中国人民笃行不移的增互信、促合作的生动实践。

第二,增进战略互信必须摒弃零和思维,强化互利合作

零和思维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就是一国的获得必以其他竞争国家的失去为前提,导致博弈各方的利益对立,相互之间是你存我亡、你得我失、你有我无、你赢我输的关系,难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纵观人类历史,零和思维是导致战略误判的催化剂,是侵蚀战略互信的精神毒素,是阻碍互利合作的思想根源。当前,亚太一些国家之间战略互信不足、互利合作受制,不但有历史积怨、文化差异、制度异同的因素,从根子上也有零和思维在作祟。今天的亚太迫切需要相关国家坚持做伙伴、不做敌人,选择良性互动而非恶性竞争。孙子在寻求克敌制胜之道的同时,也强调同舟共济的合作之道。这启示我们,应当把合作共赢作为亚太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彻底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协商协调、互利互惠的方式妥善管控矛盾和分歧,推动地区安全合作进程迈上新台阶。

为此,一是亚太各国应践行正确义利观。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亚太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并取。二是亚太各国应力避战略猜忌和战略误判。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一些人极力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揣度中国将走上“国强必霸”之路等,就是一部分人习惯于按照西方大国崛起的一般路径来看待中国的发展,而对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独特的发展路径选择缺乏准确认知。各国都应抱着“和而不同”、“虚己容人”的精神,通过深入广泛的对话和交流,真诚地、客观地、准确地判断彼此的战略意图,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凝聚共识、减少猜疑、化解分歧,从而降低爆发冲突乃至战争的风险,把亚太多样性、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三是亚太各国应不断强化政治互信合作。不能为了国内政治需要、党派利益需要对外示强斗狠,更不能有意误导民意、制造敌意、煽动民间对抗,而应积极推进各国社会交往,促进相互了解,厚植民间友谊、增进国民感情。四是亚太各国应积极增进军事互信合作。将战略互信提升到新层次,需要在军事互信合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起合作、共赢的新型军事关系。在战略定位上,不应把军事力量仅仅作为对抗的手段,而要看到它已经成为重要的合作元素;在军事力量运用上,应减少对抗性使用,更多地用于维护和平目的,用于应对共同安全威胁。

多年来,中国按照“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同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结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伙伴关系。这种“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超越了零和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结盟政治,强化了双多边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国家间相互信任与合作,越来越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第三,建立战略互信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尊重核心利益

在国际交往中的底线思维,就是在坚持自己的底线的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底线。当前,亚太各国因各种历史和现实、域内和域外、传统和非传统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关系的恶化甚至引发冲突和战争,这是处理当前亚太事务不能回避、也绕不开的症结所在、焦点所在。

《孙子兵法》强调,处理战与和这样的重大问题必须“杂于利害”、权衡得失。我理解,这种“杂于利害”,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就是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与害,还要考虑对方的利与害。在解决当下亚太地区面临的诸多难题时,一方面,应切实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等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善于运用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理念,把问题控制在域内而不是扩散到域外,有效防止矛盾上升为冲突、冲突升级为战争,推动亚太各国关系良性互动发展,避免亚太地区国际政治生态恶化。

尊重彼此核心利益,重在落实到行动上。1983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中美关系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相互信任。”这就是说,各国彼此尊重核心利益,不能看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有些国家的某些人声称要维护亚太和平、稳定、自由和繁荣,但做起事来只考虑自己的核心利益,示强用狠、挑事搅局;还有些国家把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损害和侵犯他国的利益基础上。凡此种种,严重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直接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发展繁荣。

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家庭的一员,将永远做亚太各国人民可以信赖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坚持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在坚决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也尊重其他国家维护核心利益的诉求和关切,努力为增进亚太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创造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亚太地区亚太利益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对亚太城C地块二期工程勘察与分析
第30届亚太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2019亚太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经济展望:油价对亚太地区的刺激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美国亚太同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