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档部委合作电视栏目《中国减灾》的创作实践与策略

2015-02-06梁结梅

中国记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

□ 文/梁结梅

首档部委合作电视栏目《中国减灾》的创作实践与策略

□ 文/梁结梅

本文通过对中国气象局与民政部两部委合作共建的首档电视栏目《中国减灾》的分析,对在防灾减灾报道中应遵循的报道理念和操作规则、如何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报道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防灾减灾 灾害报道 创作实践 节目创新

2012年4月6日,由民政部与中国气象局合作,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中国气象频道承制的《中国减灾》栏目正式开播,开启了部委合作栏目之先河,拓展了防灾减灾服务新模式。节目聚焦灾害热点话题,多视角解析防灾减灾,特色鲜明,独树一帜。鉴于防灾减灾题材的特殊性,节目制作过程中,在应该遵循怎样的报道理念,如何掌握报道尺度、建立联动机制等方面,我们都做了一些尝试。

一、突出新意——打造全新的创作理念

2011年5月13日,中国气象局和民政部签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合作备忘录》,决定联合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宣传,联合开展灾害信息员队伍和减灾社区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和灾害预警、评估合作,建立双方定期沟通机制。双方同意,充分利用中国气象频道资源,联合开展综合防灾减灾报道和科普宣传,开辟综合防灾减灾电视专栏《中国减灾》,以此启动联合综合防灾减灾宣传。

《中国减灾》栏目开办宗旨是:面对灾情,我们同舟共济;防灾减灾,我们全力以赴;深入一线,直击灾害现场;全面解读,直面百姓民生;权威发布,实时减灾情报;贴心服务,实用救灾方略。“国家防灾减灾宣传大使”杨丹,知名气象主播冯殊、范秋丹、刘海波担任《中国减灾》栏目的当家主持。在每期节目中,邀请包括气象在内的不同领域的相关权威专家,与主持人一道对人们关心的灾害和防灾减灾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从栏目创办的初衷、开办宗旨可以看出,《中国减灾》的选题内容将聚焦在灾害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档关于灾害报道的电视栏目。灾害报道与其他报道题材不同,其突发性、破坏性、伤害性、地域性等特点,都需要媒体在新闻伦理、信息处理、视角选择等方面有更为专业和负责的把握。在报道当中要彰显出情感的温度,更多地关注到个人,要有个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因此,《中国减灾》栏目定位为服务于百姓,以人为本,提供最贴心的防灾减灾服务,希望大家远离灾难,减少伤痛。栏目的宣传语为“中国减灾,祈福平安中国”。“人文关怀”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时刻牢记的创作理念,尊重人和生命的价值,避免受灾群体“二次伤害”是节目所坚持的底线。

二、独具特色——节目创新更贴近百姓生活

作为部委合作栏目,《中国减灾》的节目选题在基于气象的同时,面向综合防灾减灾有了很大的拓展,实现了从气象单一防灾减灾向综合防灾减灾服务的转变。

1.拓宽报道领域,面向综合防灾减灾服务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出发,《中国减灾》栏目选题内容不再局限于气象领域,而是囊括气象、环境、医疗、海洋、农业、地震、水利、经济等多个防灾减灾领域,极大地拓展了气象频道防灾减灾报道的外延和服务水平,使气象信息和知识能够真正地与相关领域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目的科学属性和服务属性,让节目更接地气,更贴近百姓的实际需求。

从《中国减灾》栏目的报道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客观报道灾情、迅速宣传救灾政策、广泛普及灾害防范知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全面做好自然灾害应对处置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灾害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民政、气象、水利、海洋、地震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全方位的传播格局。

2. 内容创新,报道视角民生化

作为一档具有政策导向性的专家访谈节目,刚开播时选题大多倾向于政策解读、救灾措施、应急体系等宏观方面的内容,此类内容容易让专家泛泛而谈,始终停留在面上,无法具象化,节目整体效果欠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不论什么样的节目,都要以受众最感兴趣的视角,通过最具有接近性的事实来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78人遇难身亡,损失超百亿。《中国减灾》栏目组为紧扣时效性和话题性,特别策划了《暴雨背后的隐忧》,对此次灾害性事件进行深度解析。栏目组邀请到了当天在第一线指挥救援的亲历者,中国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勇。他现场向观众传授雨中如何逃生的技巧,和一些发生在暴雨背后的感人事件。节目第一次尝试将灾害亲历者和救灾参与者请到演播室,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以实例传播防灾避险知识,拓宽了《中国减灾》节目的视角,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看点,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3.紧跟社会热点,追求深度和高度

2012年,美国电影《2012》一度掀起了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热议和恐慌,电影中太阳活动引发的全球性灾难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减灾》栏目邀请了两位国内研究太阳活动和空间灾害的顶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魏奉思、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王劲松,共同破解2012末日预言。

科学家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而太阳一打“喷嚏”,地球就可能发“高烧”,太阳风暴的确会对地球的空间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不过在该期节目中专家表示,2012年既不是太阳活动高年,也没有发生重大灾害事件的科学依据,电影中玛雅人的末日年历仅仅只是纪年的循环,无始无终,2012年的末日预言由此不攻自破。

