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中接球》课例观后感

2015-02-05董明华

体育教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移动接球技术

董明华

摘 要:“移动中接球”课例反映出技术与运用的融合,并渗透了战术意识的培养,与篮球项目特征高度吻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单一技术教学为主的弊端,给人以新的启示。但在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技术教学“度”的把握,以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关键词:移动;接球;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41-01

在“浙派名师培养工程”课堂展示活动中,观摩了邵志南老师的《篮球——移动中接球》一课,邵老师的设计理念和课中体现的核心思想让我们对传统的篮球技术教学有了变革性的思考。下面仅从我个人角度,谈谈对本节课观摩后产生的一些思考。

一、对“移动中接球”课题的理解

在观摩课前看到邵老师《篮球——移动中接球》教学设计时,感觉存在一些问题。从篮球技术角度来看,篮球技术包括了传球、运球、接球、投篮等,再从传接球教材来分析,只有“双手胸前传接球”“双手头上传接球”之类的表述,“移动中传接球”的表述显然不在传统篮球教材表述的范畴之内。但随着观摩课的深入,渐渐理解“移动中接球”表述的内涵,邵老师教学的着眼点是将球类教学放到情景中去教,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对抗中学”“在比赛中学”,以“篮球传接球”技能教学为核心,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改良的游戏比赛中,更加符合和贴近篮球运动的特点。同时,这一课题也对我们开展排球、足球等球类的技术教学拓宽了思路。

二、技术动作的教学在相关情景游戏中运用的成功之处

1.技术教学与运用相融合

在本课设计中,邵老师从完成“胸前传球、反弹球、头上传球”三次不同的传球方式并准确传到同伴的位置,再到接“原地、左右运球后、换位运球后传出‘前、后、左、右、上不同位置的球”,并做出准确判断球落点后快速行进“跳步、跨步、转身、侧滑”移动来接住球,最后到三人一组的“抢断球”游戏。将移动中接球的技术融入游戏中,同时,设计的游戏以一个组合练习出现,使得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将学习的技术加以运用。这也符合《课标》在水平三提出的“基本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的水平目标。

2.“移动中接球”渗透着简单战术意识

篮球比赛中,篮球始终在移动,而不是静止的,这就要求接球队员能在移动中接球。本课中,教师在组织要求较低的游戏比赛中,模拟比赛情景中练习动作技术,为以后真实的篮球比赛做好准备。这种模拟情景下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将学习的技术得以巩固,还能够提高同伴间的配合能力,渗透着简单的战术意识。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

1.缺乏对移动接球动作技术的指导

邵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期望学生在接同伴传来的球时呈现多种方式,如跳起接球、跨步接球、跑动接球等。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的方式较少,主要以跑动中接球为主。究其原因,教师对移动方式接球的指导不够。在什么状态下,采用什么样的接球方式,这显然也是一种技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

2.“先教”和“运用”的断裂与错位

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习一个动作(技术)、完成一个组合练习、进行一个游戏”的思路进行,设计的目的显然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动作技术,在游戏和比赛中进行运用。但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和完成一个组合练习时,学生很难领会学习技术和组合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教技术前,设置运用的情境,让学生明白学此技术的价值。以本节课为例,邵老师在教授移动传球之前,创设有人防守的情景,我们如何将球传到同伴的手中,让学生明白“移动中接球,目的在于摆脱防守者的拦截”,学生有的放矢地学比盲目地学更有主动性,不至于让教与运用产生断裂与错位。

动作和技术的学习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技术得以运用才能形成技能。本课以球类为例,很好地诠释了技术和运用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球类课中进行实践。而在其他课程内容(如田径、体操、武术等)中如何进行,我们期待得到验证或者能够看到相关的实例。endprint

猜你喜欢

移动接球技术
大树的日常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单元教学微型专题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如何有效发挥课间操的锻炼作用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抛接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