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攻守思想述论

2015-02-07黄朴民高润浩

孙子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孙子敌人战争

□ 黄朴民 高润浩

战争是敌对双方展开的攻守对抗行动,攻与守是战争行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攻守问题是研究战争必须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早在春秋时期,“兵圣”孙武就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给予关注,并作出了系统而精到的阐述。

从《孙子兵法》的内容看,攻守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根红线,十三篇无一篇不属意于此。《计篇》阐述的是战争的战略谋划。杜牧注云:“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①黄朴民、赵海军编校:《孙子兵法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页。,比较敌我的实力,决策攻守大计。《作战篇》论述的是战争前的准备。张预注云:“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②黄朴民、赵海军编校:《孙子兵法集注》,第1页。此篇孙子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进攻速胜思想。《谋攻篇》讲如何谋划进攻。杜牧注:“庙堂之上,计算已定,战争之具,粮食之费,悉已用备,可以谋攻。故曰《谋攻》也。”①黄朴民、赵海军编校:《孙子兵法集注》,第41页。本篇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攻敌之法。《形篇》 《势篇》和《虚实篇》都谈的是攻守问题。宋人张预指出:“《形篇》言攻守,《势篇》说奇正,善用兵者,先敌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敌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盖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实由奇正而见。”②黄朴民、赵海军编校:《孙子兵法集注》,第101页。在《形篇》中,孙子提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避实而击虚”等思想。《军争篇》主要讲攻守中争夺先机之利的问题;《九变篇》讲战场随机应变、灵活用兵的方法。《行军篇》讲行军布阵、驻扎安营之法;《地形篇》讲利用地形,因地制胜;《九地篇》讲进入敌境作战的九种地区及相应处置方法;《火攻篇》讲用火攻来辅助进攻的问题;《用间篇》讲进攻中如何使用间谍侦知敌情。总体而言,前五篇从战略层面论述攻守的谋划、方法与准备;后八篇从战术层面论述攻守的原则和实施。显然,孙子提倡积极进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时,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的演变,提倡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成为颇为盛行的时代战略思潮,因此,孙子的攻守思想更强调进攻,主张“胜敌而益强”。本文拟从攻守的战略选择、进攻的手段、进攻的原则、攻守的关系等方面,对孙子的攻守思想进行梳理。素决定的。一般来说,力量占优势的一方发动战略进攻,力量处于劣势的一方采取战略防御。正如孙子所说:“可胜者,攻也;不可胜者,守也。”就实现战争目的而言,往往通过进攻来消灭敌人,通过防守而保存自己,进攻是主要的,防守是次要的。恩格斯说:“一般认为,进攻能获得更大胜利。因此,采取守势即进行完全防御性的战争的军队,常常发起进攻战局,甚至在防御战局中也进行进攻战。”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孙子强调主动进攻,奉行进攻战略的指导原则,追求“胜敌而益强”的战略目标。许多学者对此已有精辟论述。关锋认为,“速决进攻的运动战是孙子战略战术的指导原则”④关锋:《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页。。郭化若认为,“孙子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贵胜,不贵久’”⑤郭化若:《十一家注孙子·代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吴如嵩也认为孙子是主张进攻的:“孙子纵深奔袭的突袭论乃是为了达到一战而胜、力求速决所提出的一种进攻的构想。”又说,《作战篇》《军争篇》“都是从军队后勤的战略地位出发,建立起他的进攻速胜的战略主张和先发制人、先机而动的战略思想的”。

孙子的攻守思想之所以强调进攻,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深层的内在根源。首先,孙子的进攻思想是当时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任何一个战略思想的提出都不是将帅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时代的产物,是与时代的经济条件、社会发展水

一、攻守的选择:“可胜者,攻也;不可胜者,守也”

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争中是进攻还是防守,是由战略动机和目标、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等主客观因平、战争的形态和武器装备的状况等相适应的。孙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发展,出现了牛耕和农田水利工程。随着耕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对土地的争夺和占有就成为各国统治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孙子说“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正说明了当时通过战争争夺土地的目的。孙子适应这种情况,提出进攻理论,适应了当时诸侯争霸的战略需要。从这一角度说,孙子的进攻思想是当时特定时代的产物。其次,孙子的进攻思想是其兵学逻辑发展的结果。孙子强调“兵贵速,不贵久”,进攻作战要求速战速决,久攻不克则会“钝兵挫锐”,给自己带来危险的后果;孙子强调“攻其不备,出其不意”①《孙子·计篇》。,主张“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张“伐大国”,积极主动进击敌人,“威加于敌”,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实现自保而全胜的战略目的。可见,推崇作战行动的突然性、主动性、运动性是孙子兵学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都与进攻性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因此说,孙子的进攻思想是其兵学体系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