节目《破解2012末日预言》积极关注社会焦点话题,为观众答疑解惑,普及空间天气科学知识,并邀请专家在节目中与网友互动,实现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三、确保品质——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

1. 加强策划,故事化与平民视角

作为电视媒体,无论多么重大的题材,都不能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必须要顾及人的感受、情绪,否则很难引起共鸣,形成有效传播。无论是什么内容,都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道理到道理,必须要有人、有事,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通过故事和情节展现真实个人的经历,反映社会背景,折射深层次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变迁脉络。

2014年夏天,中国各地气温明显高于常年,这么热的天,我们有什么防暑奇招?为此,《中国减灾》专门制作一期节目“古代防暑之妙招”,邀请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张纾难、民俗协会副秘书长高魏两位嘉宾,一起穿越回古代,领略古人的防暑智慧。节目结合网络上疯传的“屌丝”避暑招,分析从古至今还在沿用的有效的避暑方法,同时指出人们如何躲过三伏天儿的“烤”验。节目内容紧贴当下天气热点,抓住人们苦夏的心理,从平民化的视角,让大家对古人巧用自然之物的奇思妙想所折服。同时,节目语言引用了当下网路的流行语,俏皮生动,节奏轻快活泼,趣味性非常强,可视性也有大大的提升。

2.注重细节, 受众参与,提高互动性

现在,电视不能再高高在上,必须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受众的参与能让节目充满活力,变灌输式为交流式,让观众参与节目中,能够提升节目的关注度。

据统计,我国每100名死亡儿童中有26人死于意外伤害,而这个数字每年以7%-10%增加。尤其在台风、暴雨洪涝、地震中,当孩子身处险境,您在第一时间、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急救措施,我们邀请中安救援队教务主任王海老师,将道具——人体模型搬进演播室,现场给大家演示心肺复苏的过程,实时讲解心肺复苏的救护技能和基本知识。原本比较艰深晦涩的医学知识和专业的救护措施,由于道具的加入,节目更加生动形象,对把晦涩难懂的救护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知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研发节目新样态,增强服务效果

《中国减灾》承载着将民政部的实时统计数字、专家资源、科普资源等信息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形成节目,从而达到联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目的。

为加强节目的可视性,栏目精心设计,将栏目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主演播室,节目形式为主持人手持iPad开讲,采用触屏技术,用生动的事例和讲述,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出本期节目话题。第二板块减灾观察员,节目形式为主持人单人抠像,辅以数据、图形动画、图像的演绎。第三板块专家访谈,共设4个机位(含摇臂)。各板块间用连线的方式进行串接。这样设计的25分钟演播室综合访谈节目新样态,对中国气象频道来说也是第一次尝试。使用演播室抠像、iPad触屏等技术,这使得数据图形样式更加生动立体,更好地提升民政部相关数据信息在节目中的可视化程度,增强了互动的效果,从而增强公众服务的效果。下一步,还将采用虚拟演播室的形式。

4.推进台网联动,实现网络“二次传播”

中国视频新媒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大家观看网络视频时长已经超越了电视,网络视频市场发展迅猛潜力巨大。为了让节目的内涵充分被挖掘,让网友快捷获取防灾减灾领域的独家观点和最新见解,2012年7月,我们将频道节目资源与视频网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一个全方位展现专家独家观点的专题页。8月17日,《中国减灾》在中国气象视频网成功上线。8月21日,该专题在腾讯网新闻首页首度亮相。

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地震引发社会对地震灾难和预测的关注,《中国减灾》节目中地震专家的独到观点在网络上播出,引发网络热议,迅速被百度的新闻焦点弹出窗口、MSN今日焦点弹出窗口、凤凰网、中国网等各大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传播,并在拥有近两百万粉丝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微博等互动媒体上广泛传播,极大地增加了防灾减灾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5.科学运行,建立有效的联动报道机制

栏目组克服专家资源短缺、制作时间紧、播出压力大等困难,科学合理地安排制作,自开播以来,不仅实现了每周首播,而且保持每期均有2位重量级嘉宾。国家减灾中心及时根据我们提出的需求提供数据、图形和视频资料,协助约请专家。同时,还专门设立了由国家减灾中心工作人员担任的“减灾观察员”,为观众介绍防灾减灾的相关政策、数据和科普知识。中国气象频道抽调主力编导与国家减灾中心专门人员共同承担日常节目制作和业务运行工作。强大的制作班底、严谨的审核团队保证了栏目内容的权威科学和宣传导向、口径准确。

(作者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影视中心气象频道制片人、新闻编辑。)

1.(美)罗伯特·麦基,周铁东 著.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王卓.试析改版之后《焦点访谈》的民生视角[J].电视研究,2014,(4).

3.刘波 马小龙.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传播理念——央视雅安地震新闻报道解析[J].电视研究,2014,(3).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气象
气象树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防火防灾”大作战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