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色彩体验在移动媒体上的应用研究

2015-02-02宋立新毛艳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沉浸式

宋立新+毛艳艳

摘 要:文章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为理论基础,提出沉浸式色彩体验这一概念,并总结出其意义性、感性、情境体验三个要素。最后文章提出沉浸式色彩在移动媒体上的应用方法——给予性方法,并阐述了给予性方法中统一性和宜人性两个色彩设计要素。

关键词:沉浸式 知觉现象 移动媒体 给予方法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Based on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heory,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of color, and summed up the three elements of meaningfulness, sensibility, situational experience.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d giving method which is a method of immersive colors applied on mobile media , and describes two design elements of uniformity and nature of pleasant in giving method.

Keywords :immersion,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Mobile Media, Giving Method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色彩是人们获取任何事物的第一元素,也是艺术作品的重要视觉语言,与艺术作品元素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艺术作品中,色彩来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通过与社会因素的融合,它有了文化性、地域性等特点。色彩是存在之物,亦是文化之物,也是感性和可知觉的。如何使用色彩是优秀设计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一、理论来源概述

胡塞尔的现象学曾提出发掘事物本质的“本质直观”的方法,提出“回溯到事物本身中去”。“本质直观”方法,即通过审视自己的意识去认识对象,对自己的意识进行分析、删除、提取,从而发掘事物本质的方法。事物当然包括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欣赏艺术作品,看的不是具体的实在的实物,例如材质,形状等,而是人对实物意识分析后提取的纯粹意识。“纯粹意识”在胡塞儿看来是指对经验内容和外部世界之存在进行排除后的意识。在提出“本质直观”方法后,胡塞尔进而提出意义意向性理论,指出意识总是“关涉于某物的意识”,表示意识指向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

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哲学,他承认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但他并不认同胡塞尔把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还原到纯粹意识上,认为这种观点否定了事物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例如习俗),而这些变化应该包含在意识内的。

结合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梅洛庞蒂提出了知觉现象理论。一方面,他保留了胡塞尔意向性的基本结构,即“意向行为-意识对象”,认为意识和对象是有必然联系的;另一方面,他诉诸本质,但并不回归到纯粹意识,而是回归到知觉,把知觉作为联系的出发点,认同“文化的世界”和“存在的世界”。

二、沉浸式色彩体验

沉浸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lyi 1990年发表的专著中,他提出沉浸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体验”。根据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知觉主体在知觉探索过程中不仅仅是思维意识的还原过程,也是身体感性的体验过程,是二者的结合。艺术作品通过感知而存在作为审美对象,通过审美知觉,艺术作品得到完美的感性呈现,在这个审美知觉过程中,强调排除一些主观的,个别的即非纯粹现象,力争发现事物的共相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色彩审美的过程中,欣赏者感受到其本质意义,这种本质意义是色彩的意向和色彩之间必然的联系。色彩审美是一个探索过程,具有挑战性,也是享受美的一个过程,是愉悦的。欣赏者不知不觉中与色彩进行沟通,发生对话,产生共鸣,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意识上的共鸣。

沉浸式色彩体验是感性感知色彩本质意义的过程,在身心上达到愉悦。其要素有:意义性、感性、情境体验。

(一)意义性是沉浸式色彩体验的核心。发掘色彩本质意义是一个探索过程,会停滞不前,会苦思冥想。欣赏者从身心上感知它,从感性到知觉,从事物本身到本质意义,是一个对话过程。完成了从探索到对话,即欣赏者通过沉浸式体验得到了色彩的本质意义。

(二)沉浸式色彩强调感性感知。由于色彩本身没有具体的考量尺度,欣赏者对色彩的感知强调整体感受,是感性的。而人们的认知会通过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感性认知。因此,沉浸式色彩体验是可变的。

(三)情境体验能让色彩体验更好。影响色彩呈现的因素有光线、周围环境等。一个良好的情境能够促进欣赏者更好地体验色彩。例如移动应用《solar》(图1)实现“会呼吸的”颜色渐变,根据周围的天气环境颜色会进行相应的变化。该应用简洁、多变,让用户、手机、环境融为一体,使用户沉浸其中。相反,当前也有很多应用为了博取眼球,在色彩设计上使用过度堆砌和抢眼的色块,这样毫无意义,反而让用户厌恶。

沉浸式色彩体验的意义在于:经过“沉浸”这一动态体验能发现色彩的更深入的内涵,这样色彩才能叫做艺术色彩,否则只能称其为色块、颜色等专有名词;此外,沉浸式色彩符合马洛斯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强调身心上的愉悦和快乐,是色彩设计终极目标;最后,沉浸式色彩体验紧随时代步伐,强调体验,注重情境,提倡舒适度,慢慢地提高人们的整体审美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endprint

三、沉浸式色彩体验在移动媒体上应用方法——给予方法

移动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其代表终端有智能手机和pad,它最大的特点是移动性且面积的局限性,也因此不能完美呈现色彩细节,进而降低了用户对色彩的关注度。沉浸式色彩注重色彩氛围的感性特点弥补了移动媒体上述缺陷。同时,沉浸式色彩体验强调情境体验,将色彩 、移动媒体、环境和人自然地融合起来,强调整体色彩氛围的渲染,使用户在感性感知色彩中完成对手机的功能使用。

