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心理的内容和形式问题
——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社会化
2015-02-07张海钟
张海钟
(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兰州,730070)
重提心理的内容和形式问题
——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社会化
张海钟
(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兰州,730070)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心理学界就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的形式还是内容问题发生过争论。近30年来,这个问题被搁置起来。学术界似乎已经形成共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的形式,或者说心理的现象、心理的机能,比如认知、情感、意志以及由这些机能的内化而形成的个体人格、性格。可是,这种定位的结果使心理学成为抽象的心理哲学,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现实。我们认为,心理学应该是心理内容与形式研究的统一。应该关注和研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具体的心理事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种逃避现实、逃避生活、逃避实践的心理学应该得到矫正。
心理;内容;形式;心理学;社会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心理学界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心理的形式还是内容发生过激烈争论。后来的心理学教科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然而又把心理现象理解为心理机能,也就是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形式,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以及这些心理形式组合成的个性心理倾向、心理特征(人格、性格)等等。但是考察60年来心理学的发展道路,这种纯粹的形式主义研究存在诸多弊端。
1 西方心理学历史中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争论
早在冯特时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发生了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争论。冯特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直接经验,他依据直接经验的性质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如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直接经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些具有复合性质的过程,外在对象的知觉,对这些对象的回忆、情感、情绪、意志动作,不仅经常按照极其多种多样的方式彼此组合,而且这些过程中的每一种过程本身,也永远是程度不一的复杂性总体。”[1]
后来布伦塔诺把冯特的心理学称为内容心理学,而自己则提出意动心理学。他认为冯特的心理学是物理学,误将物理现象当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不是心理现象,而心理学应该研究的是意识的动作[2]。布伦塔诺的学生斯图姆夫进一步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心理的机能,而心理的机能就是意动。斯图姆夫把直接经验区分为现象和机能,认为冯特研究的是现象,也就是心理的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机能[3]。试图解决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矛盾的心理学家是屈尔佩和麦塞尔,他们提出了二重学说,认为机能和内容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王启康认为,其实冯特不是布伦塔诺所批评的内容心理学家,布伦塔诺自己也不是意动心理学家,他把外在客观世界和内部的心理活动混在一起,他提出的区别意动和内容的依据难以成立。王启康还认为,意动、机能、过程、动作和内容、经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都是心理现象、心理状态,都是心理学的对象。如果按照詹姆斯的意识流的实体状态和过渡状态来理解更为科学,当然这种意识流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潜意识的[4]。
西方心理学发展出人意料,联想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以及更多的微型理论,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但主流心理学其实都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尽管研究的概念、焦点、范围不同,却都在研究心理形式、心理活动、心理机能、心理过程,而心理内容、心理生活、心理世界、心理状态却无人关注。当代心理学家已经习惯于这种抽象的心理学、麻木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分支学科本来是内容心理学,而现在也模仿主流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心理学研究对象争论及其当代后果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便爆发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的争论,这种争论虽然夹杂着政治表态的倾向,但也可以反映出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真诚探索。争论中,有的学者认为,心理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如果把心理的内容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等于心理学要研究大千世界,而大千世界是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作为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有自己的边界和范围[5]。但也有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心理现象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6]。争论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心理学便被宣布为唯心主义哲学而禁止研究。十余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界似乎失去了理论探索的热情,学者们就心理的机能研究达成默契,所有的心理学教科书都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心理现象则被解释为认识、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智慧、能力,气质、性格等等。心理现象就是感觉、知觉、记忆、遗忘、表象、想象、思维、言语、抑郁、焦虑、果断、犹豫等等。至于认知的内容、情感的内容、行为的内容,引发知、情、意的生活事件、心理世界则被完全抛开[7]。
20世纪9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们不再关注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形式和内容问题,学术界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学者们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问卷调查的方法、数学统计的方法,追求心理现象的共性规律探索和总结,但却忘记了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解决人类经济、政治、教育、管理、文艺、司法、军事、交通、休闲活动中的心理问题处理策略[8]。当代心理学中的内容心理学成为文学家、社会学家的领域。民众觉得,心理学家的心理学不是他们需要的心理学,而作家才是真挚的心理学家。政府官员则认为,社会学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学者,而心理学家的研究逐渐成为玄学。
20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参加某省心理学会的学术年会。一位学者讲述了她的心理咨询案例:有一对夫妻闹离婚,男方不离,两人僵持不下,找到刚刚开始做心理咨询的学者(某师范大学教授),没有运用多少西方心理学中的规范的咨询程序和技术,男方很快告诉教授,因为他们家穷,一家四口住宿在23平米的房子里,只好用两层床,母亲和孙子住宿在下床,夫妻住宿在上床,晚上夫妻不敢行床第之事,怕吵醒老人孩子。久而久之,夫妻情感矛盾爆发,互相埋怨,导致离婚。我们可以告诉这对夫妻,心理学家只解决认知问题、情感问题、行为问题、人格问题,我们可以按照理性情绪治疗、系统脱敏治疗、当事人中心治疗等等方法,给予长期的持续的治疗,甚至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治疗。但是,这位教授没有这样做,她通过自己的关系,协调解决了当事人的房子问题,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问题彻底解决了,离婚事件到此结束。然而,这个故事受到了与会青年教授的批评乃至讽刺,他们认为这根本不是心理咨询。教授的工作已经超出心理学的范围,心理学家不研究住房问题。如果这样做心理咨询,心理学家的工作就会越界,成为政府官员、社会服务人员。
反思20年前的这次争论,笔者认为其原因,正是因为心理学家坚持认为,心理学只研究心理的形式、心理的机能,而不研究心理生活、心理内容。只研究认知,而不研究认知的内容,只研究情感,而不研究情感的内容,只研究行为,而不研究行为的内容。心理学家为了探索心理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规律,远离生活世界、远离政治经济、远离社会大众,躲避在象牙塔里,采用逻辑的、数学的、自然科学的、信息科学的方法,试图通过描述心理机能的规律预测个体或社会心理发展的趋势,期待未来可以设计控制心理活动的方向。然而因为研究的纯粹形式化,使得心理学至今难以再发挥社会实践指导作用,相对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来说,其为民众社会生活幸福发挥的作用显然不足。特别是中国心理学家其实在极力回避社会生活事件,生怕自己沾染政治问题。笔者认为,至少中国心理学家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民生幸福问题,关注社会和谐公平问题。
