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文观照

2015-02-06�ネ醮笙�

关键词:大学精神社会发展高等教育

�ネ醮笙�

摘 要: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使命。近代以来,伴随人类社会的重心向经济和物质领域的偏移,高等教育也逐渐迷失在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氛围中。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日益式微,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诟病”,同时也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从人文观照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人文观照缺失的表现、人文观照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三个方面,来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发展;人文观照;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9406

从早期的中世纪古典大学开始,高等教育及其具体实施者——大学,就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蕴与价值指向。近代以来,伴随人类社会的重心向经济和物质领域的偏移,大学也逐渐迷失在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氛围中,其本身所固有的人文精神日益式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就在大学努力改变自己,以期迎合社会需求的同时,却遭受了来自社会的广泛“诟病”,这种矛盾的结果足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应在反省的基础上,认真加以研究和破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探讨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观点精彩纷呈的背景下,用人文观照来审视高等教育及大学发展,找寻并重塑大学精神,对于破解上述矛盾,促进大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文观照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远非是经济和物质力量所能理解和把握的。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理性的活动之一,其本身就蕴含着指向人类自身价值的属性,它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理应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并把理解和探讨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人文价值理应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进步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维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人文观照之于高等教育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宏观层面: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缘起和发展的精神内核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梳理高等教育的缘起和特征,了解高等教育形成之初的典范形式是什么,并以此来审视今天的高等教育是有特别意义的,因为,任何一种事物在它的历史进程中,如果完全失去自身形成之初的精神内核,就变成了其他事物了。西方高等教育产生于教会,“早先, 学院和大学基本上都是教会的侍女和附庸。”[1]138它的原旨使命是精神教化,就其直接目标而言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孵化与传播不可避免地进入高等教育的视野,由于对社会的世俗关怀功能的出现,高等教育也由宫廷和教会步入到了世俗社会之中,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自从高等教育从教会和宫廷走向世俗社会以来,它就成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于是承担社会终极价值阐释与教化的功能便历史性地传递给了大学,大学从而履行对社会世俗境况的人文关怀使命,自此,“大学人”就不再仅为学术而学术,为理想而理想了,他们尽其所能将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运用到改造和服务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大学就把探究真理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凡是对人类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思想理论,绝大多数都在大学中被发现被创设。尽管大学不能穷尽和毕现一切真理,也未必都能给出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种种现象以科学的解释,甚至出现谬误,但在发现真理和纠正谬误方面,还没有任何社会组织比大学所犯的错误更少。大学不仅注重科学知识和原理的发现,同时也十分重视其实际运用技能的开发和研究,使得人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规律性”的改造。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主客观世界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视野,人类物质文明的疆域时刻处于多维延伸状态。

高等教育在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同时,始终把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促进人的自身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功能和目的归宿。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实现,是人的基本诉求。回顾人类文明的进程,关于人的平等、自由、权利等关乎人自身发展的政治诉求和“人学理论”,大多在大学被创设,被传播。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善果”和“恶果”相互伴随,大学始终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甄别与反思,并在自觉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同时,在学理上担当起为防止 “恶果”的出现和蔓延而创立法律和伦理禁区的责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类社会达成有利于人自身完善的“合目的性”的发展目的。

无论是从大学发轫于西方的教会和宫廷,缘起于人的精神教化角度,还是从世俗社会的大学角度来考察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生存和发展际遇的关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纠偏和护航,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不懈追求。离开了人文关怀高等教育就失去了自身的精神内核。人文关怀状况是考察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维度。

(二)中观层面: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就如人的精神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一样,没有精神大学就失去了灵魂,就没有了生机,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大学精神说到底就是一个个大学人所具有人格共性。正因为大学拥有了人文精神,大学才多了几分正义与正气;正因为大学拥有了学术精神,大学才成为知识的源泉,学问的中心。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大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另一方面又要“仰望星空”。大学具有的这种独立的人格特质,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又维系着自身的内在品质的稳定性,它使大学在价值多变的社会大潮中,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放弃自身的使命和追求,从而被其他社会组织所同化。“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大学精神使大学无意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通过迎合社会的需要来赢得自身的发展,避免使自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大学精神的作用还表现在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师和学生将其内化为个人品质,从而表现出与大学精神的内涵相一致的行为方式,而这种由大学精神外化的行为,正是大学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大学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正如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一样,大学除了要具备上述精神共性以外,还要有与自身的办学起源、文化传统、学科特色等相适应的精神个性,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自身独特精神追求的大学,永远不能健康发展,永远不能成为高水平的大学。以北京大学为例,在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年代,蔡元培在北大积极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了具有不同学术观点和人格特征的进步人士担任教员,并能在这些进步知识分子受到校内外攻击,要求解聘他们时,挺身而出保护他们。在蔡元培等人的精心培育下,北大终于形成了浓厚的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氛围不仅影响了教师,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这种精神氛围长期催化的结果。没有北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北大就不可能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大学精神维系着自身的特质,导引着自身的前进方向,并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上下求索的动力。

