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移动中接球》一课的思考

2015-02-05林亦敏

体育教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移动接球篮球

林亦敏

摘 要:移动中接球,体现了执教者对篮球教材的理解,体现了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理解。将传统篮球教学中静态的、单一的技术学习引向动态的、组合的、实效性的方向。但在教学中,需要对本阶段的学生适合学习什么以及怎么学习再做深入研究。

关键词:移动;接球;篮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42-01

在2014年浙派名师的第一次培训学员研讨课中,邵志南老师的“移动中接球”一课给我印象颇深,他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处理,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启迪,下面仅从个人的角度来解析一下本节课。

一、对课题的理解

就课题“移动中接球”可以看出邵志南老师对水平三接传球的教材有他独特的理解。邵老师深谙小学篮球教学的教材价值,以篮球为载体的各类游戏和竞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集体性玩耍和在活动中学习技术、展示自我能力和水平。“移动中接球”不仅隐含了接球的技术、移动接球的方法,也渗透了传接配合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综合、动态的情境中完成动作,让学生懂得在篮球比赛中人和篮球是在移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组织了更接近大致真实运动比赛的游戏,增强了学生对篮球运动比赛实用技能的获得。邵老师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我们的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绝不能以单一的、独立的方式开展,而应该向动态的、组合的、实效性的方向发展。这无疑给我们动作技术教学传达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性变革。

二、主教材练习流程解析

两人一组各种方式的传接球→两人一组先提示方向的(前后左右)移动中接球→两人一组不提示方向的移动接球→原地运球接传接球→运球移动后传接球→拓展和应用游戏:三人一组抢断球(抢断球和无声抢断)。从主教材的练习流程看,邵老师非常注重动作技术之间的组合和运用,原地运球和传接球的组合、行进间运球和传接球的组合,直至后面三人一组抢断球游戏的设计,这个游戏已经比较接近真实的比赛情景。单就练习的形式看,这样的练习形式应该是今后我们动作技术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导向。

三、值得商榷的方面

1.需要进一步清晰地呈现和落实知识点

纵使我们现在动作技术教学中提倡不要太过细化技术动作教学,但是每课围绕教学目标关键知识点的落实还是必需的,这是学生学习并学会动作和运用技术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否则与活动课就相差无几。

既然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移动中接球”,我的理解这里有两个关键的教学点:移动和接球。移动可以理解为两个移动,一个是脚步动作上的移动,邵老师在技能目标中也提出了“在游戏中,能够完成‘接住来自不同方向传来的球,做出‘跨步、侧滑步、转身、跳步”等位移动作后的接球方法。但综观整个教学流程,对于脚步移动动作的教学基本没有出现,老师只是在示范中点了一下。如只是点了一下,如同不教,学生只会在练习中出现本能的身体移动。另一个是手的方向的改变和移动。当然这两个移动在实际教学中不是孤立的,而是配合呈现的。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接球,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接住球。所以个人觉得,在本课教学中关键的教学点还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接球手型。只有当学生明白、理解并扎实了这个知识点,学生移动接球的技能才会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才能在实际的游戏和比赛中加以运用,我想能运用技术动作的前提是了然于心的。

2.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教学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把学生已有的经验排除在外。”体育课堂上呈现的应该是“让学”,教师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身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享受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该技术,不仅仅是停留在练习形式的设计层面,而是应该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行为意识上的改变。如果只是作为练习形式层面体现运用的思想,那么学生纯粹地只是执行你所提供的练习方式,他所表现的运用只是基于教师这种练习方式的行为要求,而不是学生所真正内化于心的行为意识,所以也就出现了学生所呈现的行为不是教师理想中的行为。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把“技术运用”的内涵扩大,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种练习形式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不断体验、不断发现问题并和同伴一起解决问题,并能提出基于此基础上的新的练习形式和建议。这种内化于心的行为意识的改变,也是学生具备了理解运用的意识和能力的体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其他的动作技术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endprint

猜你喜欢

移动接球篮球
大树的日常
快乐篮球进山乡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单元教学微型专题
拍篮球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如何有效发挥课间操的锻炼作用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抛接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