二、攻敌的手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和以消灭敌人为目标的西方战争文化不同,孙子的战争目标是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具有东方战略文化的鲜明特色。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②《孙子·谋攻篇》。孙子认为战争的指导原则应当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不用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③《孙子·谋攻篇》。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之策去与列国诸侯争胜于天下。只有这样,才能既使兵力不受顿挫而又可使胜利圆满取得。这就是以谋略攻敌的法则。

基于“全胜”的思想,孙子对进攻的方法进行了优劣比较:“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④《孙子·谋攻篇》。孙子认为,进攻的最好方法是在未战之前就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从外交上挫败它,使它孤立无援;再次就是在战阵间打败它;最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了。

通过“伐谋”、“伐交”,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理想境界,但现实情况更多是通过“伐兵”、“攻城”来实现战争目标的。孙子在《谋攻篇》中论述了“伐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攻城”是最后的、无奈的选择。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攻城是相当困难而且风险极大。攻城耗时既久,伤亡又多。“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⑤《孙子·谋攻篇》。攻城不下,顿兵挫锐,反而可能遭到失败。所以,孙子把“攻城”列为迫不得已的下下之策。

三、进攻的原则:兵贵神速、出其不意、避实击虚、我专敌分

关于进攻作战的指导原则,孙子从战略、战术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述。在战略层面,其指导原则主要提出了速战速决、出其不意、避实击虚、我专敌分等重要指导原则;在战术层面,则提出了以“为客之道”为主要内容的指导原则。

1、“兵贵胜,不贵久”

从军事学的角度讲,通过旷日持久同敌人拼消耗、拼意志来完成战略优劣态势的转换,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毕竟是一种颇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的选择。如果自己方面在实力上明显占有优势,又机遇凑合,那么自然应该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干净利落地摆平对手,尽可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所谓的速战速决。军队的迅速机动和闪电般的冲击永远是真正的战争灵魂。

孙子把“速胜”作为进攻作战的首条原则。他在《孙子兵法》第二篇中就提出“兵贵胜,不贵久”思想,在后面又反复强调这一原则,指出“兵之情主速”①《孙子·九地篇》。,“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②《孙子·作战篇》。。在孙子看来,战争是一场成本极其昂贵的豪赌,动用十万部队规模的军事行动,“日费千金”。在丘牛大车的农耕社会里,没有比兴师动众更花费钱财的事情了。如此高投入、高消耗的战争,一旦旷日持久,久拖不决,那么它的后果必定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是非常可怕的。孙子认为这种后果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战争旷日持久一定会导致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国家资源再丰富,也承担不起长期战争所带来的巨大支出。第二,战争久拖不决势必会进一步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激化社会各种矛盾。“财竭则急于丘役”,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平民百姓身上,而那些不法奸商也会乘机哄抬物价,大发战争横财,“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使得底层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危机。第三,战争时间久了很容易使国家陷入多面受敌、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个国家长期从事征战攻伐、暴师在外,导致国内防御空虚,实力锐减,那么就会给第三国提供可乘之机,最终使得自己陷入多线作战的不利处境,即孙子所谓“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这样的危险局面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孙子的速战速决战略思想揭示了进攻作战的一般规律,并在战争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借鉴和运用。

2、“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为了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孙子主张在采取军事行动时,努力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敌人猝不及防,从战争开始就牢牢掌握住主动权。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孙子提出,一是在敌人没有防备之时,向敌人防备薄弱之处发起进攻,“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③《孙子·九地篇》。。“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④《孙子·虚实篇》。。二是要通过示形动敌,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悬权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⑤《孙子·军争篇》。三是要行动隐蔽,使敌人无法知晓我方真实意图,从而确保我方军事行动能够达成突然性:“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①《孙子·九地篇》。,“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②《孙子·虚实篇》。。孙子认为,如果在军事行动中成功做到隐蔽突然,就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孙子亲历的“西破强楚”之战,吴国“疲楚误楚”,五战入郢,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通过突然进攻,达到速战速胜的经典战例。

3、“避实而击虚”

所谓“避实击虚”,就是作战指导要避开敌人坚实而强大之点,打击敌人虚弱而要害之处。孙子云:“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攻其所不守”与“守其所不攻”,这是避实击虚思想在攻守作战中的具体表现。

