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围、转型中,涉农媒体更应体现专业性

2015-02-06杨秋意

中国记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报刊农资农村

□ 文/杨秋意

突围、转型中,涉农媒体更应体现专业性

□ 文/杨秋意

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里?涉农媒体更是走到了一个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转型就没活路的境地。大多数人在技术层面思考,而忽略了媒体人的专业操守。

三农记者 专业水准 转型

涉农类媒体的现状,既有各类强势媒体挤压的客观困难,也有自身在办刊理念、经营环境、人才待遇、发行渠道等方面自我束缚的综合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传统因素在涉农媒体上体现较多而且根深蒂固的问题。

探讨涉农媒体的未来,在市场化中寻求突围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市场化?这就要求用专业知识去引导,服务受众客户,这样才能真正使媒体富有生命力。

积极迎战 融合发展

在新闻门户网站、数字报、手机报、微信、微博等的冲击下,农村类报刊内容的影响力急剧衰减。与此同时,自身的缺陷却被无限放大,突出表现在:一、及时性差把涉农媒体推向边缘化;二、报刊静态特点降低了吸引力,想与读者互动还需要借助其他媒介,无形中增加了互动障碍。对新媒体的崛起,我们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认识。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无法取代其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和专业性优势。这就给了我们调整与整合力量发展的时机。

市场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现实很残酷,互联网来了,如果一味躲避,只能越来越落伍,只有迎头赶上。用互联网+思维来迎接挑战,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总编辑杨秋意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互联网+农业,将改变农业这一典型的传统行业,针对其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且素质较低等特点,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的商务活动,能够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地球村来降低传统的农业交易方式。会有效改变原来农村买难卖难问题,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路程,使农业信息化成为现代农业的得力助手。作为涉农媒体要放下身段和互联网等新型媒体融合,使自己焕发出青春与激情,跟上时代的步子,真正服务于三农事业发展。

多措并举 整合资源

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下,要真正做到共同发力的效果。每天将编辑部采写的一手新闻放到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上,尤其是可以通过微信、手机报将新闻以快餐形式及时发送给读者,拉近与读者距离,增强纸媒在农村的影响力。

增加信息量,实现新闻全面展现。近些年,农村类报刊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但毕竟报刊的版面有限,不能从活动的前、中、后期实时跟踪报道,而网站、手机报等媒体形式,完全可以做到实时报道。

通过建设新媒体,在有效保持已有读者群的同时,开拓新的读者群,延伸对广告客户的服务。另外,运用手机报、移动终端、电子报等形式,也可以实现精准营销。

原来的综合媒体力求内容上无所不包,注重自上而下的供应。从传播学角度看,它还没有市场意识,很容易忽视受众需求,脱离当前农村社会现实。而专业媒体则注重细分市场,在内容生产方面采取差异化策略,这是以新闻传播规律为指导,强调受众经济价值的市场化办刊理念和实践。

事实证明,在如今媒介形态种类越来越多、日趋多元的形势下,农村类报刊只有专注于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在媒介之林获得必需的养分和阳光。

一个走下坡路的报刊,一定是一个资源短缺的报刊,谁拥有优质、庞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谁就能早突围 、早转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资源的整合,既包括读者资源、社会资源,也包括品牌资源。

社会资源的整合对象包括农科专家、农资经销商、涉农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等 ,农村类报刊转型 ,其实就是平台再造和报刊分化。这两大步都离不开社会资源的积累与开发。如果说读者资源是报刊的下游资源,那么社会资源就是报纸的上游资源。走专业化路线,就离不开专业队伍。如果吸引大量“洋”专家、“土”专家加入到办刊的行列,我们就可以为涉足农业的中高端目标读者量身订制一些专业化内容,从而将他们培育成报刊最忠实的读者或铁杆粉丝。如果吸引一大批农资企业成为战略伙伴,办一场行业论坛,办一场农资交易会,也可能就不是一件难事。这样的活动,往往不是双赢,而是多赢。

品牌资源的整合是指我们较之新兴媒体大多有辉煌的历史,在农村市场拥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那种今天办培训、明天搞评比、后天做特刊,充其量也只是中策,因为基本没有延续性。只有借助报纸品牌,实现跨界经营,或者说是立体经营,释放品牌的经济价值,才是真正的上策。

跨界经营包括推出自己的农资产品、实施连锁经营,对农资企业进行营销会诊,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等。如《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发起成立的中原农产品安全联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与维护方面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社内采编人员对三品一标进行深入学习,对地理标志产品有了深刻认识,在和企业对接时就能站在企业角度出谋划策,如滑县瑞阳集团流转三万多亩土地,在联盟的帮助下,对小麦进行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以提高小麦品牌,提升更大的发展空间。

探寻市场化发展的成功范式需要农村类报刊深度挖掘品牌,走专业化、多元化、立体化道路。注重对读者群体进行分割。针对经济实力和求知欲相对较强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户、乡村干部、农资经销商和农村中的意见领袖这些受众,实行精准采编。这就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人才的专业化既是体现新闻媒体差异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实现新闻专业化的前提之一。为此,一定要明确专业方向,设计专业的报道方式、培养专业的编采队伍,走出去,听受众之需,问受众之爱,报受众之事。只有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才有发展可言。否则,专业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加强服务,专业取胜

服务是报刊最本质的属性。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只有通过服务拓展新型农民的空间,农村类报刊才能在农村找准自己的定位。也只有通过服务,农村类报刊才能在有效的粘合乡村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继而实现“主观为自己”。

服务是一篇最能考验对农民感情的大文章。服务可以通过建立农技咨询网络、开展咨询服务、组织农民技术培训提升行业影响力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多渠道打造新一代的“农业信息综合供应商”。可以通过“媒体搭台、专家指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政府推动、农民增收”的模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可以组织社科专家深入农村一线就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进行调研,并将调研报告递呈上相关部门,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乡村社会谋求更多的政策和实惠。

《南方农村报》借助黏性,以媒体板块、农资与农产品板块、咨询培训板块,拓展外延,构架起涉农综合服务大平台,突破以“纸”为核心的媒体形体,向一种新的生态形势转型,成为涉农综合服务商。

无论是创新报道,还是延长个人的职业生涯,或者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专家型记者古往今来都是一个记者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小众化、分众化、专业化的市场细分,专家型记者已经成为媒体竞相培养和追逐的对象。

必须对党的“三农”方针政策了然于胸,明确国家“三农”中心工作和任务,否则报道就会跑偏。了解每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精髓,吃透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地域特质与省委省政府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报道中应具有前瞻性、方向性,时刻保持对“三农”理论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要了解这些观点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与主流观点的异同,然后通过报道指出不尽合理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牵着鼻子走,彰显出主流观点的正确性,把握好“三农”舆论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记者随时更新补充理论知识,要与时俱进进行学习研究,一定程度的理论敏感可以带来新闻敏感。

在对国家三农政策有了深入了解后,对于工作中的具体实例就会有明确的分析与判断,由此进入到农资、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就会站得高看得远,有个全局的把控。作为记者在深入田间地头时,还要了解农业专业术语,这样和采访对象才会有共鸣,才能做深入采访。在以专业性取胜的同时,涉农媒体记者奔走在乡间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真正的融合,会生发出对事业的真诚与热爱。

在传统媒体的衰落声中,涉农媒体从业人员不必惊慌,应沉住气,深入到田间地头,靠专业性发挥媒体的连结作用,在新农村的广阔天地,同样能做出不菲成绩来。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报刊农资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
赞农村“五老”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