(三)微观层面:尊重人的主体需求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不是人与物之间的活动,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行为来实现的,因而,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人文活动。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有价值追求的具体的人,因此,现实中的人是高等教育活动始终要充分关注的中心问题。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既包括人的自然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和自为性存在三个方面。从人的自然性存在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活动必须关注作为生命存在的现实的人,关注人的自然生命的健康和发展。从人的社会性存在来说,“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2]36 因此,教育活动既要立足于现实的人,又要着眼于未来的人,要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态度,增强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从人的自为性存在来说,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境遇,不断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使人在身心愉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推动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高等教育的过程要正视这种差异,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自己的潜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者除了学识水平以外,其人格魅力和对教育者的了解和关爱等人文因素对教育活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今中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师们,除了具有丰厚的相关专业素养外,无不具有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他们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和把握也是常人难能所及的。对于教育者来说,自身的人格魅力被学生接受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对被教育者来说,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进取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动机和需要等非智力的人文因素对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藐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特征,教育活动和内容难以赢得学生的真正参与和接受,教育教学效果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当今的世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人的主体地位愈发凸显,个性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已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已成为党和政府施政理念的今天,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人格特征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发展好坏的重要指标。

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人文观照缺失的考察

从思维方式来说,人文观照遵从的是价值理性主义,注重的是对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前途和命运的终结关怀。与之对应的工具理性主义,强调的是当下行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目的,在此思维模式下,组织和个人被当作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而发挥其工具性的使用价值,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价值甄别。高等教育人文观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工具理性主义思维已经越来越深入到自身机体中,大有取得“霸权思维”之势。

(一)大学自身定位的“世俗化”

大学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也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点无可厚非。可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变化和调整不能丧失大学之所以叫做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之所以叫做大学,除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还有两个方面的本质属性,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受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的影响,大学自己正在自觉地放弃后两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工具。就在大学自己主动地揭去本应该有的高雅的精神面纱,竭力迎合和“讨好”社会时,却越来越遭到社会的“讨厌”。大学越来越世俗,自己在主动迎合社会需求中,本身应具有的精神特质不断丧失。与此同时,社会的政治权力越来越僭越大学的学术自由和权力。使得大学的行政化属性越来越明显,大学正愈发沦为一般性的社会组织。毋庸置疑的是,当人和社会在行进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困惑时,如果大学只能和其他社会组织给出一样的“解答”时,社会也就无需求助于大学,大学也就失去了社会的特别关爱和支持,自身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从高等教育的内部来看,大学的世俗化还表现在相互攀比上,竞相求大求高求时髦,使得大学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同质化的后果是,难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质化趋势使得大学失去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机会,而各大学的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内部管理的“数字化”

考核和激励制度是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可计算性的量化考核已经成为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学校的各个方面纳入到量化考核的范围,考核的范围有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几块,每块都有详细的数字目标。客观地说,量化考核是必须的,如规定教师必须上多少节课,必须在SCI或CSSCI上发表多少篇论文,平均每年必须有多少万元的科研经费进账等。不可否认,数字式的量化考核能够使人集中精力,围绕数字化的目标去努力。但数字化的量化考核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考核的对象能够量化;二是考核对象成果的显现必须具有即时性。大学在崇尚“数字化”化管理的同时,却忽视了大学还有很多行为无法满足上述两个数字化条件的。数字化的管理思维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短期的行为结果,不愿做长期的艰苦的积累,难以产出大的成果。二是承担重要育人功能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因其效果的显现具有长期性和潜移默化的特征,在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的地位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三是因教学质量的好坏难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展现,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很多大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无赖地说,如今教学的好坏只能是凭教师的良心了。近些年来,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下降,与大学内部实现工具性理性主义思维的管理有直接关系。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社会发展高等教育
提炼大学精神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