所谓“不守”,不只是指敌人没有防守之处,而是泛指敌人一切虚而不实之处,实而变虚之处,其概念大致与“虚”相当。“攻其所不守”的具体方法,孙子提出了五种:一是出其所不趋,即出击敌人所无法急救之处,也就是攻打孤立无援之敌。如韩信破魏之战。二是趋其所不意,即奔袭敌人所意料不到之处。如公元前206年刘邦还定三秦之战。三是行于无人之地,即进军路线要选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区,从而确保攻夺预期目标。如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四是攻其虚弱,即进攻的方向必须是敌人设防的空虚薄弱之处。如公元前207年的刘邦入关灭秦之战。五是攻其所必救,即调动敌人,使其由实变虚,然后加以歼灭。如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中“围魏救赵”。

所谓“不攻”,不只是指敌人不来进攻,而是泛指己方准备充分、实力占优使敌人不能攻取之处。从敌我对抗的角度看,兵不厌诈,我示形惑敌,敌人也会采取诡道迷惑我。敌人示以“不攻”之处,实际上正是敌人“必攻”之处。如西汉初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过程中,他驻军下邑(今安徽砀山),吴楚联军猛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周亚夫却下令加强西北角的防守。继而吴楚联军果然以主力进攻西北角,被预有准备的汉军击败。这一战例是对孙子“守其所不攻”的极佳注解。

孙子“避实击虚”原则的根本着眼点是斗智不斗力,避免与敌人以硬碰硬,死缠硬打,拼实力,拼消耗;而是强调运用高超的谋略能动地制造和正确地选择对手的弱点(同时也是要点),以“四两拨千斤”的点穴手法制敌于死地。这正是以孙子为代表的东方兵学的魅力所在,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等西方军事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大规模“会战”取得战争胜利的思想大相径庭。

4、“形人而我无形,我专而敌分”

孙子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③《孙子·虚实篇》。这段话,孙子的核心思想是集中兵力。“我专而敌分”,对我而言是要集中兵力,对敌而言就是要分散其兵力。“我专而敌分”的前提和手段是“形人而我无形”。“形人”就是“示形于人”,通过“示形”的手段用假象迷惑敌人,使敌人暴露其意图和行动;同时注意隐蔽自己的意图和行动,做到“无形”,敌人无法掌握我方情况。因为敌人不了解我方情况,所以就不知道如何防备于我,只能处处设防。这样一来,敌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就可以形成“我专而敌分”、“我众而敌寡”的作战态势,为克敌制胜创造条件。

此外,孙子还从战术层面论述了进攻的原则:“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①《孙子·九地篇》。在《九地篇》,孙子从军事地理和军事心理的角度,再次论述了进攻作战的战术原则。“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②《孙子·九地篇》。

四、进攻与防守的关系:“攻守一法”

在攻守这对范畴中,孙子固然青睐进攻。但是,如果因此就得出结论,孙子只重视进攻而不重视防御,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孙子并非只强调进攻,他也主张防守,攻中有守是其进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孙子指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③《孙子·形篇》。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首先要在主体方面创造不可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能够被我战胜的机会。

孙子认为,高明的将帅不但要善于进攻,而且也要善于防守,“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④《孙子·虚实篇》。;为了取得防御作战的胜利,必须首先做好战争的准备;在兵力部署上要重点守备,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机动兵力,以适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反对“所备者多”,更反对“无所不备”,认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他主张发挥防御作战的优势,“先处战地”,“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利用有利的地形,搞好防御伪装,制造假象,欺骗敌人;再次,在防御作战中灵活用兵,在敌“众整而将来”时,先夺其所爱,以调动敌人,以攻为守,破坏敌人的进攻企图;或坚守不出,“画地而守”,使敌不得与我战等。《孙子兵法》的防御作战思想,也是其进攻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应忽略。当敌人还没有暴露出弱点的时候不可去攻,而是要严密防守,以待战机;而当敌人一旦暴露出弱点、给我以可乘之机时则立即发起进攻,绝不可错失良机。