20世纪前50年,中国心理学是进口加本土研究,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15年,是进口苏联心理学,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是毁灭阶段,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完全进入翻译美国和欧洲著作的进口阶段。新的世纪到来,形成了进口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的交叉,但主流心理学仍然是西方进口概念和理论的跨文化心理学验证研究[9]。本土心理学至今左冲右突,不外乎整理古代哲学思想,提出现代的借鉴意义。然而,有些社会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们却把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应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创造着本土的、实践导向的理论,成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参考资料或者观点。
3 社会生活实践和事件应该成为心理学课题的重要来源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生活不断发生革命性变迁,也不断伴随着社会心理的动荡和变迁。比如马加爵事件、河南兰考“爱心妈妈”孤儿收养所火灾、李双江之子李天一陷强奸案被判十年、2013年全国10天发生6起患者伤医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北京“扫桥爷爷”不慎坠落身亡、老外撞大妈事件、山西临汾一名男童被其伯母残忍挖眼等等。这些社会事件不仅仅应该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范围,也应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但是,可以认为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心理学家就这些问题发声。心理学学术刊物都忙于使用满篇的表格,表达着翻译进口的概念、融合重复的实验而产生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
有的学者评价说,现代心理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当前最为严重的是科学家与实践者的分裂,即基础心理学家同应用心理学者的分裂[10]。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往往认为临床应用的心理学家过于肤浅,而应用心理学家则认为基础研究的心理学家钻到科学的象牙塔里,脱离实际。现代心理学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科学主义、实验主义、个体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化主义、社会主义的矛盾。个体主义方法论忽视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从个体内部寻求行为的原因,从个体本身寻找心理和行为的解释。但心理学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无论就其起源和发生、发展来讲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脱离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去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歪曲心理生活的现实,阻碍人们对心理和行为本质的正确认识。现代心理学所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这种脱节表现在忽视精神生活,过于重视经验方法,以至于不能以经验方法研究的精神领域被排斥在科学心理学之外[11]。当然,并不是说,心理学没有应用研究,恰恰是应用心理学如航天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却在结合社会生活,但这些应用研究并不采用学院派心理学家的方法,也很少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结论,而是自成概念体系。
有的学者引述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的恶梦:“在我一个最可怕的恶梦中,我预见到心理学组织机构的解体:实验心理学家被发配到正在兴起的认知科学学科中,生理心理学家愉快地到生物和神经科学系报到,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被商学院抢走,心理病理学家在医学院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12]以证明心理学的分裂及其后果,而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因为主流心理学家长期地脱离经济、政治生活实际,被科学界边缘化的后果。心理学家的选题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每年的立项就是证明。
基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心理的形式、心理的机能,也应该包括心理的内容、心理的生活。心理学家应该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学习,关注社会生活事件、关注重大社会变革、关爱社会民众苦乐、关心应用心理实践。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应该是心理内容与形式研究的统一。应该关注和研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具体的心理事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种逃避现实、逃避生活、逃避实践的心理学应该得到矫正。
1高申春.冯特心理学遗产的历史重估.心理学探新,2002,22(1):3-7.
2姜永志.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心理研究,2014,7(3):9-13.
3郭本禹,崔光辉,陈巍.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60-61.
4王启康.试论心理学史上的意动和内容之争——对一场争论的重新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1):108-114.
5章志光.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2-26.
6维之.心理现象本质新论.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8-22.
7刘茂哉.略论心理现象结构因素的特征.心理学探新,1982,2(2):28-32.
8庆承瑞,何祚庥.为什么在心理现象一类科学实验中必须坚持“双盲”准则?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0):52-53.
9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2):5-15.
10叶浩生.有关西方心理学分裂与整合问题的再思考.心理学报,2002,34(4):431-436.
11叶浩生.现代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国外社会科学,2002(4):34-36.
12姜永志,张海钟.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理论问题反思.心理研究,2012,5(3):9-13.
Repeat ing the Problem of M ental Contents and Form s——Discussion about the Object of Psychological Study Socialization
Zhang Haizho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ase of Gansu University——Urban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Center,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There was an argument about the question that the object of psychological study was mental forms or mental contents in early 1950s and 1980s of the 20th century.In the past 30 years,this question had been shelved.Academics seem to have formed a consensus that the psychological study's object is mental forms,in other words it is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s,such as cognition,emotion,will and individual personality or character by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se functions and the formations.However,the result of this positioning lead s to the problem that the psychology becomes abstract mental philosophy or metaphysics in the name of pursuit of general laws,and is divorced from the rich and broad social life.We believe that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ould be unity of contents and forms,and focus on a variety of specific psychological events of social life,adhere to the faith which practice i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This kind of psychology escaping from the reality of life and practice should be corrected.
mental;content;form;psychology;s ocialization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中国文化中的老乡心理效应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201409)成果之一
张海钟,男,教授。Email:ZHANGHZH20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