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炉铜话

2015-02-06龚为

中华手工 2014年7期
关键词:宣德

龚为

历经许多份工作,孙中庆最终选择了铜炉制作。传统的手艺并没有失去光泽,而是在这些年轻人手中继续闪耀着光辉。

行走在姑苏木渎的古街小巷,“叮叮咚咚……”的撞击声将我们带进了一个铜器工作室。一个年轻的面孔,脸上透出一丝沧桑。一双粗糙的手与心相连,打造出了一个个精美的铜炉。

他就是80后的孙中庆,连云港人,和很多在姑苏的寻梦人一样,很早就来到这座城市里打拼过活。在运输公司工作时,孙中庆偶然发现公司旁有个做铜炉的加工厂。带着一份好奇,他经常去厂子里观摩铜炉加工,并有幸结识了闻名中国铜炉界的制炉大师——陈巧生。带着一份对传统手艺的崇敬,他拜入陈巧生门下,步入了铜炉的殿堂。

做出宣德味道

作为陈巧生门下最年轻的弟子,孙中庆20岁就跟着师父学艺,已做了11年铜炉。在2008年,他出师创业,自己开了个铜炉作坊,专门制作明代宣德炉。“认准了这行当,就坚持做下去,手艺人是有前程的,亏了还可以打工去!”作为手艺人,孙中庆的心态很好。

他嘴里聊着,手里的活依然没有停下。布满老茧的右手紧捏着砂纸,在脸盆大小的铜炉上用力来回摩擦。铜炉造型依的是明朝年间的宣德炉,炉底盘着金龙浮雕,壶盖上则骑着镇邪瑞兽。桌子上其他未打磨的铜炉,都是别人定制的,看起来生意还不错。

受丈夫的影响,妻子陈福银也跟着他一起做铜炉,他们的分工很明确,造型设计、打磨、后期精雕由孙中庆完成,而陈福银则专门负责做皮壳,小两口同心协力,十分默契。此外,他们还招了十几个工人,扩大产量。毕竟做炉子是体力活,要想做精细,就一定要分工,形成流水线作业。如今,孙中庆的工坊年产值可以达到七八十万元,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

“翻模、浇注、打磨、精雕都是基础活,而最难的是做皮壳。”孙中庆说,皮壳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包浆,将金光闪闪的铜炉做出古旧的感觉。如果做不好,就会失去宣德炉的味道。做皮壳时需要将牛粪、荷塘里的淤泥按比例混合,然后将铜炉密封包裹于其中,放置于恒温50摄氏度的窑中烘烤近半个月,泥里产生的氨气才能使铜器表面充满古旧的韵味。而如何调配比率、保持恒温都是难点。

孙中庆制作的铜炉以明代宣德年间风格为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香薰铜炉,主要用来焚香;一类是手炉,可以于寒冬时节用以暖手。虽然都有一定的实用性,不过买家还是以收藏家和文化礼品机构的人居多,“一个脸盆大小的铜炉少说也要卖上8000元,普通大众消费不起。”毕竟都是手工活,价钱也没法往下降。

“一元”铜炉

继承了传统制炉技艺,并没有让孙中庆满足,在当今审美形势下,他还设计开发了适应当下的迷你铜炉。“手艺要传承,创意创新是关键。”他说,传统的铜炉工艺和造型已有定式,老祖宗的东西和传承器型是坚决不能改!但是大小是否可以进行改变呢?

有一天,孙中庆和老婆陈福银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铜炉做小、做得更精致些呢?小的标准以一块钱的硬币大小为准。带着这个创意,夫妻二人开始了试验,从制图、选型、开模,前前后后40天的时间,共花去十几万元,却没有任何成果。石沉大海,夫妻俩寻思着是不是要放弃……

“制模和浇注太难了。”孙中庆回忆,制作过小的模子,手指都伸不进去;还有浇注,由于器形小、空间不大的缘故,注入的铜汁温度要比平时低,否则会产生气泡等瑕疵。种种困难,将夫妻俩逼到了“风口浪尖”之上。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冷静下来……做蜡模时,他们想办法用铁丝伸进蜡模进行修复;而浇注,则反复调整铜汁温度,不停地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成功了。

孙中庆取出了一件迷你铜炉,精美小巧中透出了可爱,炉盖的纹理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传统吉祥符号。冰裂纹在硬币大小的空间里打造得惟妙惟肖,而梅花在冰裂纹的毫厘乾坤中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炉身炉体上皮壳做得味道十足,堪称天衣无缝。炉里点上沉香粉,袅袅青烟、淡雅清香沁人心脾。迷你铜炉在网上一经推广,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许多人购买收藏,赞不绝口。

“目前的迷你铜炉还是有些大,比一元钱还是大了两三圈。”孙中庆有些不满意,他决定继续尝试,看能不能将它做得更小更极致,迎接更强的挑战。“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珍铜炉将你我带回明代,他深知,这意味着在崇尚简约审美的时代,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生活的老行当怎样传承?80后的孙中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猜你喜欢

宣德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宣德炉探究
清宫藏瓷中为何少见宣德蟋蟀罐?
炉中岁月长
宣德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坐像以2357.5万元成交
宣德炉为何是文房首器
宣德炉
宣德炉悬案不再悬
宣德炉真品几率只四十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