但是,孙子的思想体系中,攻与守的地位并不对等,进攻居于主要地位,防守则处于次要位置。或者说,孙子“守”不是单纯的、消极的“守”,而是“守中有攻”,最终目的也是“攻”。孙子说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这句话,精辟地表明了孙子的“守”的实质,即守中寓攻,“藏于九地之下”的“守”,是为争取与创造有利的时机,最后“动于九天之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消灭敌人。由此可见,在“攻”与“守”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机械地把两者割裂开来,片面地认为只有进攻才是“上策”,防守就是“下策”。当然,要消灭敌人,就必须进攻;没有攻就没有胜没有取,因为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但当自己还不具备消灭敌人的实力和有利战机时,盲目乱攻是非常危险的。故指挥作战,务必从实际出发,当攻则攻,当守则守。

将进攻与防守辩证地统一起来,这正是孙子进攻思想的高明之处。正如《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说:“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战百胜。”①《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所谓“一”,就是把攻守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从实际战争中来看,无论是我方还是敌方,都不可能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只有实而没有虚。只要敌对双方始终存在互有强弱、互有优劣的关系,就有攻守统一的绝对必要性。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只有防守或只有进攻。从战略到战术,从思想到行动,从目的到手段,都必须是攻守统一和攻守兼备。因为只有攻守兼备,并且运用得当,才是战争制胜的重要条件。

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自觉地将联系辩证的思想方法运用于战争现象的研究,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战争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他不是把进攻与防御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而是在进攻中看到了防御,在防御中看到了进攻。进攻与防御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两者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每一种防御手段都会引起一种进攻手段”,“一种进攻手段是随着一种防御手段的出现而自然出现的”。换句话说,防御“绝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的因素”;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不断同防御交错着的”。克劳塞维茨进而分析比较了进攻与防御这两种作战样式的优缺点,认为它们都是利弊共存,进攻是“较弱的形式,但具有积极的目的”;而防御则是“较强的形式,但具有消极的目的”,因而在战争中,“谁认为自己的力量相当强大,足以采取进攻这种较弱的形式,谁就可以追求较大的目的;谁要给自己提出较小的目的,谁就可以利用防御这种较强的作战形式的利益”②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77~479页。。显而易见,克劳塞维茨关于进攻与防御关系的辩证思维,其进攻与防御互为包容、互有利弊的观念,与孙子的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五、余论

孙子的攻守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争霸兼并,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加强了对外兼并战争。孙膑提出的“必攻不守”思想,法家的“耕战”思想,都是对孙子进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任何高明的军事思想,都存在着思维上的盲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毋庸讳言,孙子的攻守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就战争基本规律而言,孙子一再强调进攻速胜固然有相当合理、相对正确的一面,也大致符合春秋晚期的战争实际需要,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并没能辩证地认识到军事行动中速决与持久的内在关系,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防御持久在战争中应有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将速胜与持久的关系机械地截然对立起来,给人们留下凡是进攻速胜便是好的,凡是防御持久便是差的深刻印象。其实,速胜与持久乃是对立的统一,不应该人为地割裂开来,因为虽然在战役与战斗的层次上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始终有必要,绝对不能有所动摇,然而在战略的层次上,究竟是防御持久还是进攻速胜,则不是由战争指导者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必须由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别是敌对双方各种力量的对比来决定,即战争指导者必须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战略态势、国际环境等实际情况,来具体决定到底是进攻速胜抑或是防御持久,当速则速,宜久则久,不可意气用事,拘泥局囿。否则,欲速则不达,便是形而上学,便是画地为牢,到头来必定会遭到战争规律的惩罚。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孙子的攻守理论,其对孙子攻守思想的发展主要有:第一,对攻守关系的分析。《问对》透彻地分析了攻与守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关系,提出了“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①《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等重要论断,认为“攻守一法,敌与我分为二事。若我事得,则敌事败;敌事得,则我事败。得失成败,彼我之事分焉。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战百胜”②《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指出进攻和防御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强调攻守成败的关键是掌握主动权,倘若“攻不知守,守不知攻”,那么即使能够把孙、吴兵法背诵得滚瓜烂熟,也是无法在战争中赢得主动、夺取胜利的。第二,对攻守转换的论述。《问对》从“变易主客”的角度分析了战争中的攻守转换问题。通常来说,进攻一方为客,防守一方为主。《问对》认为,主客关系及其优劣不能僵化看待:“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③《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明确提出“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④《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积极致力于使敌人“变主为客”,而使自己“变客为主”。书中以春秋时吴越笠泽之战与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击破姬澹之役为例证,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论证了变客为主、变劳为逸的辩证关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这些论述,较之于《孙子兵法》《吴子》等兵书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孙子敌人战争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敌人派(下)
孙子壵
他们的战争
孙子垚
孙子垚
足够是够的敌人
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