给予方法是沉浸式色彩体验的应用方法。设计师通过给予方法,将色彩的意义意向投射(即“给予”)到设计师创造的审美对象上,然后在移动媒体上呈现出来。这里所说的意义是概念的,但不是虚构的,来源于生活中对某一事物或场景中色彩的共识,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发现事物客观存在的本质是设计师后天培养的能力。设计师需要通过大量的体验、感悟及总结,慢慢提升将对象本质“给予”对象的能力。

运用给予方法需要考虑统一性和宜人性两个要点。

(一)统一性

1.色彩语义是色彩意义具体化的过程,色彩语义与色彩具有统一性。不同的色彩语义有不同的色彩搭配,不同色调变化,也有不同的色相、纯度、明度变化。色彩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语义,例如红色对于中国来说,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的向往。因为红色取之太阳,在祭祀过程中,对阳光有种本能的依赖和崇拜。单色系颜色变化较平缓,能展现出温柔与雅致的氛围;层次感的配色体现色彩的节奏感和流动效果,具有次序性,使人感觉安心、舒适;对比色彩有意隔断色彩之间的联系,十分醒目,展现活泼灵动的印象。在使用给予方法的时候需要考虑色彩语义和色彩的统一性。例如设计光棍节手机桌面主题(图2),火机、烟头 、黑板、灯等80年代元素通过暗黄色调打造出怀旧复古氛围,用怀旧牵动思绪,在少许伤感中出现灯光亮黄白色,像太阳日出时的光芒,带来希望和光明。

2.色彩元素依附于图形而存在,形因色彩关系的填充而充满生机,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在表现色与形的关系,即色与形具有统一性。例如字体也是色与形的结合,无衬线字体的简单明了,有衬线字体的细节装饰,不同的形状搭配相同的颜色也会有不同的感性体验,康定斯基曾说过:“黄色的三角形,红色正方形,蓝色的圆形就会让人产生心理视觉的和谐”。三角形尖锐的内角与积极活泼、好斗的黄色结合;水平和垂直交叉的正方形紧张又激情,与热情的红色结合;具有流动感的圆形温和稳重,与安静的蓝色结合,体现出一种和谐。在运用给予方法的时候要考虑这种色与形的统一。例如图3中风景名胜、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徽章图标,强调色彩的整体性给予,风景蓝,地质黄,自然绿,形色结合,符合人的感知印象,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色彩关系给予图形情感,图形形态赋予色彩生命,让色彩烘托形状,质感肌理补充色彩,色彩渲染氛围,渐渐地统一起来,增强语义,细雨润无声式地与主体沟通,这样,主体可以更专注地感受到所要传达的意义。

(二)宜人性

在信息给予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传递的信息是什么,还要关注如何传递信息才会更有效更宜人。沉浸式色彩设计中,给予过程要考虑定位、层次引导、光三个宜人性因素。

1.设计中需要把用户考虑在内进行色彩定位。不同群体有不同色彩偏好。例如儿童偏向缤纷色彩,女性喜欢优美淡雅之色,男性喜欢简单明快之色。结合网站特色和市场定位,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让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是用户沉浸的第一步。

2.设计中要进行色彩层次引导。由于移动媒体的移动性,人们在使用时注意力容易随着移动而分散。色彩层次引导可以考虑色彩黑白灰层次对比和信息重要程度,帮助主体快速找到主要信息。主体色彩和辅助色彩在色彩明度或纯度上相差越大,层次越大,辨识度才会越高。色彩舒适度主要由色相对比度决定,对比越大,舒适度越低。色彩舒适度和辨识度是紧密联系又相斥的,设计时需要根据需要选最合适的颜色。

3.光对色彩的宜人性影响很大。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环境光对移动媒体屏幕观感的影响,例如可以为应用根据不同环境光情境设计不同色系;另一方面,移动媒体其色彩显示模式是光显模式,屏幕光容易让用户产生视觉疲劳(例如高纯度红和蓝强烈的对比会让用户产生同时对比效应)。因此,设计时在保证色彩辨识度相对高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把握色彩层次感及对比度,凸显重点色彩信息,尽量减少用户的视觉疲劳感。

四、总结

移动媒体作为视觉载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沉浸式色彩体验结合了传统色彩规范和新媒体特点,是色彩的审美体验过程。它提倡还原色彩本质意义,感知色彩美感,获取色彩信息,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移动用户的视觉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Mihaly.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and Row.1990.

2 张云腾 胡艺珊.现象学方法与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3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008.7重印).

4 奥博斯科编辑部;暴凤明译.配色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1.

5 杨冬梅 齐兵.融色彩文化于数字模型化的应用研究中[J].艺术与设计,2012,NO(92).

6 孙文舒 张哲.论平面设计中图形形式与色彩创意的关系[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02-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沉浸式
沉浸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上的应用
虚实交融,沉浸式广播剧《呦呦青蒿》的艺术特色
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论美剧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沉浸式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班“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初探