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学的境界与兵家的使命

2015-02-07陈相灵

孙子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兵家权谋兵学

陈相灵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时代,兵学也异彩纷呈。西汉任宏把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概括了中国古代兵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这四个方面,兵权谋是一个总纲。任宏认为它“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 《汉书·艺文志》)。

形和势是战场态势的变化,是战役、战斗行动的种种表现形态;兵阴阳是自然客观条件对战争的影响,既包括天气变化对战争的影响,也包括战场环境变化对战争的影响;兵技巧体现了军事技术本身以及人掌握武器的技能对战争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兵权谋的代表,《孙膑兵法》是兵形势的代表,《墨子》是兵技巧的代表。兵阴阳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融入其他各类。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兵权谋是兵学的高地,它要求指挥员不但要善于谋划,而且要精通阴阳,准确把握军事技术对战争的影响。现代人把战争称为一门艺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孙子兵法》作为兵权谋的代表,它为我们展现了兵学的一种境界,这就是“全”。

“全”首先阐述的是战争的目标。战争作为最后的手段是消灭敌人还是迫使对方屈服?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消灭敌人是第一要务。但孙子认为,战争目标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消灭敌人,而是迫使敌人屈服,一个“屈”字,准确表达了敌人的内心世界,它是出于无奈,不得不接受屈服的命运。

在世界军事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战争的暴烈性有目共睹。屠城就是较为典型的例证。在春秋末期,人殉制度还在秦国存在,但孙子的全胜观,却体现了一种古代“人道”的至高理念。这是因为孙子比秦人有更高的人道观念吗?不是。孙子的“全”,立足的是他对战争规律的认识,而非一般的道德伦理观念。就战争的本质而言,它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的最后手段。但政治目标的实现与消灭敌人的数量并不成正比。就像今天的伊拉克战场,美国人面对的是打不完的敌人,这也是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如何看待暴力。“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西方军事的至理名言,但却很少体现在西方的军事战略中。相反,在孙子兵法中虽找不到类似的论断,却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既然暴力不是万能的,这就迫切需要人们寻找新的制胜途径。“全胜”,就是孙子的答案。先伐谋伐交,敌不屈服再伐兵攻城。这样就把战争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既保全了自己,客观上也保全了敌人,从而使暴力建立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避免其成为毁灭人类的工具。

关于孙子的“全胜”,也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在战争中不战而让敌人屈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种观点又促使一些人去翻史书,去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例。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因为“全”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进行战争的方法,无论是伐还是攻,都是“全胜”的选项。在屈敌目标的牵引下,尽可能通过少量的付出,最终实现政治目标,这才是“全”的根本所在。

对军事力量而言,在“全”的境界下,它不是被削弱,恰恰需全天候存在,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一种是静,一种是动。对动而言,人们都容易赞好,但对静,却容易忽略。比如像军队,孙子指出要“以静待哗”。这里的静,就是一种力量,它建立在训练有素的基础上,否则就是哗、是乱;对指挥员而言,孙子指出,要“静以幽”。这里的静,同样也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它建立在指挥员过硬的素质之上,否则,遇事忙乱,也难以定下正确的决心。因此,动与静,都是“全”的境界中力量的表现形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基石。

其次,“全”诠释了进行战略指导的方法论。即先柔后刚,柔中有刚。伐谋伐交,体现了战略运筹的柔性特征,但它又是以实力为后盾,柔中带刚;伐兵攻城,体现了战略运筹的刚性特征,但又不是盲目地强调打,要求战略战术的运用有很大灵活性,刚中有柔。战争的指挥艺术,也恰恰体现在刚与柔的不断转化中。因此,要实现“全”的境界,这对指挥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中国传统兵学的至高境界中,兵家的使命重大。孙子把将帅的作用比作车轮上的“辅木”,辅周则国家强,辅隙则国家弱。兵家对国家如此重要,在处理国家安危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呢?孙子认为,兵家要能“文”能武。这里的“文”,主要是指兵不血刃就能退敌的能力。在军事斗争中,这种兼而有之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从人才本身而言,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也正是这种缘故,“纵横家”应运而生。

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古代的“纵横家”就如同今天的外交家。但实际上,他们之间还不能画等号。古代的纵横家首先是战争的推手,他以诸侯利益为最高准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巧妙的运筹中,要么让对手退却,要么为战争布局。秦惠王时期,纵横家们不仅使秦国向东拓展利益,还在军事上连打胜仗,这其中张仪功不可没。张仪以利益为诱饵,不仅让楚国断绝了与齐国的联盟关系,还让楚王怒而兴师,接连在丹阳、蓝田战败。楚国不仅让秦占领了汉中,战略失衡后还遭到了韩国的入侵。秦惠王从任命张仪伐交,到秦军以逸待劳大败楚军,全景式地展现了孙子“全胜”战略的指导价值。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天的国家利益拓展,离不开军事的支撑,今天的外交家,必须要有军事家的视野。“兵不动而利可全”的目标,适合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战略谋划只有立足于兵,才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避免偏差。因此,兵家的使命,首先体现在战略筹划上,要用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为国家利益的拓展布局,为国家安全创造良好的战略环境;其次体现在战略执行力上,在大国之间合作、竞争甚至遏制与反遏制的过程中,要像古代纵横家那样为有利的战略态势造势,实现未战先胜的战略目标。

对将帅而言,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是其基本的使命。但如何战胜对手也要讲艺术。项羽打败了秦国的铁骑劲旅,但最后却走进垓下被围的悲惨境地。他与刘邦的差距在于:自己驱人才,刘邦揽人才。以张良、韩信等为代表的人才群体,他们个个都是战略家,这恰是项羽的短板。因此,不是刘邦打败了项羽,而是项羽自己束手就擒。

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兵家也不可崇勇贱谋。孙子强调虚实,其实质是讲战场力量的虚实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不断转化,优秀的指挥员只有避实击虚,才能到达易胜的境界。这里一个“避”字,包含了先知、先谋、善变等众多智慧,不是一个张飞就能所及;同时“避”,还体现了指挥员“善柔”的特性。当然这里的“柔”不是弱,它具有“一览众山小”思想的制高点,有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巨大优势,它在示弱的过程中,不仅要让敌疲惫不堪,还要在对手露出破绽的时候猛击一拳。春秋时期晋文公“退避三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诱敌深入”都是避其锋芒、创造战机的典范。

兵家的使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兵家既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还要有“胜似闲庭信步”的智慧。当前,在世界格局巨变、有利与不利因素俱在、危机与时机共存的情况下,兵家要谋好大局,管控好危机,并以扎实的军事斗争准备,为民族复兴的伟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兵家权谋兵学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影》
由“王纶案”看明宪宗的权谋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刍议《笑傲江湖》中权、术、谋
“权谋”纵横
兵家名言录
《兵家史苑》第一辑出版
兵家名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