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火战背后的气象玄机

2015-02-04黄晓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东南风夷陵赤壁

黄晓明

在皇皇巨著《三国演义》中,从乌巢到上方谷,火战频频出现,出尽风头,或令人击节称快,或令人扼腕叹息。在此,笔者就追根溯源,一窥火战背后的气象秘密。

一、赤壁之战与冬风

公元208年冬,一场东南风打乱了曹操的如意算盘。按常理,此时亚欧大陆的高压中心应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赤壁地区主要受东亚季风的西北季风控制,“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三国演义》)。然《江表传》确有记载“时东南风急”,可见东南风并非虚诞。其实,赤壁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只是一种大尺度的表征,小范围、短时间内完全有可能出现其他风向,“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三国演义》)。

俗话说:“世事无常却有常。”在古人看来,对于无常的天气,我们也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将其变为“常”。赤壁地区当时刮东南风,由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偏转规律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为东西向(如上图)。由此可推测,夜起东南风的直接原因在于赤壁的东西两边分别形成了次高、低气压中心。而气压中心的形成机理有两个:一是山谷风原理,赤壁地处两湖(湖南、湖北)平原与幕阜山区(包括九宫山)的过渡地带,且战前连日天气晴好,平原昼夜温差大,在这种时空条件下,夜晚山冷谷暖,气压东高西低,产生山风;二是类比海陆风(湖陆风)原理,赤壁东边为陆地(鄂南山区),西边为水域(八百里洞庭和云梦大泽),在晴好的日子里,陆地昼夜温差更大,水陆的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尤为突出,夜晚陆冷湖暖,产生陆风。在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东南风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夷陵之战与夏风

公元222年7月(由《三国志·先主传》“夏六月……后十余日”推之),从赤壁溯江而上380公里,在夷道猇亭(今宜昌东南)地区,蜀帝刘备在一片冲天的火光中“遗恨失吞吴”。

每年7、8月份,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三国演义》载当时“即今天气炎热,军屯于赤火之中”,当年副热带高压之盛可见一斑。由“来日午后东南风大作”、“火攻拔之”、“死者万数”的战情推测,夷陵地区受凸向西方高压脊控制,且该脊线大致位于夷陵略偏南。

对上述的两场大战,清人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瑜之火在冬月,逊之火在夏天。冬月风逆,必待借风而后烧;夏天风顺,不必待借风而后烧,则烧之易。瑜之火在水上,逊之火在林间。水寨隔绝,必使人诈降而后可烧;旱路通达,不必使人诈降而后可烧,则烧之易”可谓精辟。

三、上方谷之战与谷风

上方谷之战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功败垂成的一战,引诸葛亮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然此役遍查《三国志》、《晋书》等史籍难觅踪迹,但单究其事,罗贯中于臆造之中尚有几分“天”理。

此战发生时间正值暑天,地点为上方谷,该谷地处秦岭深处,入口窄、腹地阔,周边高、中部低。谷地出现夜雨的原因有三,一是时值暑天,谷底白日积攒大量热量,至黄昏时,山顶骤冷,谷底热空气顺势上升冷却,形成对流雨;二是此时谷内起火,加剧了地面空气上升,环山山谷地形诱发“烟囱效应”,中心出现低气压,周边伴随“狂风大作”;三是“黑气漫空”的浓烟为上升遇冷的水汽提供了绝好的凝结核。以上三大要素共同导演了一出“骤雨倾盆释三马”的好戏。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用地理的观点分析历史也别有一番滋味。F

猜你喜欢

东南风夷陵赤壁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上饶市主汛期一次暴雨过程南北差异浅析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一个人的“东南风”
对夷陵之战刘备战略决策之吾见
对刘备夷陵之败直接原因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