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共托明日朝阳

2015-02-06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4期
关键词:通江县心理健康儿童

文 / 本刊记者 黄 颖

携手共托明日朝阳

文 / 本刊记者 黄 颖

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依靠全社会的努力

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3月14日,中江县通济镇初级中学2013级17名留守学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集体生日。在同学和老师的祝福声中,他们吹灭蜡烛,许下心愿。

14岁的少年如同三月的天,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却成长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一项调查显示,2014年,四川留守儿童人数多达368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为223.13万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务工。受现实条件所限,外出务工的农民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留在老家托付给老人或亲戚,随之产生了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教育成长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全方位呵护成长

“我成绩还可以!”“老师很关心我们!”“我爸爸在新疆打工,我去那里玩过!”通江县石庙小学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志愿者介绍自己。这是巴中市开展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四护行动”,其中“护生活”就是由教师、志愿者担任“代理监护人”、“编外家长”,与隔辈监护、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及时发现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013年,通江县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示范县之一,当年全县投入5000余万元建有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595个。乡镇级以上学校都安装了“校讯通”,并协调运营商为“留守学生”亲情长话免费。“留守儿童之家”还设立了视频联系点,为留守儿童搭建了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安全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校外管理方面。每一年,在没有学校守护的暑假,由于缺乏父母监管,留守儿童私自下水而发生溺水事件屡有发生。

翻开中江县学校三本台账中的《防溺水塘堰安全管理台账》,每个村中河、塘、堰、水库信息及其管理人信息、涉及学生人数和一系列的防溺水举措条条在目。学校通过当地政府的协调,与村和社区党组织共同担负起了学生防溺水工作。镇村干部结对看护,落实每一个留守学生、每一处塘堰的看护人员和职责,塘堰与周边党员签订防溺水看护协议,看管员及时报告看护情况。

留守学生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社会事务,中江县建立了关爱留守学生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以“警校共育”、“医校共育”、法律维权等和谐共育活动,教育、团委、公安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等10多个部门积极行动,按照各自职责,既分工又合作。

成功的经验需得到推广,关爱留守儿童并不是只依赖一方力量就能有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依靠全社会的努力。

心理教育仍是薄弱的一环

“1+1”心联小屋是中江县通济镇初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场所,这里成为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屋分为个体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条件虽然有些简陋,但作用却不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整个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中“最柔软的部分”。

在这里,老师们能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来缓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每一位来小屋做客的学生总能得到热情的接待。

“八年级三班的一名留守学生与好朋友闹了矛盾,她告诉我在班上都交不到朋友,不想上学了。”负责心理健康辅导的团委书记彭小凤说,在留守儿童群体,这样的现象具有共性。

彭小凤与那名小女生沟通,给她一些建议,鼓励她尝试建立新的朋友圈,与别班的同学、少年宫的同学交朋友,或者做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经过多次交流,现在小女生已经交到了新朋友,重新开朗起来了。

除了心理辅导室,通济镇初中每个月还分年级进行心理辅导,每周班主任在例会上与学生分享心理教育案例。

少年宫培训丰富了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撒播真爱,让留守儿童在守望中快乐成长”是隆昌县关工委邀请心理咨询专业教师举办的心理健康助导活动,200余名小学生接受了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咨询专业教师陈建平通过故事讲述、心理游戏等方式,将珍爱生命、感恩父母、排解情绪、快乐学习等话题,与广大留守儿童形成积极互动。通过互动讲座,引导留守儿童学会面对“留守”带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成长等种种难题,学会生活、学习和做人。

如今,各地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活动。但我们也应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项薄弱环节,仅凭学校、社会的努力远远不够。

“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果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几方面的关爱能够整合在一起,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陈建平老师建议,那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要真正履行好孩子成长导师这一职责,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成长。

亲情回归 为爱坚守

通江县广纳小学留守学生小涵,父母在上海务工,性格孤僻,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盼妈妈回家;民胜小学的小雪,父母在江苏无锡务工,几年才能见上一面;90%的留守学生靠爷爷奶奶照管……一部手机,不足以让亲情跨越时空的距离,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亲情的守护。

通江县在针对留守学生开展的大家访活动中,得知留守学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父母团聚。通江县一边通过“致留守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学校做家长的“劝返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巴山新居”等项目建设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家长“回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小涵的母亲回家了,不但在超市找到一份工作,还能照顾到家庭,小涵的性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而另一名留守儿童小雪的母亲在民胜职业中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家发展养殖业,不比在外打工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对于农民工来说可能会有更好的机会。事实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难题和破解当前“空心村”现象有密切联系,引导农村青壮年“还巢”就要求农村和城市一样,有支撑其发展的产业、资源、公共服务,全体居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成果。这样一来,“留下来”不再是难事。

曾有媒体针对“空心村”的调查发现,“爸妈接放学”是留守儿童认为最值得夸耀的事。他们需要关心和呵护,是任何物质条件都代替不了的。而目前通江县留守学生家长近20%选择了在家乡务工,已开始“为爱坚守”。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去年首提“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之后,再次明确提出“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留守儿童已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在四川,政策、社会、监督三个层面正推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构建党委、政府、群团、社会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关爱模式。

责任编辑:史瑞

猜你喜欢

通江县心理健康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通江县:创新推行“培训+”模式 助增技促就业
通江县:扎紧制度“笼子” 筑牢居保基金“防线”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